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
本条中王阳明表达了对朱熹、蔡元定的《律吕新书》中“用管以候气”之法的不同看法。二者的根本区别在于:朱、蔡以外在之物的无常之“行”来定“乐之本”,在客观上是对“知”的否定;而王阳明强调先知“礼乐之本”,而后方可践之于“行”。二者在“知”与“行”的先后、轻重上各有不同,凸显了阳明心学的主“心”立场。除了心物关系的角度,本条亦可从声乐之辩的角度做适当的解读,亦可契理学与心学之辩。对于此条所论,后世学者评价不一,非朱是王者有之,如陶浔霍说:“尽守此说,或恐废学之病。然照《新书》用心,真是逐物,可以耽误一生。如天文历法皆然。”是朱非王者亦有之,如许舜屏云:“此说似乎不确,盖心中如能晓得冬至之刻,何必再用管以候气?正惟其不晓得,故须用管来实验耳。殆亦徒成为上艺成而下。不欲以术数之学误其学问耶?”然陈荣捷先生从理学与科学的关系出发,认为:“我国科学足以其他文化比美者千数百年,然明后落后,论者归咎理学。理学重格物,正合科学精神。今以《律吕新书》为逐物,则诚科学落后之一因也。”此凸显了文化反思和其时代意识,但与朱、王所论已不在一个层面上了。
问《律吕新书》1。
先生曰:“学者当务为急,算得此数熟,亦恐未有用,必须心中先具礼乐之本方可。且如其书说多用管以候气,然至冬至那一刻时,管灰之飞,或有先后2,须臾之间,焉知那管正值冬至之刻?须自心中先晓得冬至之刻始得。此便有不通处。学者须先从礼乐本原上用功。”
【注释】
【译文】
陆澄向先生请教《律吕新书》。
先生说:“学者以确立礼乐的根本为当务之急,否则将乐律算得再熟也恐怕没有用处,心中必须首先具备礼乐的根本才可以。就像这书中说的,常用乐管来观察节气,然而到了冬至那一刻的时候,乐管中芦灰的飞散,又有先后短暂的差别,顷刻之间,怎么能知道哪个乐管正值冬至时刻呢?必须自己心中先明晓冬至的时刻才可以。这就有不通的地方。学者必须要先从礼乐根本上用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