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

本条阐释之重点在于文末对于致良知功夫的强调。致良知功夫在于依良知而行,无有间隔病痛于其间,此谓大知。如执着意必,便是自私用智,便是小知。

“臆”“逆”“先觉”之说,文蔚谓“诚则旁行曲防,皆良知之用”,甚善甚善!间有搀搭处,则前已言之矣。惟濬之言亦未为不是。在文蔚须有取于惟濬之言而后尽,在惟濬又须有取于文蔚之言而后明;不然,则亦未免各有倚着之病也。舜察迩言,而询荛1,非是以迩言当察,荛当询,而后如此,乃良知之发见流行,光明圆莹,更无挂碍遮隔处,此所以谓之大知。才有执着意必,其知便小矣。讲学中自有去取分辨,然就心地上着实用工夫,却须如此方是。

【注释】

【译文】

“不臆不信”“不逆诈”“先觉”的学说,文蔚你认为“只要内心真诚,即使是旁门左道、曲折提防,都是良知的运用”,非常好!非常好!其中有掺杂搭配的地方,前面已经说过。惟濬的话,也并不是完全不对。就文蔚你而言,应该吸收采纳惟濬的观点才能详尽,就惟濬而言,要吸收采纳文蔚你的观点才能明白;否则,你们难免各自都有偏颇的毛病了。舜思考浅近的道理,向樵夫询问,并不是因为浅近的道理应该思考,樵夫值得请教,然后才这样做,这是良知的萌发流行、光明圆莹,没有障碍遮蔽,这就是所谓的完全认知。一有执着意必,认知就变狭隘了。讲学中自然有取舍分辨,但是在心中踏踏实实地下功夫,就必须这样才对。

Footnotes

  1. 舜察迩言:典出《中庸》第六章:“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迩言,浅近的话。而询蒭荛(chú ráo):典出《诗经·大雅·板》:“先民有言,询于蒭荛。”蒭荛,打柴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