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世纪下半叶,欧洲文明的重心开始移到城市。兴起的城市及其迅速发展的文明生活,挑战以庄园和修道院为特征的乡村生活。高耸在城市上空的有细长尖塔的教堂,比矗立在山冈上的坚实厚重的仿罗马教堂更引人注意。仿罗马建筑及其相应的艺术—壁画和雕刻是与教会的扩张相联系的,而哥特式教堂则是在国王和贵族的资助下发展的。哥特式建筑风格的许多特征都可在仿罗马建筑中找到,因此它是仿罗马建筑技术的自然发展的结果。从仿罗马建筑艺术向哥特式风格的过渡首先出现在法国。
“哥特”原指攻陷罗马,毁灭古典文明的两支蛮族部落。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学者后来用“哥特式”一词指代从那时起到13世纪的一大堆面目模糊、难以分辨的“野蛮的”建筑与艺术品。19世纪,根据建筑史家的意见,把1150年前后尖顶建筑取代拱形屋顶作为分界线,区分早期仿罗马风格和中世纪晚期哥特式的建筑和艺术。同仿罗马艺术一样,哥特式也主要是指一种建筑风格,然后再推及与之有联系的绘画、雕刻及装饰。
科隆大教堂
- 哥特式建筑的一般特征
- 意大利哥特式建筑风格
- 哥特式雕塑和绘画
- 国际哥特式风格的绘画和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