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发生在一座僻静的山顶小寺庙,三位和尚——小和尚、长和尚和胖和尚,在经历了困境以后,终于认识到了合作的重要性,他们用竹子搭建了一条渠道,将山泉水从山崖下引入寺庙。这是一项艰难的工程,但三位和尚齐心协力,日夜劳作,终于将清甜的泉水引入了寺庙的水缸。每当他们喝上一口这甘甜的泉水时,都感到无比的满足和喜悦,仿佛这是对他们修行努力的最大奖励。
最初的日子,泉水滋润着寺庙的每一角落,生活变得轻松而自在。和尚们不再为挑水而奔波劳累,反而有了更多的时间去做功课、冥想和修行。三个人从最初的矛盾、隔阂,到现在的和谐相处,他们深感欣慰。泉水似乎象征着他们共同努力的成果,也为他们带来了内心的宁静与满足。
然而,这种宁静并未持续太久。
山脚下的村民很快发现了这一奇迹般的泉水。最初是一些好奇的路人,他们在路过寺庙时看见从竹制渠道流入寺庙的清泉,忍不住想要喝一口。随着越来越多的人闻讯赶来,村民们开始频繁地上山取水,有些甚至进入寺庙直接取现成的泉水。他们排着队,在寺庙水缸前装满自己的水壶,不时还和和尚们闲聊几句。
和尚们起初觉得无所谓,毕竟泉水源源不断,他们还有足够的水。但很快,问题出现了。每天取水的人越来越多,寺庙的水缸很快就被取空,甚至有时,和尚们自己也得等泉水重新流满才能喝到一口水。小和尚和长和尚对此感到苦恼,他们的修行时间被打扰,生活不再像以前那样宁静。
胖和尚心里积累了越来越多的怨气。他对这种状况非常不满,认为泉水本该是寺庙的,而不是所有人都可以随意取用的。有一次,他忍无可忍,甚至和一位村民发生了冲突。那位村民直接从寺庙的水缸里取水时,胖和尚冲过去阻止,怒气冲冲地说:“这水是我们辛苦引来的,你们不能这样随便拿走!”
村民也不甘示弱,反驳道:“泉水是从山上流下来的,是天地的恩赐,凭什么我们不能取?”
这句话刺痛了胖和尚的心,他知道泉水确实是从山上流下来的,但他内心始终觉得这是他们的成果——是他们努力搭建竹子渠道的结果。他憋着一股无名火,想要发泄,却又无从说起,只好默默忍受这份屈辱。
冲突之后,胖和尚开始变得不安,他觉得自己作为一个和尚,竟然对村民发了脾气,实在不应该。他坐在寺庙外,望着远处的山泉,内心深处充满了疑惑和自责:“为什么我这么容易动怒?为什么我会觉得这些泉水应该只属于我们?”
小和尚和长和尚也感受到了类似的困扰。虽然他们没有像胖和尚那样与人正面冲突,但他们内心对村民的频繁到访感到不快,甚至开始躲避这些村民。“这不应该是我们想要的修行生活,”小和尚低声说,“我们需要的是宁静和清净,而现在,我们连水缸都保不住。”
三位和尚陷入了深深的自责与矛盾之中。他们不知道该如何面对这种状况,更不知道该如何调和内心的烦恼与外界的需求。
就在这时,观音菩萨像前的净瓶中的柳枝微微颤动,仿佛回应着他们的困惑。三位和尚沉默地望着菩萨,内心充满了无尽的疑问。
夜晚,胖和尚在寺庙前静坐,心中反复回味着那位村民的话:“泉水是天地的恩赐,凭什么我们不能取?”突然,他想起了《金刚经》中佛祖的开示“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胖和尚顿时明白,自己一直执着于泉水的“拥有权”,却忘记了真正的修行是心的解放,而非对外界事物的占有。
胖和尚的心一下子变得通透。他明白了,这泉水是天地赐予的甘霖,本来就属于所有人,自己又怎能独占?他意识到,分享泉水不仅是一种善举,更是佛门应有的慈悲之道。胖和尚从心底里放下了对泉水的执念,心中再也没有了对村民的怨恨。
第二天,胖和尚将自己的感悟告诉了小和尚和长和尚。他们也在反思中领悟到,分享和布施是佛门弟子应尽的责任,而不是牢牢抓住自己认为应得的东西。三人一起决定,不仅不再阻拦村民取水,还主动搭建了更多的竹子渠道,方便山下的村民直接从泉水中汲取。
自此之后,寺庙不再是与世隔绝的净土,而成为了村民们心中的福地。村民们感激三位和尚的善举,开始主动帮助寺庙打扫、修缮。村民和寺庙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融洽,和尚们的修行也变得更加纯净和自如。他们发现,原本以为失去的宁静和和谐,反而在分享和帮助他人的过程中得到了升华。
观音菩萨的面容似乎也更加祥和了。她仿佛在告诉他们,真正的修行并不是将自己与外界隔离,而是在尘世间行善、布施,在分享中修得圆满。
和尚们望着不断流淌的泉水,心中再也没有了任何烦恼。泉水是甘霖,属于天地,而他们的心灵,亦如这泉水般清澈、纯净、无所执着。他们明白,真正的财富,不在于所拥有的,而在于所能分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