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

本条从心、物关系论儒、佛之别。在王阳明看来,佛教“不可以治天下”,不能仅理解为它对现世伦理的逃避,而应该从佛教本源上找答案。佛氏养心是守心而养,弃绝了外在的事事物物,把心作为一个孤立的存在。心学则主张即物养心,但又不执着于物,顺其天则自然,所以可以治天下。儒、佛之区别在于,佛教表面上是“尽绝事物”,而不执着于事物,但是实际上,佛教是“务养心”,也就是为了养心而尽绝事物,所以不但执着于事物,同时也执着于心。在王阳明看来,佛氏的心是寂灭的,刻意回避物事的功夫使心不能在现实中呈现,就更显得一团死寂,从而“把心看作幻相,渐入虚寂去了”。心学则相反,表面上不离事物,有所“着相”,但实际上是顺心而为,既无碍于心,也无碍于事事物物,既养心,也可以治天下。

或问:“释氏亦务养心,然要之不可以治天下,何也?”

先生曰:“吾儒养心1,未尝离却事物,只顺其天则自然就是功夫2。释氏却要尽绝事物,把心看作幻相3,渐入虚寂去了,与世间若无些子交涉,所以不可治天下。”

【注释】

【译文】

有人问:“佛教也追求养心,然而却不能用来治理天下,为什么呢?”

先生说:“我们儒家养心,未曾离开事物,只顺应天理法则,自然就是功夫了。佛教却要绝灭抛弃事物,将心看成幻相,渐渐进入虚妄寂静,与世间似乎没有一点儿关系,所以不能治理天下。”

Footnotes

  1. 养心:语自《孟子·尽心下》:“孟子曰:‘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

  2. 天则:语自《周易·乾卦·文言》:“乾元用九,乃见天则。”

  3. 把心看作幻相:语自《景德传灯录》卷二十八《越州大珠慧海和尚语》:“夫法虽无种性,应物俱现,心幻也,一切俱幻,若有一法不是幻者,幻即有定;心空也,一切皆空,若有一法不空,空义不立。迷时人逐法,悟时法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