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娜丽莎》又称《焦孔达》,创作于1503年,它也许是世界上最著 名的绘画。画中的妇女是意大利银行家焦孔达的妻子。达 ·芬奇在作画 时,为了不使做模特的蒙娜丽莎感到无聊,雇了乐师为她演奏音乐。这 幅画以一个年轻女性的温雅的微笑,树起了人性觉醒的旗帜。在《蒙娜 丽莎》中,达 ·芬奇运用所谓渐隐法绘画手法,借着画面物体的明暗微 妙的变化,使形态柔和生动,并和周围景物融合在一起。这种技巧给画 面带来新的统一感,同时赋予人物丰富的生气。这种画法在15世纪尼德 兰的绘画中被称为“空气透视法”。 《蒙娜丽莎》作于木板上,画高77厘 米,宽53厘米。从1792年起,该画成为法国皇家收藏品,现藏于罗浮宫。



一、创作背景与历史

达·芬奇于1503年或1504年开始在意大利佛罗伦萨创作《蒙娜丽莎》,并在1516年移居法国继续完成这幅作品,最终于1519年去世前完成了这幅传世之作。据记载,画中的蒙娜丽莎原是佛罗伦萨一位皮货商的妻子,当时年仅24岁。她名叫丽莎·格拉迪尼(Lisa Gherardini),也被称为弗朗切斯科·德尔·焦孔多(Francesco del Giocondo)的妻子。

二、艺术特征

1、笑容与神秘感

《蒙娜丽莎》最引人注目的特点是其神秘的微笑。这微笑被许多美术史家称为“神秘的微笑”,因为它既平静安祥又意味深长。这种微笑不仅展示了人物内心的愉悦,还带有微妙的情感变化,如高兴、厌恶、恐惧和愤怒等。达·芬奇通过精确与含蓄的辩证关系,使蒙娜丽莎的微笑具有一种千古奇韵。

2、构图与透视法

在构图上,达·芬奇改变了以往画肖像画时采用侧面半身或截至胸部的习惯,代之以正面的胸像构图,并略微上升透视点,使构图呈金字塔形,从而使蒙娜丽莎显得更加端庄、稳重。此外,达·芬奇运用了透视法,使人物形象具有圆雕式的丰满体积。

3、技术与风格

达·芬奇在这幅画中充分表现了和谐的比例和各个形象之间的平衡感,如著名的黄金分割。他使用了独特的烟雾状“无界渐变着色法”般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发挥了细腻入微的绘画风格。达·芬奇还在画中使用了氧化铅粉末来增稠并加速颜料的干燥。

三、文化影响

《蒙娜丽莎》不仅因其艺术价值而闻名于世,还因其多次被盗、外展和袭击等公众事件而变得家喻户晓。例如,在1911年,一名意大利籍装修工人盗走了这幅画,并在1913年回归卢浮宫。这些事件使得《蒙娜丽莎》成为现当代艺术领域的重要符号。

四、总结

《蒙娜丽莎》不仅是达·芬奇艺术生涯中的巅峰之作,也是文艺复兴时期美学方向的代表作之一。它通过精湛的艺术技巧和深刻的人文主义思想,展现了女性典雅恬静的形象以及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从而在美术史上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延伸阅读:蒙娜丽莎的微笑因何神秘

其实,这已经不是科学家第一次对蒙娜丽莎如何影响人类感知感兴趣了。关于蒙娜丽莎的微笑为何让人感到如此神秘,也一直让科学家操碎了心。

2010年,法国科学家试图透过非侵入性的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法来破解蒙娜丽莎的神秘微笑之谜。他们发现,在创作这幅作品时,达·芬奇采用的是他独创的《晕涂法》技巧,也叫《层次渲染》。这是一种通过细致地把一个色调调和到另一个色调,使油画中生硬的轮廓变得模糊或柔和的绘画技巧。运用这一技法的画作给人一种朦朦胧胧似真似幻的感觉,使视觉上产生的微妙错觉效果达到极致,给观赏者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

此项研究认为,蒙娜丽莎难以捉摸的微笑是不同颜料混合所产生的微妙效果,油画融合了由不同颜料构成的40层超薄油彩,每层厚度仅2微米,约为一根头发丝的1/40。达·芬奇运用这一技法,在蒙娜丽莎嘴的周围产生轻微模糊的阴影和光晕,营造出一种若隐若现的效果,令人隐约感到她在微笑,但再看时笑容又消失得无影无踪。研究认为,《晕涂法》是一种非常细致并需要极大耐心的绘画技巧。按《晕涂法》的技术要求,每完成一个层次,都需要数周或数月的时间让其完全干透,这也解释了达·芬奇何以花了3到4年的时间才完成了《蒙娜丽莎》这一惊世之作。

而美国哈佛大学神经学家利文斯通则认为,在欣赏《蒙娜丽莎》这幅画作时,蒙娜丽莎的微笑时隐时现,完全是因为观察者视线在其脸上游动产生的效果。利文斯通解释说,人眼视野由两个区域组成:视觉的中央区域以及周边区域。负责辨色和观察亮点的是中央区域,负责黑白色并负责观察阴影和运动的是周边视觉区域。

当一个人注视《蒙娜丽莎》这幅肖像画时,眼睛的中央区域会集中于她的眼睛,而眼睛的周边区域则会关注她的嘴。由于周边区域的视觉精确度较差,不擅长于读取细节,因此蒙娜丽莎颧骨处的阴影效果被放大,形成的弧度让人觉得她仿佛在微笑。然而,当一个人直接注视蒙娜丽莎嘴的时候,其视觉的中央区域就不会产生将阴影放大的效果,于是蒙娜丽莎的微笑也随之消失。因此,伴着观画者视线的移动,蒙娜丽莎就给人一种似笑非笑的神秘感觉。实际上,这是一种视觉错觉。

此外,还有研究人员利用微表情理论得出结论:蒙娜丽莎的微笑中,含有83%的高兴、9%的厌恶、6%的恐惧、2%的愤怒,比例划分得有零有整,至于是否真的是这样,只能见仁见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