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度指数:★☆☆☆☆
健康指数:★★★★☆
美味指数:★★★★☆
麻婆豆腐始创于清朝同治元年(1862年),在成都万福桥边,有一家原名“陈兴盛饭铺”的店面。店主陈春富(陈森富)早殁,小饭店便由老板娘经营,女老板面上微麻,人称“陈麻婆”
在1862年的一天,店里的菜已经不多了,快打烊的时候,又来了一伙人要求点一道又下饭、又热和又便宜的菜。陈麻婆便用剩下的豆腐和牛肉末,以及豆瓣、豆豉等原料,烹制出了一道色鲜味美、麻辣烫口的豆腐。这一伙人吃后赞不绝口,大呼畅快。后来,这道菜逐渐成为陈家的招牌菜,吸引了众多人前来品尝。因为这种豆腐又麻又辣,老板娘又叫陈麻婆,结果这道豆腐菜便被称为陈麻婆豆腐。麻婆豆腐广受欢迎,流传各地,做法也有许多不同。最大的改变之一,是“陈兴盛饭铺”自己所调整,亦即将材料的牛肉改为猪肉,以便不吃牛肉的食客也能品尝。该店后来又改回用牛肉,但以猪肉为料的作法也已广为各地厨师和食客接受。
在人们看来,无论是最早用的牛肉末还是后来改变成的猪肉末,在麻婆豆腐里都是不可或缺的,甚至可谓是点睛之笔。个人认为肉末在麻婆豆腐里起到的作用主要包括两点:
1. 平衡口感:因为麻婆豆腐用的是嫩豆腐,口感比较稀软,带有韧性的肉末成了平衡口感的一个重要元素,也就是我们俗称的“有嚼劲儿了”。
2. 提供“肉”香:豆腐是一种既有自己的个性,同时又可以很“无我”的食材。豆腐本身具有很浓郁的豆香,有人不喜欢这种味道,就会将豆腐和其他食材一同烹饪,这时豆腐就会充分吸收其他食材的味道,完美做到合一的境界。这也是大多数人喜欢豆腐的原因。当然,麻婆豆腐中豆腐和肉末的结合也不例外。
前面提到过,肉香可以用一些调料制作出来,比如花椒、大料、豆瓣酱,或者是调制好的香辛料,等等。当然,你可能会想,肉本身也具有特有的味道啊。是的,不过对这种味道的喜好也是见仁见智,有人觉得鲜香,有人觉得腥膻,所以我们先不讨论这部分。这里所说的肉香是在一道菜里公认的香味,那种足以满足味蕾的香味。
纯素版的麻婆豆腐有很多种做法,有简单的,也有复杂的。今天我们先从一个最最简单、小白入门版的做法说起,以后有机会再介绍其他做法。别看是入门版,味道一点不逊色于正宗的专业水准。
说到这里,聊聊题外话。我在家是做饭的主力,喜欢研究一些美食的烹饪方法,也并不排斥复杂的做法。然而,因为儿子中午要带饭,为了让儿子吃上新鲜的饭菜,就需要在早上有限的时间里做好早餐和午餐。儿子非常喜欢吃麻婆豆腐,无论到哪个餐厅,麻婆豆腐是必点菜品,没有之一。对了,还要1-2碗白米饭。承担带饭大任的我自然想到如何能做出既省时又好吃的麻婆豆腐。起初,找遍线上线下店铺,发现市面上的麻婆豆腐调料都是带肉类或者五辛的。直到几天前,无意中在某宝发现了一款纯素的麻婆豆腐调料(麻婆酱),无肉蛋奶,无五辛。看到的时候很兴奋,而拍下后又很忐忑。众所周知,这种半成品类的调味料大多不如自己做的好吃,甚至有些还带有怪味。好在价格便宜,试错成本很低。到货后迫不及待赶紧试做麻婆豆腐。为了考验这款麻婆酱的抗打性,我还心机地用了最简单、最无脑的方法,而且除了这款调料外,只用了酱油这一种调味料。
结果……出乎意料地好吃!辣度、椒麻度适中,香辛料提供了令人满足的肉香。里面还有大豆蛋白做的素肉粒,也起到了上面所说的平衡口感的作用。虽然很久没有吃肉食麻婆豆腐,但在印象中并无二致。总之,味道和口感俱佳。
话不多说,上食谱:
食材配料(克数仅为参考,因习惯、口味等不同,更建议灵活调整呢):
1. 300g嫩豆腐,切块(内酯豆腐、南豆腐、鲜豆腐,都可以)。 2. 300g开水 3. 5g淀粉(加入少许水,制成水淀粉备用) 4. 10g酱油 5. 最重要的放最后:半包到一包麻婆酱。
做法:
1. 起锅(注意,不烧油,用麻婆酱中的油即可),在热锅中直接加入麻婆酱(这款麻婆酱是单独包装,一次一小包,可根据个人口味调节,给孩子做建议加半包。) 2. 将麻婆酱翻炒几秒后加入开水,煮沸。 3. 倒入嫩豆腐块,再倒入酱油,用勺子沿锅边轻轻搅拌,以免搅碎豆腐。 4. 煮2-3分钟后加入水淀粉均匀倒入锅中,轻轻搅拌。(时间充裕可多煮一会儿后再勾芡,豆腐不怕煮,越煮越香!) 5. 出锅装盘!
注:有条件的可在装盘后撒上花椒面和芹菜末(可选)
以下是这款麻婆酱的简单介绍:
平替建议:强烈推荐给 对麻婆豆腐情有独钟的食素、控糖、身材管理的朋友。
配料(无动物成分,无五辛,无防腐剂,无白砂糖):菜籽油(非转基因)、郫县豆瓣、豆豉、辣椒、酿造酱油、大豆蛋白、生姜、香辛料、花椒、竹盐(海盐)、菇精调味料、酵母抽提物、赤藓糖醇、罗汉果甜苷。
保质期:12个月
购买链接:https://item.taobao.com/item.htm?id=842212313823
写在最后:链接里同品牌还有一款纯素红烧酱,目前还没找到好吃的做法,等我日后研发成功后再来分享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