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

本条论致良知功夫。致良知功夫贵在专“一”,念念不忘存天理,以致良知之精明。若用志不专一,执于外物,则是自私用智,将迎意必。以上也成为判断“远虑”“夜以继日”等是否为“将迎”的标准。

问:“孔子所谓‘远虑’1,周公‘夜以继日’2,与‘将迎’不同。何如?”

先生曰:“‘远虑’不是茫茫荡荡去思虑,只是要存这天理。天理在人心,亘古亘今,无有终始。天理即是良知,千思万虑,只是要致良知。良知愈思愈精明,若不精思,漫然随事应去,良知便粗了。若只着在事上茫茫荡荡去思,教做‘远虑’,便不免有毁誉、得丧、人欲搀入其中,就是‘将迎’了。周公终夜以思,只是‘戒慎不睹’‘恐惧不闻’的功夫。见得时,其气象与‘将迎’自别。”

【注释】

【译文】

钱德洪问:“孔子所谓的‘远虑’,周公的‘夜以继日’,与‘将迎’有什么不同?”

先生说:“‘远虑’不是空空荡荡去思考,只是要存养天理。天理在人心,从古至今,没有始终。天理是良知,千思万虑,只是要致良知。良知越思考越精明,如果不精细思考,随便依事应付,良知就粗糙了。如果只在具体事物上空空荡荡地去思考,教人‘远虑’,就不免会有毁誉、得失、私欲掺杂进去,就是‘将迎’了。周公整夜思考,只是‘戒慎不睹’‘恐惧不闻’的功夫。明白了这一点,就能明白周公将他的气象与‘将迎’自然区别开了。”

Footnotes

  1. 孔子所谓“远虑”:《论语·卫灵公》:“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此处王阳明是就心上论。朱熹于《论语章句集注》引苏氏语说:“故虑不在千里之外,则患在几席之下矣。”此为就事上说。

  2. 周公“夜以继日”:《孟子·离娄下》:“周公思兼三王,以施四事,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继日;幸而得之,坐以待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