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
本条论静坐功夫。静坐功夫是王阳明的教法之一,在王阳明而言,静坐是避免执着于外物的收放心的小学功夫,但也应避免走向为静而静的极端。心学之“静”在于依良知而行,不执于内,情顺万物而无情,也不逐于外,动而无动。
一友静坐有见,驰问先生。
答曰:“吾昔居滁时1,见诸生多务知解,口耳异同,无益于得,姑教之静坐。一时窥见光景,颇收近效。久之,渐有喜静厌动、流入枯槁之病。或务为玄解妙觉,动人听闻,故迩来只说‘致良知’。良知明白,随你去静处体悟也好,随你去事上磨炼也好,良知本体原是无动无静的,此便是学问头脑。我这个话头,自滁州到今,亦较过几番,只是‘致良知’三字无病。医经折肱2,方能察人病理。”
【注释】
【译文】
一位朋友在静坐中有所见解感悟,就跑来请教先生。
先生回答说:“我从前住在滁州的时候,看到各位学生多注重知识见解,争辩听说中的异同,在收获上没什么补益,姑且教他们静坐。他们很快就领悟到了一些东西,短时间内收效很好。久而久之,逐渐有喜静厌动、流于枯槁的毛病。有的人只追求玄妙的解读,借此动人听闻,因此近来只说‘致良知’。良知清楚明白,那么随你去静处体会感悟也好,或者去事上磨炼行动也好,良知的本体原本是无动无静的,这就是学问的关键之处。我这个问题,从滁州到这里,也反复比较过几次,只是‘致良知’三个字没有毛病。这就好比医生要亲自经历骨折,才能明察病人的病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