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
本条有两种不同的诠释向度:第一,本体向度。良知本体原是虚明的,因其“虚”,故能“明”,物来而照,物过而化;因其“虚”,故不执一物而容天下万物;因其“虚”,故不滞于前见,可知是知非、判断是非。无论尘沙还是金玉屑,一旦留滞心体,便是“实”,便会“塞”,便“昏天黑地”,心体便不可明。第二,功夫向度。致良知功夫本是顺良知而为,自自然然的,没有“意”“必”“故”“我”,念头无论善恶,一旦具有,便是强意所为,便不是心体的自然发用,就具有了具体功利性,不是致良知了。这两种诠释向度都可以在良知的先验“至善”性上找到形上依据。
先生尝语学者曰:“心体上着不得一念留滞,就如眼着不得些子尘沙。些子能得几多?满眼便昏天黑地了。”
【译文】
先生曾经这样对修习的人说:“在心体上不能留着一个念头,就如眼中不能吹进一丁点儿灰尘。一丁点儿能有多少呢?它能使人满眼天昏地暗了。”
又曰:“这一念不但是私念,便好的念头亦着不得些子。如眼中放些金玉屑,眼亦开不得了1。”
【注释】
【译文】
先生又说:“这个念头不仅是指私念,即便美好的念头也不能有一点儿。就如眼中放入一些金玉屑,眼睛也不能睁开。”
Footnotes
-
眼中放些金玉屑,眼亦开不得了:语自《镇国临济禅师语录》卷二十二:“今宵虽贵,落眼成医,又作怎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