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
本条所记即“天泉证道”的典故,重在论王阳明之彻上彻下之功夫。王龙溪主“四无”说,钱德洪主“四有”说。王阳明主张二者打并为一,为中人上下皆备入道之途。关于“天泉证道”和功夫之论争,有《传习录》《年谱》和王龙溪记述多个版本,学者考证与研究颇多,兹不赘述。
丁亥年九月1,先生起复征思、田2,将命行时,德洪与汝中论学。汝中举先生教言曰:“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德洪曰:“此意如何?”
汝中曰:“此恐未是究竟话头。若说心体是无善无恶,意亦是无善无恶的意,知亦是无善无恶的知,物是无善无恶的物矣。若说意有善恶,毕竟心体还有善恶在。”
德洪曰:“心体是天命之性,原是无善无恶的。但人有习心,意念上见有善恶在,格、致、诚、正、修,此正是复那性体功夫。若原无善恶,功夫亦不消说矣。”
【注释】
【译文】
丁亥年九月,先生被朝廷起用,第二次讨伐思恩和田州,即将启程时,钱德洪和王汝中探讨学问。王汝中援引先生的话说:“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钱德洪说:“你认为这几句话怎样?”
王汝中说:“这几句话恐怕没有说完全。若说心体是无善无恶的,那么意也是无善无恶的意,知也是无善无恶的知,物也是无善无恶的物。若认为意有善恶,在心体上终究还有善恶存在。”
钱德洪说:“心体是天命之性,原本是无善无恶的。只是人有受到沾染的心,在意念上就有善恶,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其正是要恢复那性体的功夫。若意本无善恶,那么功夫也就不要再说了。”
是夕侍坐天泉桥2,各举请正。
先生曰:“我今将行,正要你们来讲破此意。二君之见正好相资为用,不可各执一边。我这里接人原有此二种:利根之人3,直从本源上悟入。人心本体原是明莹无滞的,原是个‘未发之中’。利根之人一悟本体,即是功夫,人己内外,一齐俱透了。其次不免有习心在,本体受蔽,故且教在意念上实落为善去恶,功夫熟后,渣滓去得尽时,本体亦明尽了。汝中之见,是我这里接利根人的;德洪之见,是我这里为其次立法的。二君相取为用,则中人上下皆可引入于道。若各执一边,眼前便有失人,便于道体各有未尽。”
【注释】
【译文】
这天夜晚,钱德洪和王汝中在天泉桥陪先生坐着,各人谈了自己的见解,特向先生请教。
先生说:“如今我将要远征,正要给你们来说破这一点。两位的见解恰好可以互为补充,不可偏执一方。我这里开导人的技巧原本有两种:资质特高的人,让他直接从本源上体悟。人心本体原本是明彻无滞的,原本是一个‘未发之中’。资质特高的人,只要体悟本体,也就是功夫了,他的人和自我、内和外一切都透彻了。另外一种人,资质较差,心不免受到沾染,本体遭蒙蔽,因此姑且教导他从意念上实实在在为善除恶,待功夫纯熟后,污秽彻底荡涤,本体也就明净了。汝中的见解,是我这里用来开导资质特高的人;德洪的见解,是我这里用来教导资质较差的人使用的方法。两位若互为补充借用,那么无论什么资质的人都可被导入坦途。若两位各执一词,在你们眼前就会有人不能步入正轨,就不能穷尽道体。”
既而曰:“已后与朋友讲学,切不可失了我的宗旨。‘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的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只依我这话头随人指点,自没病痛,此原是彻上彻下功夫。利根之人,世亦难遇,本体功夫,一悟尽透。此颜子、明道所不敢承当,岂可轻易望人!人有习心,不教他在良知上实用为善去恶功夫,只去悬空想个本体,一切事为俱不着实,不过养成一个虚寂。此个病痛不是小小,不可不早说破。”
是日德洪、汝中俱有省。
【译文】
先生之后说:“今后和朋友讲学,千万不可抛弃了我的宗旨。‘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的是良知,为善去恶的是格物’,只要根据我的话随人施教,自然不会出问题,这原本是上下贯通的功夫。资质特高的人,世上也难遇到,对本体功夫一领悟就能全都能明白,就是颜子、明道先生这样的人也不敢妄自尊大,岂敢随便指望他人!人有受到沾染的心,若不教导他在良知上切实用为善除恶的功夫,只去悬空思索一个本体,所有事都不切实加以处理,这只不过是修养成了一个虚空静寂的坏毛病。这个毛病不是小事情,所以我不能不提前向你们讲清楚。”
这一天,钱德洪和王汝中都有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