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
本条释阳明心学功夫。“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于已发求中,易执于物,于未发求中,易流于玄虚。王阳明主张良知不是见闻,但又不离于见闻,其功夫不离于物,但又不执于物。于阳明心学而言,“未发”“已发”皆为良知之本来性状。王阳明肯定伊川和延平不过是从具体的功夫入手方便而言的。正如孙奇逢所云:“古人不得已诱人之言,原各有是处。执之又成聚讼矣。”
问:“伊川谓‘不当于喜怒哀乐未发之前求中’1,延平却教学者看未发之前气象2,何如?”
先生曰:“皆是也。伊川恐人于未发前讨个‘中’,把‘中’做一物看,如吾向所谓认气定时做‘中’,故令只于涵养省察上用功。延平恐人未便有下手处,故令人时时刻刻求未发前气象,使人正目而视惟此,倾耳而听惟此,即是‘戒慎不睹,恐惧不闻’的工夫3。皆古人不得已诱人之言也。”
【注释】
【译文】
陆澄问:“伊川先生说‘不应在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之前追求中和’,而延平先生却教导学者注意没有表现出来之前的气象,这两种观点怎么样呢?”
先生说:“二者都是对的。伊川先生担心人们在没有表现出来之前追求中和,把中和当成一件事物来看待,就像我曾经说过的把气定时当作中和,因此教导大家只在涵养省察上用功。延平先生担心人们没有下手之处,因此教导大家时时刻刻追求没有表现出来之前的气象,让人正眼相看、侧耳而听的都只是这种气象,就是‘戒慎不睹,恐惧不闻’的功夫。这都是古人不得已诱导众人的话。”
Footnotes
-
伊川谓“不当于喜怒哀乐未发之前求中”:指《二程集·遗书》卷十八程颐语:“或(指苏季明)曰:‘喜怒哀乐未发之前求中,可否?’曰:不可。既思于喜怒哀乐未发之前求之,又却是思也。既思即是已发,才发便谓之和,不可谓之中也。” ↩
-
延平:李侗(1093—1163),字愿中,世称延平先生,南剑州剑浦(今福建南平)人。为程颐再传弟子罗从彦的门人,朱熹的老师。罗从彦教导李侗“令静中看喜怒哀乐未发之谓中,未发时作何气象”。李侗亦以此教朱熹说:“此意不惟于进学有力,兼亦是养心之要。” ↩
-
戒慎不睹,恐惧不闻:语自《中庸》首章:“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