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
本条以心体之状态谈功夫之真伪。心之宁静分为两种:一种为存养来的宁静;一种为心体自中和的自然宁静。前者有强意为静的意念,故是为静而静的功夫,不但有私意间隔心体,而且功夫方向也偏离天理。故施邦曜说:“以宁静为主,便是靠着宁静一边,心已弛于宁静矣,安得谓中。”后者只是存养心体,念念不忘去人欲、存天理,当欲除理存,粹然至善,不被外物所牵绊,心体自然宁静,此即程子所谓“静亦定,动亦定”。刘宗周对此点评曰:“此所谓‘念’是‘无念’之‘念’,莫错会,不然才起一念,已是欲也。”
问:“宁静存心时,可为‘未发之中’否1?”
先生曰:“今人存心,只定得气。当其宁静时,亦只是气宁静,不可以为未发之中。”
【注释】
【译文】
陆澄问:“在宁静之中存养心性,可否称为‘未发之中’呢?”
先生说:“现在的人存养心性,只能使气安定。当他宁静的时候,也只是气得到宁静,不可以称为‘未发之中’。”
曰:“未便是中,莫亦是求中功夫?”
曰:“只要去人欲、存天理,方是功夫。静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动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不管宁静不宁静。若靠那宁静,不惟渐有喜静厌动之弊,中间许多病痛只是潜伏在,终不能绝去,遇事依旧滋长。以循理为主,何尝不宁静?以宁静为主,未必能循理。”
【译文】
陆澄问:“未表现出来就是中,莫不也就是求中的功夫吗?”
先生说:“只要摒弃私欲,存养天理,才是功夫。静时念念不忘摒弃私欲,存养天理,动时也念念不忘摒弃私欲,存养天理,不管宁静不宁静。如果依靠宁静,不仅会逐渐有喜静厌动的弊病,而且其中许多问题只是潜伏下来,最终不能绝除,遇到事情依旧会滋长出来。以遵循天理为主,何尝不宁静呢?以宁静为重,却不一定能做到遵循天理。”
Footnotes
-
未发之中:《中庸》首章:“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未发,没有表现出来。中,中和,指不偏不倚的状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