【题解】

本条论功夫之内外。为学反己是求之于内,苛责于人是执着于外。求于内,方能克己之不足;责于外,则是姑息己私。

一友常易动气责人,先生警之曰:“学须反己。若徒责人,只见得人不是,不见自己非。若能反己,方见自己有许多未尽处,奚暇责人1?舜能化得象的傲2,其机括只是不见象的不是3。若舜只要正他的奸恶,就见得象的不是矣。象是傲人,必不肯相下,如何感化得他?”

是友感悔。

曰:“你今后只不要去论人之是非,凡当责辩人时,就把做一件大己私克去方可。”4:

【注释】

【译文】

一位朋友常常容易生气责怪旁人,先生警示他说:“学习一定要反省自己。如果只是责怪别人,只看到别人的不对,就看不到自己的错误。如果能反省自己,才能看到自己有许多不足之处,怎么还有时间去责怪别人呢?舜之所以能感化象的傲慢,关键在于不去看象的错误。如果舜只是要纠正他的奸恶,就会看到象的错误。象是傲慢的人,一定不肯服气,又怎么能感化他呢?”

这位朋友感慨悔悟。

先生说:“你今后就不要去议论别人的对错,要责怪别人的时候,就将它当作一个大的自己的私欲,克除掉才可以。”

Footnotes

  1. 奚(xī):为何,怎么。

  2. 象:传说中舜的异母弟。性倨傲,多次想杀害舜,舜却仍以兄弟相待。

  3. 机括:事物的关键。

  4. 佐藤一斋于《传习录栏外书》据吕东本《遗言录》说:“《遗言录》有一条,与此章互发,录如左:先生曰:‘朋友相处,常见自家不是,方能求人之不是。若只觉自家为是,便怀轻忽之心,漫然不顾,不知病痛蓄之渐长,害不可言。善者固吾师,不善者亦吾师。且如见人多言,吾便自省亦多言否?见人好高,吾便自省亦好高否?这便是相观而善,处处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