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
本条论良知的存在形态。良知简易而精微,如掌于人,日日可见;然良知又是变动不居的,其发用无常形。前者侧重言体,后者侧重言用。
又曰:“此道至简至易的,亦至精至微的。孔子曰:‘其如示诸掌乎1: !’且人于掌,何日不见?及至问他掌中多少文理,却便不知。即如我‘良知’二字,一讲便明,谁不知得?若欲的见良知,却谁能见得?”
【注释】
【译文】
先生又说:“这个道是十分简单易行的,也是十分精细微妙的。孔夫子说:‘其如示诸掌乎!’人的手掌,哪一天不见呢?但是当问他手掌上有多少条纹理,他就不知道了。即如同我说的‘良知’二字,一讲就能明白,谁不知道呢?若要他真正理解良知,谁又能理解呢?”
问曰:“此知恐是无方体的1,最难捉摸。”
先生曰:“良知即是《易》‘其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惟变所适’2。此知如何捉摸得?见得透时便是圣人。”
【注释】
【译文】
有人问:“这个良知只怕是无方位、无形体,所以令人难以捉摸。”
先生说:“良知也就是《周易》中所说的‘这道理不断变动,变动不固定于一个位置上,循环往复在六爻之间,或上或下没有常规可循,刚与柔也相互变化,不能视为典常纲要,只在变动中求得合宜的方法’。由此可知,这个良知岂能捉摸得到?把良知理解透彻了,也就成为圣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