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
本条重在解“格物”,也是承续上节对“物”的解释。王阳明借孟子“惟大人为能格君心之非”,将“格物”转化为“格心”,训为正心。心体本正,不正处在于意,所以正心就是要去意之不正处,摒除遮蔽,回复心体大中至正,即是存天理。那么,如何正心(格物)?刘宗周说:“以心之所发言意,意之所在言物,则心有未发之时,却如何格物耶?请以前好恶之说参之。”“好好色”“恶恶臭”之说强调了正心功夫中,心的主体自觉自为性和诚恶意、存善意的内涵。
先生又曰:“‘格物’如孟子‘大人格君心’之‘格’1,是去其心之不正,以全其本体之正。但意念所在,即要去其不正以全其正,即无时无处不是存天理,即是穷理。‘天理’即是‘明德’,‘穷理’即是‘明明德’。”
【注释】
【译文】
先生又说:“‘格物’就像《孟子》中的‘大人格君心’的‘格’。是消除本心中不正之念,来保全本体的正善的意思。只是意念所在之处,就要消除其中不正之念,来保全纯正为善的念头,就是无时无处不存有天理,也就是穷尽天理。‘天理’就是‘光明正大的品德’,‘穷尽天理’就是‘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
Footnotes
-
大人格君心:语自《孟子·离娄上》:“惟大人为能格君心之非。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国定矣。”朱熹引赵氏注曰:“格,正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