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
本条亦论“格物”,与上条不同者在于,前者做义理论证,此条做事例论证,但主旨相同,即皆强调做内向性功夫,格物要在身心上做。
先生曰:“众人只说格物要依晦翁,何曾把他的说去用?我着实曾用来。初年与钱友同论做圣贤要格天下之物,如今安得这等大的力量?因指亭前竹子,令去格看。钱子早夜去穷格竹子的道理1,竭其心思,至于三日,便致劳神成疾。当初说他这是精力不足,某因自去穷格。早夜不得其理,到七日,亦以劳思致疾。遂相与叹圣贤是做不得的,无他大力量去格物了。及在夷中三年,颇见得此意思,乃知天下之物本无可格者,其格物之功,只在身心上做。决然以圣人为人人可到,便自有担当了。这里意思,却要说与诸公知道。”
【注释】
【译文】
先生说:“世人总认为对格物的阐释要以朱子的观点为标准,他们又何尝切实运用了朱子的观点?我确实真正地引用过。早些年时,我和一位姓钱的朋友探讨做圣贤要格天下之物,现在怎么会有这样大的力量?于是我指着亭前的竹子,让他去格。钱友自早到晚去穷格竹子的道理,竭尽心力,到第三天时,竟过度劳累卧床不起。当时,我认为他这是精力不足,于是自己去格竹。从早到晚仍不能理解竹子的理,到了第七天,竟与钱友一样劳累过度卧床不起。于是我们共同慨叹圣贤是做不成的,主要是没有如圣贤般的大力量去格物。等到后来我在贵州龙场待了三年,深有体会,才明白天下之物本无什么可格的,格物的功夫只能在自身心上做。我坚信人人都可做圣人,于是就有了一种担当。此番道理,应该让各位知晓。”
Footnotes
-
钱子:情况不详,但非钱德洪。据《年谱》格竹事在1492年,钱德洪从学在1521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