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

钱德洪(1496—1574),本名宽,避先世讳,以字行,改字洪甫,号绪山,绍兴府余姚(今浙江余姚)人。少学举业,嘉靖元年(1522)中举,明年下第归,侍王阳明于阳明书院,为王阳明晚年重要弟子,后在收集、整理、出版王阳明著述方面出力尤多。著有《阳明先生年谱》三卷。

据钱德洪《年谱》记载,嘉靖三年(1524),南大吉刻《传习录》,名《续刻传习录》,凡二册,以薛侃于赣州刻印的《传习录》为上册,录王阳明与门人弟子书信为下册。此为钱德洪为《传习录》下册之刊刻写的序言,主要介绍了此刻本与南大吉本相比,在内容和版本上的增删:第一,删去关于“调停朱、陆”的《答徐成之》二书;第二,保留关于“知行本体”的《答人论学书》(即《答顾东桥书》)《答周道通书》《答陆原静书》《答欧阳崇一》四书和关于“万物一体”的《答聂文蔚》一书;第三,增加关于“必有事焉”的《答聂文蔚》第二书。在文末,钱德洪亦说明此刻本之增减并非刻意要做增减,而是依据当下需要之文义的考量而行。

德洪曰:昔南元善刻《传习录》于越1,凡二册。下册摘录先师手书,凡八篇2。其答徐成之二书3,吾师自谓:“天下是朱非陆,论定既久,一旦反之为难。二书姑为调停两可之说,使人自思得之。”故元善录为下册之首者,意亦以是欤?

【注释】

【译文】

钱德洪说:从前南元善在浙江绍兴刻印《传习录》,一共两册。下册摘录了阳明先生的亲笔书信,一共八篇。其中有答复徐成之的两封书信,阳明先生认为:“天下人都赞同朱子,反对陆象山,这种论点确定已经很久了,有一天想要推翻这个论点,十分困难。这两封书信姑且可以作为调解两种学说的探讨,让大家自行思考得到结论。”因此,南元善将它们收录在下册的开始,用意难道不也是这样吗?


今朱、陆之辨明于天下久矣。洪刻先师《文录》,置二书于《外集》者,示未全也,故今不复录。其余指“知行之本体”,莫详于《答人论学》与答周道通、陆清伯、欧阳崇一四书4;而谓“格物为学者用力日可见之地”,莫详于答罗整庵一书5。平生冒天下之非诋推陷,万死一生,遑遑然不忘讲学,惟恐吾人不闻斯道,流于功利机智,以日堕于夷狄禽兽而不觉;其一体同物之心,终身6,至于毙而后已。此孔、孟已来贤圣苦心,虽门人子弟未足以慰其情也。是情也,莫详于答聂文蔚之第一书7

【注释】

【译文】

现在,世人关于朱、陆之争公开明朗已久。我刻录阳明先生的《文录》时,把这两封信编在《外集》当中,以表明信中的思想还不完备,因此现在刊刻就不再收录了。其他关于“知与行本体”的讨论,没有比《答人论学》和答周道通、答陆清伯、答欧阳崇一四封书信更详尽的;而讨论“格物应该是学者平日用功之处”的观点,则没有比答复罗整庵的书信更详尽的。先生平生甘冒天下的非难诋毁,陷入绝境,万死一生,恐惧不安,但仍旧不忘讲学,唯恐我们这些弟子不理解他的圣学大道,流于功利虚识,以至于日渐堕落,与夷狄、禽兽沦于同类而不自知;先生的与天地万物一体的心,终身争辩论学,直到死才停止。这种孔、孟以来的圣贤苦心,即使是先生的门人子弟也不足以劝慰他的衷情。这种情怀,没有比答聂文蔚的第一封书信更详尽的了。


此皆仍元善所录之旧,而揭“必有事焉”即“致良知”功夫,明白简切,使人言下即得入手,此又莫详于答文蔚之第二书,故增录之。元善当时汹汹,乃能以身明斯道,卒至遭奸被斥,油油然惟以此生得闻斯学为庆8,而绝无有纤芥愤郁不平之气9。斯录之刻,人见其有功于同志甚大,而不知其处时之甚艰也。今所去取,裁之时义则然,非忍有所加损于其间也。

【注释】

【译文】

以上这些都还是南元善刻录的旧信,然而揭示“必有事焉”就是“致良知”功夫,明白简洁,让人听了就能找到入手之处,能做到这些的,又没有比答聂文蔚的第二封书信更翔实的了,因此也将它增录进来。南元善当时处于天下人对先生群起而攻之的时代,却仍能以自身践行先生的学说,最后遭陷害被排斥,但内心和悦敬服,仍然以此生能够听闻先生的学说为值得庆幸的事,而绝对没有一点儿愤郁不平的想法。他刻印《传习录》,世人能看到这件事对于同习此学的人帮助很大,却不知道他当时的处境非常艰难。如今对他刻录内容的取舍,是依据当下需要的文义的考量而行,绝非刻意要做增减。

Footnotes

  1. 南元善:南大吉(1487—1541),字元善,号瑞泉,西安府渭南(今陕西渭南)人。正德六年(1511)进士,官至绍兴府知府。嘉靖三年(1524),以郡守称门生,后入觐以考察罢官,归家讲学,重致知慎独。王学之传播于陕,其功不可没。刻《传习录》于越:即指南大吉嘉靖三年(1524)于越地所刊刻的《续刻传习录》。越,指浙江绍兴。

  2. 八篇:钱德洪此处所提八篇,为《答人论学书》(《答顾东桥书》)、《答周道通书》(又名《启问道通书》)、《答陆原静书》《答欧阳崇一》《答罗整庵少宰书》《答徐成之》二书、《答聂文蔚》。与今本《传习录》稍有出入。

  3. 徐成之:名守诚,绍兴府余姚(今浙江余姚)人。

  4. 周道通:名冲,字道通,号静庵,常州府宜兴(今江苏宜兴)人。正德五年(1510)举人,曾任江西万安训导、唐府长史等职,受业于王阳明、湛若水,力图调和两家之说。陆清伯:即陆澄。见前注。欧阳崇一:即欧阳德。见前注。

  5. 罗整庵:罗钦顺(1465—1547),字允升,号整庵,吉安府泰和(今江西泰和)人。弘治六年(1493)进士,官至南京吏部尚书,后辞官归家,潜心问学。著有《困知记》等。

  6. 譊譊(náo):争辩,论辩。

  7. 聂文蔚:聂豹(1487—1563),字文蔚,号双江,吉安府永丰(今江西泰和)人。正德十二年(1517)进士,官至太子太保。后以王门弟子自称。著有《困辨录》等。

  8. 油油然:和悦恭敬的样子。

  9. 纤芥:细微,一点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