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

本条以昼夜论良知之妙用发生和收敛凝一的状态。良知常知,故无论昼夜都是良知发用之时。既是发用状态,便处于心物关系之中。昼时物欲繁杂,良知容易遮蔽,能顺应无滞,便是本体呈现。夜时物欲寡少,良知更易呈现。如能恰当处理好良知与物欲的关系,便是通乎昼夜之道。

问“通乎昼夜之道而知1: ”。

先生曰:“良知原是知昼知夜的。”

又问:“人睡熟时,良知亦不知了。”

曰:“不知何以一叫便应?”

曰:“良知常知,如何有睡熟时?”

曰:“向晦宴息2,此亦造化常理。夜来天地混沌,形色俱泯,人亦耳目无所睹闻,众窍俱翕,此即良知收敛凝一时。天地既开,庶物露生,人亦耳目有所睹闻,众窍俱辟,此即良知妙用发生时。可见人心与与天地一体,故‘上下与天地同流’3。今人不会宴息,夜来不是昏睡,即是妄思魇寐4。”

曰:“睡时功夫如何用?”

先生曰:“知昼即知夜矣。日间良知是顺应无滞的,夜间良知即是收敛凝一的,有梦即先兆。”

又曰:“良知在夜气发的5,方是本体,以其无物欲之杂也。学者要使事物纷扰之时,常如‘夜气’一般,就是‘通乎昼夜之道而知’。”

【注释】

【译文】

钱德洪请教《周易》中“通乎昼夜之道而知”这句话。

先生说:“良知本来是知道昼夜的。”

钱德洪又问:“人睡熟时,良知也就不知道了。”

先生说:“不知道怎么会一叫就答应?”

钱德洪问:“良知既然常常知道,怎么会有睡熟的时候?”

先生说:“夜晚休息,这也是自然常理。夜晚天地一片混沌,事物的形状颜色都消失了,人的眼睛耳朵也没什么可看可听的了,器官都关闭停止了活动,这就是良知收敛凝聚时的情形。白天到来,万物复苏,人的眼睛耳朵也有可看可听的了,所有的器官都打开开始工作,这就是良知发挥奇妙作用的时刻。由此可见,人心与天地是一个整体,所以孟子说‘上下与天地同流’。现在的人不会休息,到了晚上不是昏睡就是胡思乱想做噩梦。”

钱德洪问:“睡觉时怎么用功呢?”

先生说:“知道白天怎么用功,也就知道晚上怎么用功了。白天良知是畅通无阻的,夜晚良知是收敛凝聚的,有梦就是先兆。”

先生又说:“良知在‘夜气’中生发的是本体,因为它没有掺杂物欲。学者要在事物纷扰纠缠的时候,常常像‘夜气’一样,就是‘通乎昼夜之道而知’。”

Footnotes

  1. 通乎昼夜之道而知:语自《周易·系辞上》:“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体。”

  2. 向晦宴息:语自《周易·随卦》:“象曰:‘泽中有雷,随。君子以向晦入宴息。’”

  3. 上下与天地同流:语自《孟子·尽心上》:“夫君子所过者化,所存者神,上下与天地同流,岂曰小补之哉!”

  4. 魇(yǎn)寐:梦魇,噩梦。

  5. 良知在夜气:语自《孟子·告子上》:“梏之反覆,则其夜气不足以存,夜气不足以存,则其违禽兽不远矣。人见其禽兽也,而以为未尝有才焉者,是岂人之情也哉?故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