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易学的体系中,“系辞”有两种意思,一是指系属之义,即“系属其辞于爻卦之下”(《周易正义》)。将卦爻辞系连在卦画与爻画之下,用以解释各卦、各爻的含义。二是指上下两篇的《系辞传》。它是《易传》思想的主要代表作,以上下两篇列于《十翼》中用以说明《易经》的基本意义、原理、功用、起源及筮法等。《系辞传》内容从“一阴一阳谓之道”出发,阐明了自然界中阴阳、动静、刚柔等是两种相反势力的“相摩”、“相荡”,而这种对立与对立所生成的过程反映了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同时,《系辞传》还提出“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辩证观。在承认一切皆变中,又以“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来强调变化之中有不变,不变是变的前提。与现在的辩证观不同的是,《易经》认为变与不变都是必然的,但是,“变”在《易经》中具有的普遍性,而不变只是成为相对的因素而存在。自然和社会总是在不变与变化的交替作用中进行着。
先秦的典籍到了汉代后,就有了“经”与“传”之分,“经”者,典常之意;“传”者,转述之旨。“圣人作经,贤人作传。”(《论衡》卷二十九)班固又曰:“圣人作经,贤者纬之。”(《汉书》卷一〇〇)故经传二者相对而存在,“经”是本干,“传”是枝叶。对于现在学习《易经》的人而言,应该重视对《易传》的认识和理解。因为,从时代上讲,“传”是最接近《易经》本来面目的注释和讲解,此其一。其二,要想真正理解《周易》的卦爻辞,比较好的方法就是以“传”去理解“经”。其三,《易传》包含有很重要的中国古人的辩证哲学观以及朴素的自然科学内容。其四,《易传》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而《系辞传》则是《易传》中的主体。
《系辞上传》第一章,以天地之门户“乾坤”开篇。说明乾坤的变化形成八卦,又演绎出六十四卦,世间万物的变化皆在其中。在这种变化中,《系辞》重点强调了天地皆以“简易”为本。故《正义·序》引郑玄曰:“《易》一名而含三义,‘易简’一也;‘变易’二也;‘不易’三也。”天地本“简易”,知“简易”则可知天地之理。世间之简易莫过于“一”。乾坤的“简易”之道,不仅揭示了事物的根本特征,而且还为人们认识复杂问题指明了正确的方法。世上的事物也许在表现形式上是复杂多变、繁琐深奥的,但是有了“简易”的“门户”,就可以提纲挈领,以简驭繁,最终抓住事物的本质。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 [1] 。卑高以陈,贵贱位矣 [2] 。动静有常,刚柔断矣 [3] 。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 [4] 。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 [5] 。是故刚柔相摩,八卦相荡 [6] ,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 [7] ;日月运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8] 。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简能 [9] ;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 [10] ;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
【注释】
[1]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易》含万象,天应乾象,地应坤象。乾坤为天下万物之门户,所以《系辞》先从天地讲起。天以刚阳而尊,地以柔阴而卑。天地相分,则乾坤之体各有定分。
[2] 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天高则为贵,地卑则为贱,天高地卑之势陈列后,人们也就按照这种情形确立人类的贵贱位置。以,同“已”。陈,陈列。位,定位。
[3] 动静有常,刚柔断矣:古人认为乾体刚健而常动,坤体阴柔而常静,阳刚与阴柔也就在乾坤中判然分明。
[4] 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韩注》曰:“方有类,物有群,则有同有异,有聚有分也。顺其所同,则吉;乖其所趣,则凶,故吉凶生矣。”方,观念,意识。
[5] 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天象因天而示,地物随地而形。天象与地形皆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6] 是故刚柔相摩,八卦相荡:诸卦递相推移,因本从八卦而来,故云。刚,指乾卦(☰)。柔,指坤卦(☷)。摩,摩擦,即阴阳刚柔相互摩擦交感。荡,推动,即刚柔相互激荡。
[7] 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震为雷,雷震而动。巽为风,坎为雨,雨随风而来,有润泽万物之德。
[8] 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阳初至于坤则为震,正所谓初索得男为长男;乾阳二至于坤为坎,为中男;乾阳三至于坤为艮,为少男。坤阴初至于乾为巽,为长女;坤阴二至于乾则为离,为中女;坤阴三至于乾则为兑,为少女。
[9] 乾以易知,坤以简能:乾为首,光明正大,故能具有智慧,坤因简约而有所作为。平易、简约之极,所以才能有“知”有“能”。易,平易,简约。知,通“智”。
[10] 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阴阳相和则有亲,有亲相得,则生生不息,故可以长久;阴阳相合则生成万物,载物众多,繁衍不已,故曰“功大”。
【译文】
天尊贵而地卑下,这样乾坤的位置就确定了。当卑下与高贵陈列出来时,高贵与卑贱也就随之有了各自的位置。天地之间一动一静都有一定的规律性,阳刚与阴柔也因此得以分断清楚。天下的事物各以其类别聚集,各种动物、生物也以其不同的群体而区分,吉与凶就在事物的同异中产生。当阴阳、刚柔分化后,在天空中形成天体如日月星辰的形象,在大地上形成了山川、动植物等景象,事物的变化就是通过它们得以体现。所以阳刚与阴柔相互摩擦交流而生成了八卦,八卦又相互推衍生成了六十四卦,就如同以雷霆鼓动,而风雨润泽;对于天象而言,日月的往来运行之间,形成一寒一暑的交替。对于人类而言,乾道演变成男性,坤道演变成了女性。乾道的智慧在于它是万物的伟大创始者,坤道的作为在于她在大地上生成了万物。乾以其平易而充满智慧,坤以其简易而大有作为;事情只有平易才会使人容易明白,事情只有简易才会使人容易随从;容易为人所知就会有人亲近,容易随从就会建立功业;有人亲近则可以立身长久,建立功业就可立身宏大;立身长久是贤人的美德,立身宏大是贤人的事业。若能明白乾坤的平易与简约,那么,就会晓得天下的道理。晓得了天下的道理后,就能将刚柔、阴阳、贵贱安排在适宜的位置。
圣人设卦观象 [11] ,系辞焉而明吉凶 [12] ,刚柔相推而生变化 [13] 。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也 [14] ;悔吝者 [15] ,忧虞之象也;变化者,进退之象也 [16] ;刚柔者,昼夜之象也 [17] 。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 [18] 。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所乐而玩者,爻之辞也。是故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
【注释】
[11] 圣人:指伏羲氏。设卦:创立六十四卦。设,创立。观象:观察六十四卦之卦象。
[12] 系辞焉而明吉凶:指文王推演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之吉凶而系属其辞于各卦、爻之下。
[13] 刚柔:六爻有阴柔与阳刚之分。推:刚与柔一往一来。变化:阳称“变”,阴称“化”。
[14] 失得:指阴阳的失位与当位。当位象征着处事得当,所以就“吉”;失位象征着处事失当,故曰“凶”。
[15] 悔吝:小的过失和困难。吝,指困难。
[16] 进退:阳息而进,故曰“息卦为进”。阴消为退,故曰“消卦为退”。
[17] 昼夜之象:乾阳为昼,坤阴为夜,阴阳消息往来象征着昼夜交替。
[18] 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三极即三才。六爻中,初至二以象地,三至四以象人,五至上以象天。三才象征着宇宙间的三种境界,故六爻的动与变,也就是三才的变动之道。
【译文】
圣人通过观察万物之象而设立了六十四卦,又在各卦、爻下系以言辞以说明它们所蕴涵的吉凶征兆,阳爻和阴爻一来一往发生着变化。所以“吉”与“凶”,是处事有得有失的象征;“悔恨”与“困难”是忧愁与忧虑的象征;阳进阴退是旧的事物退去及新的事物进来的象征;阳刚与阴柔的变动是昼夜的象征。六爻的变动包含着天、地、人三种境界的道理,所以君子能安居而稳定的原因在于他们遵循了《周易》所规定的秩序;而君子喜爱和揣摩的是爻下所系的辞义。所以平时居住在家就观察卦象而揣摩其卦爻辞所含的意义,出门行动则观察六爻的变化而揣摩占筮所含的吉凶,所以能得到来自上天的保佑和帮助,因而获得吉祥而无所不利。
彖者 [19] ,言乎象者也;爻者 [20] ,言乎变者也 [21] 。吉凶者,言乎其失得也;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 [22] 。无咎者,善补过者也。是故列贵贱者存乎位 [23] ,齐小大者存乎卦 [24] ,辩吉凶者存乎辞 [25] ,忧悔吝者存乎介 [26] ,震无咎者存乎悔 [27] 。是故卦有小大,辞有险易;辞也者,各指其所之。
【注释】
[19] 彖:通“断”,判断。是总论卦义的提要。系辞的作者称卦辞为彖,非《彖传》之“彖”。
[20] 爻:指爻辞。《系辞》作者称“爻”,非爻画之“爻”。
[21] 言乎变者:依《周易》传统筮例,以变动之爻的爻辞来判断吉凶。
[22] 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周易》所谓的吉凶,是对人们行为之得失的总结。而悔吝则相对吉凶而言,指德行方面有“小疵”。“小疵”尚能予以补救,所以,在爻辞中常可以看到“悔吝”之后,缀辞以“无咎”。
[23] 列贵贱者存乎位:位,指爻位。六爻的顺序是从下往上数。《易传》的作者认为,爻位象征着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故初爻为卑位,上爻为高位,二爻为臣民位,五爻为君位。
[24] 齐:陈列。小大:八卦中的《乾》、《震》、《坎》、《艮》为阳卦,《坤》、《巽》、《离》、《兑》为阴卦。阳卦为“大”,阴卦为小。六十四卦皆两卦相重而成,两个阳卦相重则为大。
[25] 辩:借为“辨”,辨别。
[26] 介:细小,细微。
[27] 震无咎者存乎悔:在卦爻中,悔本有其吝,然动而悔过,则无咎。故动往往是悔过的表现。震,震动。
【译文】
彖,是从整体上解释卦象的;爻辞,是用来解释爻位的变化情况的。吉凶,是用来说明处事中的得与失;悔恨与困难,是用来说明为人处世中的小过失。没有大的灾祸,是因为人们在处事中善于弥补自己的过失。所以陈列贵贱不同的方法存在于爻位之中,陈列大小不同的方法存在于卦体的大小之中,辨别吉凶的方法存在于具体的卦爻辞中,人们之所以有悔恨且遭受困难在于人们往往忽略小的过失所致,而人们在行动中能免于灾祸的方法在于对自己言行的悔过改错。所以卦体有小大之分,辞义有危险与平易之别;卦爻辞的意义,就在于它能指示给人们应该去的方向。
《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 [28] 。仰以观于天文 [29] ,俯以察于地理 [30] ,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 [31] ,故知死生之说;精气为物 [32] ,游魂为变 [33] ,是故知鬼神之情状 [34] 。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安土敦乎仁,故能爱。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 [35] ,曲成万物而不遗 [36] ,通乎昼夜之道而知 [37] ,故神无方而《易》无体 [38] 。
【注释】
[28] 弥纶:统摄,笼盖。弥,普遍,包络。
[29] 天文:天以日月星辰悬示天象如文章。
[30] 地理:地有山川原隰,各有条理。
[31] 原始反终:原,推究其原。反,反求其理。始、终,生者为“始”,死者为“终”。
[32] 精气:指阴阳聚合着生灵之气。
[33] 游魂:指精气散去离开人身。
[34] 鬼神:《系辞》所言的“鬼”和“神”是指阴阳二气在人和事物间的变化情况。精气散去离开人身变而为“鬼”。精气不依附于实物,则为“神”,即精神。
[35] 范围:指模拟效法、周备。化:变化。
[36] 曲:细致周密。遗:遗失。
[37] 昼夜之道:即一阴一阳之道。知:同“智”,智慧。
[38] 神:神妙,神明。无方:无一定之方位。无体:无确定之具体。
【译文】
《易经》中所蕴含的道理与天地之间存在的道理相似,所以《易》也就能无所不包地涵盖天地间的道理。而运用《周易》所包含的道理去仰观天上日月星辰所垂示的天文,俯察大地上的山川原野所表现的条理,就能从中了解幽隐无形与明显有形的来龙去脉;推究事物开始的情况,求取万物终结的情况,就可以知道生与死的道理;精气聚集在一起就会变成人身和生物,反之,精气游离于魂魄之外就会改变这种情况,所以通过这种变化就可以了解所谓的鬼神之形状与情况。明白了《周易》所含的道理与天地之间的道理相类似,做起事来就不会违背自然规律;知识能遍布万物之理,就会运用其中的道理成就天下的事业,行为也不会有大的过失;处事应变旁通而不流于滥淫,安于天道,知其天命之变数,就没有忧愁;安分于所处的环境敦厚其仁爱之心,所以才能博爱天下之人。《周易》包容天地之变化的自然规律,细致周密地成就天地万物而无所遗失,通晓阴阳变化的规律而充满智慧。所以说神妙的变化之道,不会拘泥于一种方法,而《易》道的变通也不会局限于一个卦体中。
一阴一阳之谓道 [39] ,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40] 。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显诸仁,藏诸用,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 [41] ,盛德大业至矣哉!富有之谓大业 [42] ,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 [43] ,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 [44] ,极数知来之谓占,通变之谓事,阴阳不测之谓神。
【注释】
[39] 一阴一阳:谓对立矛盾。道:指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性。
[40] 性:本质属性。
[41] 不与圣人同忧:“道”以虚无之体化育万物,故知其为而不知其忧,与圣人不同。圣人以有体而化物,故有经营之忧。
[42] 富有:圣人效法天地阴阳之道,广大悉备,万事富有。
[43] 生生:生而不绝。易:变易。
[44] 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此言《易》道在天成象,乾为天,在地成形,坤为地。天地之道皆可从“乾”象、“坤”法中得知。
【译文】
一阴一阳的矛盾对立和变化统一就是事物发展的“道”即规律性,继承这个“道”的是美善,而成就这个“道”的则是事物内在的固有本质。有仁爱之心的人从这个“道”中发现的只是“仁爱”,有智慧的人从这个“道”中发现的只有“智慧”,百姓在日常生活中每天都在运用此“道”却茫然不知,所以通达兼容的君子之“道”就更少为人所知了。阴阳之道往往显示在成就万物的仁爱之心中,隐藏在日常运用之中,“道”能鼓动化育万物,但是因为它是纯然客观的自然体,故不像圣人一样有忧虑,由此可以看出,阴阳之“道”的盛美德行和宏大功业是多么的崇高而又博大。富有万事万物就可以称作是大事业,每日都能使事物有新的面貌,这就是“道”育万物的盛大美德。生生不灭就是阴阳相互转化产生的“变易”,能呈现天象就称作“乾”,能效法地势就称作“坤”,能穷极蓍策之数预知未来之事就称作“占筮”,能通晓阴阳变化然后采取行动就称作“做事”;阴阳变化莫测、微妙难识就称作“神”。
夫《易》广矣大矣,以言乎远则不御 [45] ,以言乎迩则静而正 [46] ,以言乎天地之间则备矣。夫乾,其静也专,其动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静也翕 [47] ,其动也辟 [48] ,是以广生焉。广大配天地,变通配四时,阴阳之义配日月,易简之善配至德。
【注释】
[45] 不御:无止境。
[46] 以言乎迩则静而正:《易》道因为“近”,所以能在宁静中得到它的精审微妙之理。
[47] 翕:收敛,合拢。
[48] 辟:打开,张开。
【译文】
《周易》的内容是多么的广泛而又博大,用它来象征和论说远处的事物则没有止境,用它来论说近处的事物则精审而正确,用它来论说天地之间的事物则万物尽在其中。象征阳刚正气的“天”,当它静止的时候是宁静专一,当它发动起来则刚直正大,所以伟大的精神和力量就产生于“天”。象征阴柔的“地”,当它静止的时候就处于闭合隐藏的状态,当它兴然而动时就开通了生气,所以能广生万物于其中。《易》道博大可以与天相配,而其宽广可以与地合,阴柔与阳刚的变化与交通可以配合四季变化的规律,阴柔与阳刚所产生的作用和意义可以与太阳和月亮相匹配,它平易而又简约,其美善能与至高无上的美德相配合。
子曰:“《易》,其至矣乎!夫《易》,圣人所以崇德而广业也。知崇礼卑,崇效天,卑法地。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成性存存,道义之门 [49] 。”
【注释】
[49] 存存:存而又存。永恒地保存万物的存在而不要损伤万物的存在。
【译文】
孔子说:“《易》的道理应该是至善至美的吧!《易》,是圣人用来崇高道德而广大事业的。智慧贵在崇高,礼节贵在谦卑,崇高仿效天道,谦卑效法地情。天地设立了尊贵与卑下的位置,而《易》的道理就运行于其中。能成就其万物之性而不要伤害万物之性,能永恒地保存万物的存在而不要损伤万物的存在,这样就会找到通向道义的门户。”
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 [50] ,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 [51] ,是故谓之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 [52] ,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言天下之至赜而不可恶也。言天下之至动而不可乱也 [53] 。拟之而后言,议之而后动,拟议以成其变化。
【注释】
[50] 赜(zé):幽深难见的道理。
[51] 象:象征。宜:适宜,恰当。
[52] 典礼:典章制度。
[53] 至动:天下最复杂深刻的变动。不可乱:不可妄谈乱说。
【译文】
圣人发现天下之幽深难见的道理,就将它比拟于具体的形象与面貌,并以其作为适宜的物象本性的象征,所以称作“卦象”。圣人发现天下万物的运动变化,而观察其会合变通,从而推行管理社会众象的典章制度,于是在各爻之下系上爻辞以判断其吉凶,所以称作“爻”。论说天下幽深微妙的道理,不可以有鄙贱轻恶的态度;论说天下最复杂的变化和运动,不可以妄谈乱说。这是因为《易》比拟天下复杂的事物然后论说其中的道理,先审议这些道理然后才能揭示其运动规律,通过比拟和审议就形成了变化之道。
“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子曰:“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况其迩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则千里之外违之,况其迩者乎?言出乎身,加乎民;行发乎迩,见乎远。言行,君子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 [54] 。言行,君子之所以动天地也,可不慎乎?”
【注释】
[54] 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枢机,谓弩弓之枢机。《易传》的作者以此来比喻言之所发,如“开弓没有回头箭”,说出的话再也无法收回,而箭或中或否,犹如言之所发有得有失,得则荣至,失则辱来。
【译文】
“老鹤在树荫下鸣叫,小鹤应和着。我有甘甜的美酒,我与你来共同享用它。”孔子说:“君子居住在家,若他说出的道理是合理而美妙的,那么千里之外也会有人应和,更何况邻近地方的人呢?若居住在家,所讲说的道理不是合理而美妙的,那么千里之外的人也会违背他,更何况邻近地方的人呢?言论出于自身,要施加于民众;行动在近处开始,远方的人也能看见。言行,犹如君子开合思想的枢机。枢机的开启,是荣与辱的关键。言行,是君子之所以鼓动天地万物的工具,怎么可以不谨慎呢?”
“《同人》:先号啕而后笑。”子曰:“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 [55]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56] 。”“初六,藉用白茅,无咎。”子曰:“苟错诸地而可矣 [57] ,藉之用茅,何咎之有?慎之至也。夫茅之为物薄,而用可重也。慎斯术也以往,其无所失矣。”“劳谦,君子有终,吉。”子曰:“劳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语以其功下人者也。德言盛,礼言恭;谦也者,致恭以存其位者也。”“亢龙有悔。”子曰:“贵而无位,高而无民,贤人在下位而无辅,是以动而有悔也。”“不出户庭,无咎 [58] 。”子曰:“乱之所生也,则言语以为阶。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几事不密则害成 [59] 。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
【注释】
[55] 或出或处,或默或语:这是儒家对人格的传统要求。在某种意义上,它不是人格的标准而是理想的人格。
[56] 臭:气味。
[57] 苟:如果。错:借为“措”,放置。
[58] 不出户庭,无咎:此引《节》之初九爻辞。因《节》之初九“出户”则上应六四,六四在坎,坎为险,并受互艮所止,故不出则无咎。
[59] 几事:办事之始。几,事之初。
【译文】
“《同人》之九五爻说:和同于人,起先是痛哭号啕,后来又笑容满面。”孔子解释说:“君子为人处世的方法是,有时要出门行动,有时要安静地处在自己所处的环境,有时要保持沉默,有时要发表意见。若两个人能同心同德,其力量就可以如切断金属的利刃一样强有力。心意相同而说出的话,其气味如同兰草一样芬芳。”《大过》卦的初六说:“用洁白柔软的茅草衬垫祭品,没有什么过错。”孔子说:“如果直接把祭品放置在地上也是可以的,而用洁白柔软的茅草衬垫祭品,又有什么过错呢?这样做只能说君子办事很谨慎。茅草作为一种物质是微薄的,而它的作用却是重大的。慎重地运用这种谨慎的方法而去做其他的事,也将会没有过失。”《谦》卦之九三说:“有功劳而又谦虚,君子因此会有一个完美的结果,吉祥。”孔子说:“有功劳而不夸耀,有功德而不居功自傲,真可谓是仁厚至极。这说明君子有功德而又能谦虚地对处在下面的人以礼相待。道德贵在盛大,礼节贵在恭敬;而谦虚的含义,就在于对人恭敬以保存自己的地位。”《乾》之上九说:“巨龙飞得过高就会招致悔恨。”孔子说:“身居高贵之处而没有得到适当的位置,就会因为过高而失去民心脱离民众,贤明的人处在下位而得不到帮助,所以行动起来就会有悔恨。”《节》卦之初九说:“不走出门户庭院之外,就不会有灾祸。”孔子说:“危险与动乱的产生,往往是因为言语不谨慎所致。君王不谨慎就会失去大臣的拥护,大臣不谨慎就会失去生命,办事开始时不谨慎就会危害事情的成功。所以君子谨慎缜密而不轻易发言。”
子曰:“作《易》者,其知盗乎?《易》曰‘负且乘,致寇至 [60] 。’负也者,小人之事也;乘也者,君子之器也。小人而乘君子之器 [61] ,盗思夺之矣。上慢下暴,盗思伐之矣。慢藏诲盗 [62] ,冶容诲淫 [63] 。《易》曰:‘负且乘,致寇至。’盗之招也。”
【注释】
[60] 负且乘,致寇至:此引《解》六三爻辞。
[61] 小人:指庶民。君子之器:车为君子所乘。
[62] 慢藏:懒于收藏财物。诲盗:诱诲强寇来盗。
[63] 冶容:女子修饰得很妖媚。诲淫:引诱别人产生淫欲。
【译文】
孔子说:“创作《易》的人,大概了解盗贼的心理特点吧?《易》说:‘背负着财物乘坐在大车上,这等于是自己招致贼寇到来。’自己背负东西,这是庶民的事务;乘车,这是君子的特权。以庶民之身份而乘坐君子才能乘的车,那么,就会导致盗贼思谋着抢夺。处在上位的人懈怠侮慢而处在下位的人骄横暴虐,就会招致强盗的侵伐。怠慢而不藏好财物就会引来盗贼,将体态装扮得妖冶、艳丽,就会诱发淫荡之心。《易》说:‘背负着财物乘坐在车上,这等于是自己招致贼寇到来。’盗窃就是这样招引来的。”
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 [64] 。分而为二以象两 [65] ,挂一以象三 [66] ,揲之以四以象四时 [67] ,归奇于扐以象闰 [68] ;五岁再闰 [69] ,故再扐而后挂 [70] 。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 [71] ,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 [72] 。《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 [73] ,《坤》之策百四十有四 [74] ,凡三百六十,当期之日 [75] 。二篇之策,万有一千五百二十,当万物之数也 [76] 。是故四营而成《易》 [77] ,十有八变而成卦 [78] ,八卦而小成 [79] 。引而伸之 [80] ,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显道神德行,是故可与酬酢 [81] ,可与佑神矣。
【注释】
[64] 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用《易经》演算卦,须备有蓍草五十五策,但只用四十九策。其所以余六策舍置不用,以标明六爻之数。衍,演算。先秦人称算卦为“衍”。汉人称算卦为“演”。按:大衍之数应为“五十有五”,疑“有五”二字在转写中脱去。
[65] 分而为二以象两:此为演算的第一营(即第一步):将四十九策蓍草合在一起,以象太极。再将其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横置于上方,以象天;一部分横置于下方,以象地。两,谓两仪,以象征天地。
[66] 挂一以象三:此为演算的第二营:从象征天数的蓍草中取出一根蓍草挂于无名指与小指之间(或以左右分,则用右手取其右边之一策),如人立于天地之间,曰“挂一”。以配两仪,以象“三才”。
[67] 揲之以四以象四时:此为演算的第三营半:在“挂一”之后,先将上方(或左手之策)的蓍草以每四策为一组数之,揲过之策仍置于上方。揲,数。即手持蓍草分而数之。四时,指四季。奇,谓四揲之后的余数。
[68] 归奇于扐(lè)以象闰:此为第四营半:“揲四”之后,将所余之蓍草(或一策,或二策,或三策,或四策)置于筮过蓍草之左旁(或挂于无名指与中指之间),以象其闰月。扐,指手指间。闰,闰月。
[69] 五岁再闰:此为演算的第三营半:在“归奇”之后,再取下方(或以右手执右边之蓍草)之蓍草,揲之以四。五岁再闰,按古历法,前闰与后闰时间相差三十二个月,故五年之中有两次闰月。
[70] 再扐而后挂:此为第四营半:揲过之策仍置于下方,将所余之蓍草(或一策,或二策,或三策,或四策)置于所挂蓍草之右旁,为再归奇于扐(或挂于食指与中指之间),以象五年之中有两次闰月。然后取两次“归奇”之策竖置于上下两部分之间,即所谓“后挂”。以上为一变。再将上下两部分蓍草合并为一(筮过之策不动),如上法数之,为二变。又将上下两部分蓍草并而为一(筮过之策不动)如上法数之,是为三变。三变始得其一爻。其结果上下两部分蓍草之策数各有四种:九揲,有三十六策,为老阳之爻,按筮例为可变之阳爻,《易经》爻题“九”字即“九揲”之九,以标明其为可变之阳爻。七揲,有二十八策,为少阳之爻,按筮例为不变之阳爻。六揲,有二十四策,为老阴之爻,按筮例为可变之阴爻,《易经》爻题“六”字即六揲之六,以标明其为可变之阴爻。八揲,有三十二策,为少阴之爻,按筮例是为不变之阴爻。三变始有一爻,六爻始成一卦。
[71] 相得:相加。合:和,即算术中的“和数”。
[72] 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成,犹言“定”。行,犹言“通”。根据《周易》筮法,筮得一卦,每爻不外四种:蓍草九揲,为可变之老阳爻,标以“九”字。蓍草七揲,是为不变之少阳爻,标以“七”字。蓍草六揲,是为可变之老阴爻,标以“六”字。蓍草八揲,是为不变之少阴爻,标以“八”字。四种数代表揲数。然后将六爻揲数相加,得其总数。再从大衍之数(天地之数)五十五中减去揲数之总数,得其余数。然后从初爻往上数,数至上爻,再由上爻往下数,数至初爻,如此往来数之,数至某爻而余数尽,则某爻为宜变之爻。宜变之爻为“九”,则其阳爻变为阴爻。若为“六”,则其阴爻变为阳爻,爻变卦也变。不变之爻为“七”、“八”,其爻不变,卦也不变。因为爻卦的变化是以大衍之数而定的。故曰:“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
[73] 《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易经》六十四卦皆以变爻占测吉凶。《乾》六位爻数皆为可变之老阳爻,每爻蓍草九揲,每揲四策,共二百一十六策。
[74] 《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坤》六爻皆为可变之老阴爻,每爻蓍草六揲,每揲四策,共一百四十四策。
[75] 凡三百六十,当期之日:期,指一年。《乾》《坤》两卦合计共三百六十策,与一年三百六十日之数相当。乾为天,坤为地。天地变化一年一循环,故《乾》、《坤》两卦之策数就象征着天地变化的循环之日数。
[76] 二篇之策,万有一千五百二十,当万物之数也:战国时,《周易》已分为上下两篇。《周易》六十四卦,每卦六爻,共三百八十四爻,阳爻与阴爻各为一百九十二爻。一阳爻蓍草九揲三十六策。一百九十二阳爻则合为六千九百一十二策。一阴爻蓍草六揲二十四策。一百九十二阴爻则合为四千六百零八策。两者相加共一万一千五百二十策。此以《周易》总策数来象征万物之数。
[77] 是故四营而成《易》:四营,古有两说:其一,即“四象”。《周易》六十四卦皆由四种爻象构成。其二,指四次揲策方法。四次揲策为一变,二变、三度变始成一爻,六爻成一卦。《周易》六十四卦皆以四次揲策演成卦。
[78] 十有八变而成卦:揲策时,三变成一爻,一卦六爻,故十八变成一卦。有,通“又”。变,谓蓍草策数的演变。
[79] 八卦而小成:八卦仅能象征各孤立之事物,而不能象各种事物之关系,故为“小成”。
[80] 引而伸之:指将八卦两两相重为六十四卦。伸,通“申”,重也。
[81] 与:以。酬酢:应对报答,古代宴会之礼节,这里借指应付他人及事物。
【译文】
博大精深的筮策之数有五十五根蓍草来演绎,而实用则为四十九根。任意地分为两部分以象征天地两仪,然后从中取出一根悬挂起来以象征天地人三才;每四根分成一组以象征四季,将“一仪”中揲算剩余的策数归放于左手无名指间以象征闰月;因五年后会再次产生闰月,所以要将另外一仪演算剩余的策数放于左手中指间,之后,再起一卦,反复揲算。天的数字由一、三、五、七、九五位数字组成,地的数字由二、四、六、八、十五位数字组成,五位奇偶之数相加则各得其和数。天数相加为二十五,地数相加为三十,天地之数相加共计五十五,这就是《周易》运用数字变化而通于鬼神的奥妙境界。《乾》卦的筮策之数有共计二百一十六策,《坤》卦的筮策之数共有一百四十四策,二者合计为三百六十策,相当于一年有三百六十天。《周易》上下二经的策数相加共有一万一千五百二十策,相当于万物之数。因此,通过分二、挂一、揲四、归奇四个演算步骤就形成《周易》中的一爻,策数变十八次后形成一卦,而每九变形成八卦中的一个卦形只能成为小的卦象。然后再将八卦牵引而相重后就形成六十四卦,遇到相应于卦象的事物就增长或扩大它所能象征的意义,这样,天下的事就全在《周易》中了。《周易》的奥妙就在于它能彰显天地运行的规律、筮数应验的神奇、成就万物的道德、缜密不乱的言行,所以运用《易》理就可以应付、处理万物,又可以佑助神化之功。
子曰:“知变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为乎?”《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是以君子将有为也,将有行也,问焉而以言,其受命也如响 [82] ,无有远近幽深,遂知来物 [83] 。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与于此?参伍以变 [84] ,错综其数 [85] 。通其变,遂成天下之文 [86] ;极其数,遂定天下之象 [87] 。非天下之至变,其孰能与于此?《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88] 。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与于此。
【注释】
[82] 受命:指《周易》受占筮者所问。响:回声。
[83] 来物:未来之事。
[84] 参:三。伍:五。变:指爻变、卦变。
[85] 错:交错。综:综合。数:指爻之位次。
[86] 成:定。文:文采,文章,这里指卦爻辞。
[87] 极其数,遂定天下之象:《易》以卦爻之数反映事物之关系,故能穷尽《易》卦爻之数,则能定天下事物之象。极,穷尽。
[88] 感:感应阴阳之变化。
【译文】
孔子说:“通晓变化道理的人,大概也会通晓神明所做的事吧?”《易经》含有四种圣人运用的道理和方法:应用言辞的人崇尚其中的辞章之美,用来指导行动的人崇尚其中的变化规律,用来指导制作器物的人崇尚其中的卦象和爻象,用来指导占卜决疑的人崇尚其中的卜筮原理。所以君子若有所作为,有所行动之时,就通过筮策来占问吉凶,然后再根据所占得的结果掌握自己的言行,而《周易》也能如同回声一样去响应占筮者的要求,无论是远近还是幽深,都能推演出未来事物的情状。若不是通晓天下最精深的道理,又有谁能做到这样呢?三变五变之后,再将各爻之数交错综合,会通变化之数,于是就形成天下的文采;极尽筮策之数,于是就确定天下之物象。若非天下最为复杂奇妙的变化,又有谁能做到这样呢?《周易》因为能宁静无思,清静无为,寂然不动,所以人用《易》占事问吉凶,就能敏感地通达于天地之事。若非天下最为神圣之物,又有谁能做到如此呢?
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 [89] 。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子曰:“《易》有圣人之道四焉”者,此之谓也。
【注释】
[89] 几:这里指微妙的《易》理。
【译文】
《易》,是圣人以极为深奥精深的道理用于研习极其微妙的事物的一部书。只有精深的道理,才能会通天下的心志;只有研习微妙的道理,才能成就天下之事务;只有掌握《易》道的神妙,才能不用急急忙忙地做事,就能迅速地办成事情,不用亲自行动,吉祥的结果就会自然到来。孔子说“《易》具有圣人常用的四种道理和方法”,说的正是这个意思。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子曰:“夫《易》何为者也 [90] ?夫《易》开物成务 [91] ,冒天下之道 [92] ,如斯而已者也。”是故圣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业,以断天下之疑。是故蓍之德圆而神 [93] ,卦之德方以知 [94] ,六爻之义易以贡 [95] 。圣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 [96] ,吉凶与民同患。神以知来,知以藏往 [97] ,其孰能与于此哉?古之聪明睿知,神武而不杀者夫 [98] 。是以明于天之道,而察于民之故,是兴神物以前民用 [99] 。圣人以此斋戒,以神明其德夫。是故阖户谓之坤 [100] ,辟户谓之乾 [101] ,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见乃谓之象,形乃谓之器,制而用之谓之法,利用出入,民咸用之谓之神。
【注释】
[90] 夫《易》何为者也:《易》为何要用这些数字来表示天地。
[91] 开物:揭开事物真相,开启生灵之智慧。成务:成就事务。
[92] 冒:覆盖。
[93] 蓍:蓍草。这里指用蓍草揲筮演算的方法。德:物质的性质。圆:圆通。以天象尽其妙。
[94] 方:方正。以地理见其智。知:同“智”。
[95] 易:变化。贡:告知。
[96] 退藏于密:圣人心有所疑,则以《易》筮之,借以知吉凶,决进退。
[97] 神以知来,知以藏往:此二句是赞颂圣人利用《易》以成其“神妙”之智,以预知来事;有知往察看来的神明。
[98] 杀:残暴。
[99] 兴:举也。神物:指蓍草。前:先导。
[100] 阖户谓之坤:秋冬之时,万物入藏,地合如门之闭关。阖,闭合。坤为地,此处指地阴之气。
[101] 辟户谓之乾:春夏之时,万物出生,天门开启。辟,打开。乾为天,此处指天阳之气。
【译文】
天数一,地数二;天数三,地数四;天数五,地数六;天数七,地数八;天数九,地数十。孔子说:“《周易》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圣人开通天下人的智慧,成就天下之事物,包容天下万物中蕴涵的道理,如此而已。”所以圣人用《周易》来会通天下人的意志和思想,以成就天下之事业,以决断天下之疑难。所以用来演算卦象的蓍草具有圆通而神奇的特征,而用来象征吉凶的卦体则具有方正而明智的特征。六爻的意义在于通过变化告知人们卦爻辞中所包含的吉凶。圣人以此来净化心灵,心有所疑,则以《易》筮之,借以知吉凶,决进退,在吉凶方面则与百姓同忧同患。由此可知,神奇的《易》道不仅能预测未来的情况,同时还蕴涵着过去的经验教训,有谁能做到这样呢?只有古代聪明慧智、神明英武而不好残暴杀虐的君主才能达到如此境界。所以只有明白天地万物之道,才能清楚地了解民众的事情,所以圣人取神妙的蓍草来占验吉凶得失之理,又以此《易》理指导民用之事。圣人用《易经》以肃敬警惕,以神明其道德,所以关闭门户包藏万物叫“坤”,打开门户生成万物就叫“乾”,一闭一开称作“变化”,来来往往地变化无穷叫做会通;将变化的情况表现于具体的事物就叫做“形象”,按照《易》理揭示的物象制作出器物就叫做“方法”,利用乾坤“闭合开启”的道理来出入于宇宙万物之中,民众都用《易》象造就的器物,却浑然不知这些器物从何而来,圣人对民众的教化和恩德真是奇妙如神啊!
是故《易》有太极 [102] ,是生两仪 [103] 。两仪生四象 [104] 。四象生八卦 [105] 。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县象著明莫大乎日月 [106] ;崇高莫大乎富贵 [107] ;备物致用,立成器以为天下利,莫大乎圣人;探赜索隐 [108] ,钩深致远 [109] ,以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 [110] ,莫大乎蓍龟;是故天生神物 [111] ,圣人则之;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天垂象,见吉凶,圣人像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112] 。《易》有四象,所以示也;系辞焉,所以告也;定之以吉凶,所以断也。
【注释】
[102] 太极:宇宙之本体。
[103] 两仪:天地之法。
[104] 四象:指四季之象。按筮法说,少阳、老阳、少阴、老阴四种爻象以象征四时。
[105] 四象生八卦:八卦由少阳、老阳、少阴、老阴四种爻构成。
[106] 县:同“悬”,即悬挂。著:显著,显明。
[107] 崇高莫大乎富贵:这里指卦中的九五之爻,其崇高则为君王,其富则有天下。
[108] 探赜(zé):探讨事物之复杂微妙的现象。赜,复杂,深奥。索隐:求索事物之隐晦难知的道理。索,求索。
[109] 钩深:钩取事物深奥之特征和属性。致远:使事物的发展能深远广达。钩,钩取。致,招致。
[110] 亹亹(wěi):勤勉奋进。亹,勤勉的样子。
[111] 神物:指蓍、龟。
[112] 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河,黄河。洛,洛水。据传说:伏羲氏时,有龙马负图出于河,身有文符如八卦状,伏羲氏取法图文而画八卦。夏禹时,有神龟出于洛水,背上有文字,禹取法之,以作书。
【译文】
所以《周易》包含有宇宙生成的本体“太极”,由它生成天地阴阳“两仪”,由两仪生成象征四时的四种爻象,再由这四种爻象生成象征着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种符号的八卦。八卦相重成六十四卦,是用来断定一件事物是吉是凶的演算系统,有了对吉与凶的判断就可以确立天下大业。所以效法物象没有什么比天和地更大;而变化与会通也没有什么比四季的变化更大;而高高悬起在天空之中显示光明的也没有什么比日月更大;而尊崇高尚也没有什么比九五的富贵更大;具备天下之物以使之有所用,建立成就天下之器以使其能有利于天下,没有谁能比圣人的功德更大;探索复杂事物,求取隐秘事物,由此及彼、由内到外、由表及里地观察事物,并用这些事物来断定天下之事的吉凶,使天下的人能勤勉努力做事,在这方面,没有什么能大过蓍策和龟卜的作用。所以大自然生成神奇奥妙的蓍草和灵龟,圣人效法其中原理;天地本来就存在着四季的变化,圣人就效法这些变化来创立与之相应的刑律政令;天上通过日月星辰等垂示含有吉凶征兆的天象,于是圣人模仿这些“天象”创作六十四卦的卦象以表示吉凶的情况;黄河中出现龙马背负着图示,龟从洛水中出现,背上显示出图示,圣人效法这些图像制作八卦、九畴。《周易》有太阳、太阴、少阳、少阴四象,是用来显示事物之阴阳刚柔及其变化与否的;在每个卦、爻下系上文辞,是用来告知人们事物变化中的吉凶情况;而根据这些变化,文辞确定了吉凶的意思,这就是圣人所以用来判断吉凶祸福、得失悔吝的依据。
《易》曰:“自天佑之,吉无不利 [113] 。”子曰:“佑者,助也。天之所助者,顺也;人之所助者,信也。履信思乎顺 [114] ,又以尚贤也。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也。”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 [115] ,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
【注释】
[113] 自天佑之,吉无不利:此引《大有》上九爻辞。
[114] 履:履行,践行。
[115] 情伪:诚实与虚伪。
【译文】
《易》说:“来自上天的佑助,吉祥而无所不利。”孔子说:“佑助,就是帮助的意思。上天所帮助的人,是那些顺从正道的人;人所帮助的人,是那些笃实守信的人。能够履行诚信的人也就时时想着要顺从正道,又能以这种诚信的态度去尊重崇尚有贤德的人。所以说‘来自上天的佑助,吉祥而无所不利’。”孔子说:“书面上的文字不能完全表达作者想要说的话,而作者说出的话也不能完全表达其所思所想。”那么,圣人的思想,难道就不可以显现了吗?孔子说:“圣人创立象征性的图像以全面详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通过设立六十四卦象来揭示事物中的真假,又在每个卦、爻下系上文辞来完整详细地发表他们的言论。又变化出三百八十四爻来会通万物以全面地有利于天下,并用以鼓舞百姓以尽可能地发挥《周易》的神奇作用。”
乾坤,其《易》之缊邪 [116] ?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乾坤毁,则无以见《易》 [117] 。《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 [118] ,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错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是故夫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像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极天下之赜者存乎卦,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化而裁之存乎变;推而行之存乎通;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119] ;默而成之,不言而信 [120] ,存乎德行。
【注释】
[116] 缊:深奥。
[117] 乾坤毁,则无以见《易》:如天地毁灭,则无以见阴阳之矛盾对立,也无以知阴阳变化之《易》道。
[118] 形而上者:谓处于实有形体之上的思想意识、理论方法、制度等。道:道理,客观规律,此处指思想意识。
[119] 神而明之存乎其人:要能达到神而明,则非圣人不可。神而明之,至诚若神,由诚而神,由神而明,则能明《易》。
[120] 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天不言而四时成焉,《易》不言而能成万物,如圣人之德行。默,是定力的一种表现,心不能定,则浮躁轻狂,不能成就事业。故“定”心“默”言,是儒家的心性之学,也是儒家所提倡的高远沉静的人格境界。
【译文】
乾坤,这两卦可以说是《周易》的精微深奥之处了吧?乾坤的创立与上下分列,其中也就象征着《周易》的基本原理。若是乾坤的卦象毁灭,那么也就无从发现《周易》的道理了。若《周易》的道理不可以发现,那么,乾坤化育万物的道理也就大概要接近停止或熄灭了。所以居于形体之上的意识形态叫做“道理”,而处在形体之下的客观物质叫做“器物”。化育而裁制万物的就称作“变化”,推广并实行这种变化的就叫做“旁通”,将《周易》中的这些道理用之于天下的民众就可以称之为事业。因此,所谓“象”,就是所以用来发现天下幽深复杂事物的象征性符号,将这些象征性的符号比拟成具体可观的形体和面貌,以象征其所对应的事物的意义,就称作“象”。圣人用来发现天下变动,并因此而观察其中的融会与变通,以有利于制定和实行典章制度、礼仪法度,并在三百八十四爻下系上判断吉凶的爻辞,所以就称作“爻”。使能够穷尽天下幽深难现道理的存在于卦象中,鼓舞天下万物振作运动的存在于卦爻辞中,化育而裁制万物的存在于卦爻的“变通”之中,推广并实行这种变化的存在于卦爻“旁通”之中,使《易》道神奇而又显明的则在于运用《周易》的人;静默潜修就会有所成就,无须言辞就能取信于人,则在于运用《周易》占验吉凶的人们的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