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

“涵养”与“讲求”的关系类似于“涵养”与“穷理”的关系。朱熹认为二者关系相互依赖、相互促进:“涵养中自有穷理功夫,穷其所养之理;穷理中自有涵养功夫,养其所穷之理。”(《朱子语类》卷九)王阳明不同意朱熹的观点,认为二者只是一个功夫。

侃问:“专涵养而不务讲求,将认欲作理,则如之何?”

先生曰:“人须是知学,讲求亦只是涵养,不讲求只是涵养之志不切。”

曰:“何谓知学?”

曰:“且道为何而学?学个甚?”

曰:“尝闻先生教,学是学存天理。心之本体即是天理,体认天理,只要自心地无私意。”

曰:“如此则只须克去私意便是,又愁甚理欲不明?”

曰:“正恐这些私意认不真。”

曰:“总是志未切。志切,目视耳听皆在此,安有认不真的道理?‘是非之心,人皆有之’1,不假外求。讲求亦只是体当自心所见,不成去心外别有个见。”

【注释】

【译文】

薛侃问:“专注于涵养而不致力于讲求,把私欲认作天理,那怎么办呢?”

先生说:“人必须是知道学,讲求功夫也只是涵养,不讲求只是涵养的心志不真切。”

薛侃问:“什么是知道学?”

先生说:“你且说说为什么要学?学些什么?”

薛侃说:“曾经听闻先生教诲,学就是学习存养天理。心的本体就是天理,体会认知天理,只要自己心底里没有私念。”

先生说:“既然这样,只需要克除私心杂念就可以了,又愁什么天理私欲分辨不清?”

薛侃说:“正是担心对这些私念认不真切。”

先生说:“终究还是志向不够真切。志向真切了,目视耳听都在这里,哪有认不真切的道理呢?‘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不需要向外寻求。讲求也只是体会自己心中所感,并非去心外寻求其他的见识。”

Footnotes

  1. “是非”二句:语自《孟子·告子上》。意即分辨是非的能力,人人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