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

本条以金之足色喻天理之纯,以金之分量喻知识才力之增,以炼金喻为圣功夫。炼金即是要去除渣滓,以复金之纯,为圣功夫即是要在纯乎天理上做功夫,而不是追逐于外物(知识、名物),徒增支离。王阳明于此坚持了心学的内向性功夫的立场,也是对朱子“格物”之学的批评。故施邦曜说:“舍内务外,俗学之病信然,总只是无真为圣人之心。”

希渊问1: :“圣人可学而至,然伯夷、伊尹于孔子才力终不同,其同谓之圣者安在2?”

先生曰:“圣人之所以为圣,只是其心纯乎天理而无人欲之杂。犹精金之所以为精,但以其成色足而无铜铅之杂也。人到纯乎天理方是圣,金到足色方是精。然圣人之才力,亦有大小不同,犹金之分两有轻重。尧、舜犹万镒3,文王、孔子犹九千镒,禹、汤、武王犹七八千镒,伯夷、伊尹犹四五千镒。才力不同,而纯乎天理则同,皆可谓之圣人;犹分两虽不同,而足色则同,皆可谓之精金。以五千镒者而入于万镒之中,其足色同也;以夷、尹而厕之尧、孔之间4,其纯乎天理同也。盖所以为精金者,在足色,而不在分两;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犹一两之金,比之万镒,分两虽悬绝,而其到足色处,可以无愧。故曰‘人皆可以为尧、舜’者以此5。学者学圣人,不过是去人欲而存天理耳。犹炼金而求其足色,金之成色所争不多,则煅炼之工省6,而功易成;成色愈下,则煅炼愈难。人之气质清浊粹驳,有中人以上,中人以下。其于道,有生知安行,学知利行,其下者必须人一己百、人十己千7,及其成功则一。后世不知作圣之本是纯乎天理,却专去知识才能上求圣人。以为圣人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我须是将圣人许多知识才能逐一理会始得。故不务去天理上着工夫,徒弊精竭力,从册子上钻研,名物上考索,形迹上比拟。知识愈广而人欲愈滋,才力愈多而天理愈蔽,正如见人有万镒精金,不务煅炼成色,求无愧于彼之精纯,而乃妄希分两,务同彼之万镒,锡、铅、铜、铁杂然而投,分两愈增而成色愈下,既其梢末,无复有金矣。”

【注释】

【译文】

蔡希渊问:“圣人可以通过学习而达到,然而伯夷、伊尹与孔子相比,他们的才学与能力终究有所不同,但孟子却同样称他们为圣人,这是为什么呢?”

先生说:“圣人之所以为圣人,就是因为他们的心纯粹是天理,而没有私欲掺杂。就像精金之所以是精金,只是因为它的成色足,且没有铜铅掺杂其间。人到了纯粹天理的境界才会成为圣人,金子到了成色足够才是精金。然而圣人的才学与能力,也有大小不同,就像金子的分量有轻有重。尧、舜如同万镒重的金,文王、孔子如同九千镒重的金,夏禹、商汤、周武王如同七八千镒重的金,伯夷、伊尹如同四五千镒重的金。才学与能力不同,然而他们的心皆纯乎天理,都可以称为圣人;就像金的分量虽然不同,然而成色足是相同的,都可以称为精金。将五千镒金放入万镒金中,它们的足色程度相同;将伯夷、伊尹和尧帝、孔子放在一起,他们的心纯粹天理是相同的。因此之所以是精金,在于它们的成色足,而不在分量多少;之所以是圣人,在于他们的心纯粹天理,而不在才学、能力的大小。因此即使是一个凡人,只要愿意为学,使得内心纯粹天理,那么也可以成为圣人。如同一两重的金子,与万镒之金相比,分量虽然相差悬殊,然而就足色程度来看,则可以无愧了。因此说‘人人都可以成为尧、舜’,就是如此。学者学习圣人,不过是去除私欲而存养天理而已。如同炼金追求足够的成色,金子的成色区别不大,那么锤锻炼金的功夫可以节省,而功效容易达成;成色越差,锤锻炼金越难。人的气质,清澈浑浊纯粹驳杂不一,有常人之上、常人之下的区别。对于为道来说,有生知安行、学知利行的区别,天资在常人之下的人,必须是别人一分努力自己百分努力,别人十分努力自己千分努力,最后取得的成功是同样的。后世的人不知道成就圣人的根本在于纯粹天理,却专在知识才能上寻求成为圣人的途径。以为圣人就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自己必须要将圣人的许多知识、才能逐一学会才行。因此不着手在存养天理上下功夫,而只是费尽心思,从书册上钻研,在名物上考究,在行为上模仿。知识越广博,而人的私欲越发滋生增长,才学、能力越增进,天理越被蒙蔽,正如同看见别人拥有万镒精金,不去着手锻炼成色,以求不比对方金子的精纯度差,而只是妄想在分量上比肩,务必与对方的万镒之重相同,于是将锡、铅、铜、铁混杂在一起投入冶炼,分量越增长,成色越低下,等炼到最后,就不再有金子了。”


时曰仁在傍,曰:“先生此喻,足以破世儒支离之惑,大有功于后学。”

先生又曰:“吾辈用功,只求日减,不求日增。减得一分人欲,便是复得一分天理,何等轻快脱洒,何等简易!”

【译文】

王阳明说此话时,徐爱在一旁,说道:“先生作这个比喻,足以打破现在儒者为学支离的疑惑,对于后来学者大有功用。”

先生又说:“我们为学用功,只追求日渐减少,不追求日渐增加。减少一分私欲,就是又获得了一分天理,多么的轻快洒脱,多么简单便易啊!”

Footnotes

  1. 希渊:蔡宗衮,字希渊,号我斋,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正德七年(1512)授业于王阳明,仅晚于徐爱。正德十二年(1517)进士,历任至四川督学佥事。

  2. “圣人”三句:典出《孟子·万章下》:“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伯夷,同叔齐为孤竹君之二子。传说商灭,耻食周粟,饿死于首阳山。伊尹,名挚,商之贤相,助汤伐桀,遂王天下。汤之孙太甲无道,伊尹放之。

  3. 镒(yì):一镒为二十两,或云二十四两。

  4. 厕:参与,混杂。

  5. 人皆可以为尧、舜:语自《孟子·告子下》:“曹交问曰:‘人皆可以为尧、舜,有诸?’孟子曰:‘然。’”

  6. 煅(duàn)炼:锻炼,烧制。

  7. 人一己百、人十己千:语自《中庸》第二十章:“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