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

本条讲诚意、致知、格物的功夫次第与关系。王阳明于此坚持了其心本论的立场,认为功夫要从心出发。首先,要在心上做功夫,去除私欲杂念对心体的遮蔽,使心所发之意达到诚的状态,这即是诚意的功夫。意诚则知至。其次,从心出发做功夫,依致得之良知,推之于事事物物,即是格物。王阳明的心学功夫在这里坚持了其对大学古本“三纲”“八目”的诠释系统。

来书云:“谓致知之功将如何为温凊、如何为奉养,即是诚意,非别有所谓格物,此亦恐非。”

【译文】

来信写道:“所谓致知的功夫,就是如何使父母冬暖夏凉、如何奉养父母得当,这就是诚意,此外没有所谓的格物,这恐怕不对吧。”


此乃吾子自以己意揣度鄙见而为是说,非鄙人之所以告吾子者矣。若果如吾子之言,宁复有可通乎?盖鄙人之见,则谓意欲温凊,意欲奉养者,所谓意也,而未可谓之诚意。必实行其温凊奉养之意,务求自慊而无自欺1,然后谓之诚意。知如何而为温凊之节、知如何而为奉养之宜者,所谓知也,而未可谓之致知。必致其知如何为温凊之节者之知,而实以之温凊,致其知如何为奉养之宜者之知,而实以之奉养,然后谓之致知。温凊之事,奉养之事,所谓物也,而未可谓之格物。必其于温凊之事也,一如其良知之所知,当如何为温凊之节者而为之,无一毫之不尽;于奉养之事也,一如其良知之所知,当如何为奉养之宜者而为之,无一毫之不尽,然后谓之格物。温凊之物格,然后知温凊之良知始致;奉养之物格,然后知奉养之良知始致,故曰“物格而后知至”2。致其知温凊之良知,而后温凊之意始诚;致其知奉养之良知,而后奉养之意始诚;故曰“知至而后意诚”。此区区“诚意、致知、格物”之说盖如此。吾子更熟思之,将亦无可疑者矣。

【注释】

【译文】

这是你自己用自己的想法来揣度我的观点才如此说的,并不是我对你讲过的。如果真如你说的那样,难道能讲得通吗?我大概的看法是,想要让父母冬暖夏凉、想要奉养父母,这只是意念,还不能称之为诚意。一定要切实实践了温凊奉养的意念,并且务求自己对此感到满足而不是违心的,这才能叫诚意。知道如何是温凊有节、如何是奉养得宜,这是所谓的知,但还不能称之为致知。一定要将如何使父母温凊有节的认知推行于父母,使父母切实得到温凊有节,一定要将如何使父母奉养得宜的认知推行于父母,使父母切实得到奉养,然后才能称之为致知。温凊和奉养的事,是所谓的物,而不能称之为格物。一定要在温凊的事上,按照自己良知所认为的应该如何做到温凊有节的方法来实践,没有一点儿保留;在奉养的事上,按照自己良知所认为的应该如何做到奉养得宜的方法来实践,没有一点儿保留,然后才能称之为格物。温凊这一物“格”了,然后是父母温凊有节的良知才算实现了;奉养之物“格”了,然后使父母奉养得宜的良知才算实现了,因此说“物格而后知至”。实现了使父母冬暖夏凉的良知,然后使父母冬暖夏凉的意念才算是“诚”了;实现了奉养父母的良知,然后奉养父母的意念才算是“诚”了;因此说“知至而后意诚”。我关于“诚意、致知、格物”的学说大体如此。你再好好想想,也就没有什么可疑惑的了。

Footnotes

  1. 慊(qiè):满足。

  2. “物格而后知至”及下文“知至而后意诚”:语自《大学》首章:“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