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
本条以心释经(《尚书》)。王阳明训“烝”为“薰烝”,从而将功夫的主体由象变为舜,体现出“功夫由己”的心性学立场。
先生曰:“‘烝烝乂,不格奸’1,本注说象已进于义,不至大为奸恶。舜征庸后2,象犹日以杀舜为事,何大奸恶如之?舜只是自进于乂,以乂薰烝,不去正他奸恶。凡文过掩慝,此是恶人常态,若要指摘他是非,反去激他恶性。舜初时致得象要杀己,亦是要象好的心太急,此就是舜之过处。经过来,乃知功夫只在自己,不去责人,所以致得‘克谐’,此是舜‘动心忍性,增益不能’处。古人言语,俱是自家经历过来,所以说得亲切,遗之后世,曲当人情。若非自家经过,如何得他许多苦心处?”
【注释】
【译文】
先生说:“《尚书》说‘烝烝乂,不格奸’,旧注说象已经上进到义,不至于做大奸大恶的事。但舜被尧征召为官后,象仍旧每天想着要杀舜,为什么大奸大恶的事和以前一样呢?舜只是自觉地进行安抚,采用安抚的方法来熏陶感化象,而不是直接纠正他的奸恶。凡是过分掩盖奸恶,这是恶人的常态,如果去指摘他的对错,反而刺激他的恶性。舜开始时使得象要杀自己,也是希望象变好的心太急,这就是舜过错的地方。有了这件事,才知道功夫只在自己,不去责怪旁人,所以才能‘克谐’,这是舜‘动心忍性,增益不能’的地方。古人的话,都是自己经历,所以说得很亲切,流传到后世,经过变通还能适合。如果不是自己经历过,怎能明白他这些苦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