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

本条辨“己”,以明“为己”“克己”功夫。“己”有四个层面意涵:逐于外物之己、躯壳上的己、意念之己、真己。前三者离于心体,是“克”的对象;“真己”即是灵明之心、是天理,是“为”(成就)的对象。有为真己之心,方能克除私己,这一逻辑成立的关键是正确辨明“己”。王阳明于此所辨,体现了心学内求心体的功夫立场。如刘宗周云:“‘天理’二字,是家当。先生(王阳明)又每每说‘克己’二字,正求所以保任此家当耳。”值得注意的是,王阳明于此讲为己、克己并不否定物事,不主张凭空去做功夫,而要不离躯壳,体现了一种实学精神。

萧惠问1: :“己私难克,奈何?”

先生曰:“将汝己私来,替汝克2。”

先生曰:“人须有为己之心,方能克己;能克己,方能成己。”

【注释】

【译文】

萧惠问:“自己的私欲难以克治,怎么办呢?”

先生说:“把你自己的私欲说出来,我来替你克治去。”

先生又说:“人必须要有为自己着想的心,才能克治自己的私意;能够克治自己的私意,才能够成就自己。”


萧惠曰:“惠亦颇有为己之心,不知缘何不能克己?”

先生曰:“且说汝有为己之心是如何?”

惠良久曰:“惠亦一心要做好人,便自谓颇有为己之心。今思之,看来亦只是为得个躯壳的己,不曾为个真己。”

先生曰:“真己何曾离着躯壳!恐汝连那躯壳的己也不曾为。且道汝所谓躯壳的己,岂不是耳、目、口、鼻、四肢?”

惠曰:“正是。为此,目便要色,耳便要声,口便要味,四肢便要逸乐,所以不能克。”

【译文】

萧惠问:“我也很有为自己着想的心,不知为什么不能做到克治自己?”

先生说:“你且说说你的为自己着想的心是怎样的。”

萧惠过了很久,说:“我也曾一心想要做个好人,就自己认为很有为自己着想的心。现在想想,看来也只是为一个徒有躯壳外表的自己,而不是为真正的自己。”

先生说:“真正的自己怎么能离开躯壳呢!恐怕你连那躯壳外表的自己也没能做到。且说说你所谓躯壳的自己,难道不是指耳、目、口、鼻、四肢吗?”

萧惠说:“正是。为了这些,眼睛便要追求美色,耳朵便要追求美声,嘴巴便要追求美味,四肢便要追求逸乐,因此无法克除。”


先生曰:“‘美色令人目盲,美声令人耳聋,美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发狂’3,这都是害汝耳、目、口、鼻、四肢的,岂得是为汝耳、目、口、鼻、四肢?若为着耳、目、口、鼻、四肢时,便须思量耳如何听,目如何视,口如何言,四肢如何动;必须非礼勿视、听、言、动4,方才成得个耳、目、口、鼻、四肢,这个才是为着耳、目、口、鼻、四肢。汝今终日向外驰求,为名为利,这都是为着躯壳外面的物事。汝若为着耳、目、口、鼻、四肢,要非礼勿视、听、言、动时,岂是汝之耳、目、口、鼻、四肢自能勿视、听、言、动?须由汝心。这视、听、言、动皆是汝心:汝心之视,发窍于目;汝心之听,发窍于耳;汝心之言,发窍于口;汝心之动,发窍于四肢。若无汝心,便无耳、目、口、鼻。所谓汝心,亦不专是那一团血肉。若是那一团血肉,如今已死的人,那一团血肉还在,缘何不能视、听、言、动?所谓汝心,却是那能视、听、言、动的,这个便是性,便是天理。有这个性,才能生这性之生理,便谓之仁。这性之生理,发在目便会视,发在耳便会听,发在口便会言,发在四肢便会动,都只是那天理发生,以其主宰一身,故谓之心。这心之本体,原只是个天理,原无非礼,这个便是汝之真己,这个真己是躯壳的主宰。若无真己,便无躯壳,真是有之即生,无之即死。汝若真为那个躯壳的己,必须用着这个真己,便须常常保守着这个真己的本体,戒惧不睹,恐惧不闻,惟恐亏损了他一些。才有一毫非礼萌动,便如刀割,如针刺,忍耐不过,必须去了刀,拔了针,这才是有为己之心,方能克己。汝今正是认贼作子5,缘何却说有为己之心,不能克己?”

【注释】

【译文】

先生说:“《老子》说‘美色令人目盲,美声令人耳聋,美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发狂’,这些都是有害于你的耳、目、口、鼻、四肢的,怎么能说是为了你的耳、目、口、鼻、四肢呢?若是为了耳、目、口、鼻、四肢,就必须思考耳怎么听,眼怎么看,口怎么说,四肢怎么动作;必须要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才能成就耳、目、口、鼻、四肢,这才是为了耳、目、口、鼻、四肢。你现在整日向外追求,追名逐利,这都是为了躯壳外面的事物。你如果为了耳、目、口、鼻、四肢,要做到不符合礼制就不去看、不去听、不去说、不去动,难道是你的耳、目、口、鼻、四肢自己能做到不看、不听、不说、不动吗?须由你的心才能做到。这些看、听、说、动都是你的心的发用:你的心的看是通过眼睛来实现的,心的听是通过耳朵来实现的,心的言语是通过嘴来实现的,心的动作是通过四肢来实现的。如果没有你的心,也就没有耳、目、口、鼻。所谓你的心,也不仅指那一团血肉。如果只指那一团血肉,那么现在已经死去的人,那一团血肉还在,为什么不能看、听、说、动作了呢?所谓你的心,是那能够看、听、说、动作的,这个就是性,就是天理。有这个性在,才能生生不息,这个性的生生之理,就称之为仁。性之生生之理,体现在眼睛就会看到,体现在耳朵就会听到,体现在嘴中就能说话,体现在四肢就能活动,这都只是因为天理发用,因为天理主宰人的身体,所以称之为心。心的本体,原本只是天理,原本没有不符合礼制的,这就是你真正的自己,这个真正的自己是你躯壳的主宰。如果没有真正的自己,就没有躯壳,真是有它就生,没有它就死。你如果真为了那个躯壳的自己,就必须借助这个真正的自己,就必须常常涵养着这个真正自己的本体,做到戒慎不睹,恐惧不闻,唯恐亏损了一点儿真正的自己。刚有一点点不符合礼制的念头萌生,就如同被刀割,被针刺,无法忍受,必须去除刀,拔掉针,这才是有为自己着想的心,才能克制自己的私欲。你现在正是认贼为子,为什么却说有为自己着想的心,不能克制自己的私欲呢?”

Footnotes

  1. 萧惠:字号、里籍、事迹不详。

  2. 替汝克:王阳明善化用禅宗故事,如《景德传灯录》卷三载,一僧参见初祖达摩云:“我心未安,请师安心。”师曰:“将心来,与汝安。”另有僧璨初见慧可大师,曰:“弟子身缠风恙,请和尚懺罪。”曰:“将罪来,与汝懺。”

  3. “美色”四句:语自《老子》第二十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

  4. 非礼勿视、听、言、动:语自《论语·颜渊》:“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非礼,指不符合礼制规定。

  5. 认贼作子:语自《楞严经》卷一:“佛告阿难,此是前尘虚妄相想,惑汝真性。由汝无始至于今生,认贼为子,失汝元常,故受轮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