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
本条从心、物关系论儒、佛之别。在王阳明看来,佛教“不可以治天下”,不能仅理解为它对现世伦理的逃避,而应该从佛教本源上找答案。佛氏养心是守心而养,弃绝了外在的事事物物,把心作为一个孤立的存在。心学则主张即物养心,但又不执着于物,顺其天则自然,所以可以治天下。儒、佛之区别在于,佛教表面上是“尽绝事物”,而不执着于事物,但是实际上,佛教是“务养心”,也就是为了养心而尽绝事物,所以不但执着于事物,同时也执着于心。在王阳明看来,佛氏的心是寂灭的,刻意回避物事的功夫使心不能在现实中呈现,就更显得一团死寂,从而“把心看作幻相,渐入虚寂去了”。心学则相反,表面上不离事物,有所“着相”,但实际上是顺心而为,既无碍于心,也无碍于事事物物,既养心,也可以治天下。
或问:“释氏亦务养心,然要之不可以治天下,何也?”
先生曰:“吾儒养心1,未尝离却事物,只顺其天则自然就是功夫2。释氏却要尽绝事物,把心看作幻相3,渐入虚寂去了,与世间若无些子交涉,所以不可治天下。”
【注释】
【译文】
有人问:“佛教也追求养心,然而却不能用来治理天下,为什么呢?”
先生说:“我们儒家养心,未曾离开事物,只顺应天理法则,自然就是功夫了。佛教却要绝灭抛弃事物,将心看成幻相,渐渐进入虚妄寂静,与世间似乎没有一点儿关系,所以不能治理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