熠华:那我最关注的就是,做艺术节跟之前培源的孵化,体感上有什么区别?
马格:难度升级,而且升级了不止一个点。非常非常的累,而且也非常非常的难。刚开始培源启动的时候,它有政府的资金的注入,现在是完全自己来做,投入的力度跟资金,无论是资金还是时间还是人力还是物力,那都不是一个等级的。
熠华:但是确实现在让它像奇迹一样发生了,在场也看到了很多这个行业里的老朋友,然后齐聚在一起。那从你的角度,现在这个市场,这个行业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培源的艺术节,我们期待能为这个行业带来一些什么新的东西?
马格:从我的角度,因为我是 19 年当时培源启动的时候就在,而且过去的这几年也一直都在,其实主要在负责培源的这个工作。见证了它从最开始创立,其实那时候在专家的一个评审的层面就会有很多不同的声音,到它顶着各种压力,在政府的支持下去做,一步一步地走,到现在自己去做,这个过程我觉得还感慨很多,但是其实我觉得感动归感动,或者说参与过程当中,当局的时候可能说没有办法把自己完全摘出来,但是还是不得不面对一个现实,就是原创真的非常非常非常难,尤其是经历了三年的这个空档期之后,其实在三年的过程当中,因为有很多的外国的作品没有办法进来,所以原创稍微,大家都难找作品,但是当解开了之后,会不会发现这个市场又回到了 18 年的时候,就 19 年之前那个状态,就是市场的机构也好,甚至还是说创作人也好,大家还是倾向于去做 IP 改编,或者说引进一些国外的作品等等,原创的关注度到目前为止我的感觉还是很弱的,我们其实我一直觉得做培源,就刚才朱导说的那个马女士就是我,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其实我觉得这个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到现在这个阶段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状态了,在培源艺术节之前我们做的很多的孵化,因为拿了政府的资金,我们其实不诉求商业的东西,但是那个时候我们孵化出了很多的作品,我们把 0 到 1 的部分完成之后,后面就会有一波关注 1 到 10 的这些,1 到 100 的这些机构会涌进来,但是现在其实我们做的事情,不仅仅是说只栽树了,我们也想乘凉,但是这个乘凉我觉得分为两部分,我们不是说马上就要乘凉,因为这个原创作品的孵化不是说到 1 你就成熟了,到 1 就刚是一个起步,仅仅是起步而已,我们希望把过去在有政府资金的庇护下,做的那些所有的工作当中的一些经验,还有教训去逐渐的在未来用一种更加偏向于市场化的手段去把它完成,比如说刚才可能高总也说了,要做后续的一些运营,包括版权方面的这些,其实我们是希望能够不仅仅是推到 1,然后我们希望 1 之后再有个 5 年的时间,我能通过跟创作者在利益上的绑定,我们是一个利益共同体,然后去推动这个作品,再往前走的可能走到 10,走到 20,那在这个过程当中可能我们能享受到一个大家共同努力的一个回报,那这个回报其实我觉得目之可及,也是很弱的,它指的是说让我们能够回回血,让我们能够去自己把这个培源艺术节转动起来,这个我觉得还想说太难了。
熠华:对,确实是很难,但是我也有种感觉就是培源做的事情更真实、更酷了。
马格:对,是的,很酷,就真的自己花钱做事情跟花甲方的钱体感差太多了。
熠华:另外就是除了这些行业里的这些朋友们的合作,这个配合以外,另外广大这个戏迷的支持肯定也很重要,因为他们是最终的消费者。
马格:对
熠华:所以有什么想跟这些戏迷们,戏剧爱好者们说的?
马格:其实我觉得北京,就说到北京跟上海的不同,那我就只想说北京,北京话剧的观众还是很,我觉得很有情怀的,就是到目前为止,我们其实有一批还蛮忠实的培源的观众,他不会说很挑剔,说这个戏不成熟,我必须要去看看哪个明星,我必须要怎么样,他比较能包容说这个戏,他是一个孵化的作品,当然可能我们也前期做了一些预期的就是管理,然后他也是像我们一样说,想要看到这个题材,比较感兴趣,我觉得这个挺不错的,他会愿意去说拿出自己的时间,然后过来去看这个作品,而且也,我记得我印象里是,反正我因为接触观众也不少,就会有一批这样的观众,真的是认真地去给你写他的观后感,不是说因为他免费看了一场戏,确实是从一个,他会真的从观众的角度给你一个真实的反馈,这个我觉得是我特别,就是对北京的这一波观众特别感动的,而且包括我这一次培源有一个,也是有一个小小故事,当时我们开票之后,兰亭这个作品因为他的场子小,所以他很快就约完了,约完了之后呢,当时就有一个一直参与我们活动的观众就过来发微信问我说,这个能不能有什么办法,让我参加一下,然后后来我们就又研判了一下,说能不能加座位啊什么的,然后 OK 后来就开放了一些,那开了之后我就第一时间给他发过去,然后就马上就定了,而且我们因为三个场地嘛,他是把老舍,应该是其他几个场地,他几乎就是他能看的,他都去看了,我觉得非常的感动,也非常谢谢有这些观众愿意说,像我们一样去种树,我觉得对他们来说也是在种树。
熠华:我相信这棵树种下去,就会有越来越多的更好的优秀的作品呈现给观众,然后整个行业也会虽然现在还处在一个生长期,一定会再次枝繁叶茂。
马格:是,但是我想反问一个问题,就是话剧这个艺术形式引入中国也有一百年了,他为什么还在发展期、成长期?茁壮…他啥时候茁壮?
熠华:这个可能要咱们一起去见证,可能咱们之所以能一起陪伴走这么久,都是愿意去种树,播种种树,然后浇水的人,可能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在去往前走,我相信还是能看到这种趋势,确实现在用户的注意力,包括各种媒体形式的发展,确实是个人感觉已经是一个到顶了,说就这个手机,大家每天都在搓这个玻璃,其实这个不是人类应该有的日常行为。
马格:是,我也有同样的感受,当互联网发展到一定程度,人类获取信息的便捷度已经到了一个顶峰的时候,其实人们会更加渴望,这种线下的,可以面对面的交流的场景,我觉得这个是未来的一个发展趋势。
熠华:就是很多东西确实也没办法去跳过某些阶段,就是可能到了那个时间点,它自然就会开始有一些新的变化,我们的判断也是这个已经到顶了,我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人,会喜欢更偏向跟线下,跟真实的人,跟真实的演出,跟真实的舞台去打交道。
马格:我其实有一个就是活在真实的世界当中。
熠华:对,确实现在大家已经活在这个手机的虚拟世界,其实我们经常内部聊天也会打比方,天天在那挠玻璃的,可能是动物园里的那些被关起来的动物,对,我们其实大家都向往更真实的连接,更真实的情感。
马格:对,是的。
熠华:所以特别感谢有培源这样的机构,去让这些真实发生,也预祝培源第一届艺术节圆满成功!
马格:谢谢,一定成功!
熠华: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