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

本条讲心体之本然及复心体之本然的功夫。但需要注意的是,经过功夫复明的本然良知已进入到主体的体验之域,表现为一种显在良知,呈现为主体的精神境界。

来书云:“良知,心之本体,即所谓性善也,未发之中也,寂然不动之体也,‘廓然大公’也。何常人皆不能而必待于学邪?中也,寂也,公也,既以属心之体,则良知是矣。今验之于心,知无不良,而中、寂、大公实未有也,岂良知复超然于体用之外乎?”

【译文】

来信写道:“良知是心的本体,也就是所谓的‘性善’,感情未表现出来时的中正,就是寂然不动的本体,就是‘廓然大公’。为什么常人都不能做到,一定要等着学习呢?中和,寂静,大公,既然都属于心的本体,就是良知了。现在在心中验证,知没有不良的,但中和、寂静、大公确实都没有,难道良知又能超然于体用之外吗?”


性无不善,故知无不良。良知即是“未发之中”,即是“廓然大公”、寂然不动之本体,人人之所同具者也。但不能不昏蔽于物欲,故须学以去其昏蔽,然于良知之本体,初不能有加损于毫末也。知无不良,而中、寂、大公未能全者,是昏蔽之未尽去,而存之未纯耳。体即良知之体,用即良知之用,宁复有超然于体用之外者乎?

【译文】

本性没有不善的,所以知没有不良的。良知就是“未发之中”,就是“廓然大公”、寂然不动的本体,人人都具有的。只是不能避免被物欲遮蔽晦暗,因此一定要通过学习来摒除这种昏聩蒙蔽,不过最初这对于良知的本体不会有丝毫损害。知没有不良的,而中和、寂静、大公没有完全的,是因为昏聩蒙蔽没有被完全摒除,良知的存养还不纯粹而已。本体是良知的本体,作用是良知的作用,又还有什么超然于体用之外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