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章是《中庸》全篇的重点,接续前章,分几个层次:首先从鲁哀公问政入手,借孔子的回答提出了为政准则—文武之道。讨论了政事与人的关系,认为人的关键是道德修养,提出了德的内涵:仁、义、礼、智。并认为四者来源于天,是自然的道德法则。从而推导出天下人共有的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五达道,突出了实践此达道的智仁勇三达德。这使人想到《论语·子罕》中孔子所说的“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又从知行关系,论述如何学习实践三达德。提出生知、学知、困知;安行、利行、勉行三个等次,用孔子的话讲明好学、力行、知耻问题,认为知道这些,才知道如何修身,也知道了治人和治理天下国家的道理。“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这一思想来源于孔子,《论语·季氏》就有:“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不过这里不同的是增加了行的内容。
其次,接上文提出了治理天下国家的九条原则,讨论了九条原则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实现九条原则。认为关键在于一个“诚”字。这和《大学》修齐治平有一致处。
再次,由诚引出天道和人道,圣人和凡人的问题。认为天道就是诚,即真实无妄。圣人和天道同一,是自然之诚。圣人不用勉力,不用思考,就可以从从容容达到中道。而人道往往不诚,必须经过自反,关键在于“择善而固执”,即紧紧抓住一个“善”字。善当然包括仁义礼智四德。一般人,也就是学知、困知、利行、勉行之人,在学习时,要注意学、问、思、辨、行这些学习环节和原则,学要能够掌握,否则不停止。自己不知的要问别人,没有问明白不停止。问了以后要思考,没有自己的体会不停止。当然还要反复问辨,没有明确答案不停止。弄明白了,还要实行,不做到扎扎实实不停止。用比别人百倍的力量去做,即使愚蠢、柔弱,也会明智,也会坚强起来。强调学习必须靠毅力来完成。后来《荀子·劝学》里的名言“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正是这种“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的精神。学问思辨行,是历史上著名的学习原则和方法,《论语·子张》中也有雏形思想,如子夏说:“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就同学问思辨行大体相类,不过同前面一样,《中庸》增加了力行的内容,而且内容更加丰富全面。
本章还有一些内容要进一步申明。文章首先谈的是政治问题。中国一直是一个政治型的社会,政治在社会生活中具有头等重要的地位,也是儒学探讨的头等话题。孔子把政治比作芦苇,取的是它推广迅速。孔子提出“为政在人”、人存政举、人亡政息的问题,的确政治往往随执政者不同而改变。强调执政者的修养,的确执政者修养不仅关乎政治成败,还关乎人民祸福。
其次提到的是五伦关系,今天除无君臣关系外,其他几项关系依然都是不能或缺的,有的还血肉相连,不可分割,这都提醒我们要正确处理而不可忽视。至于处理这几项关系的三种德行,智、仁当然是不言而喻的,而“知耻近乎勇”一点,值得多说几句。孟子说:“羞耻之心,人皆有之。”有了知耻心,才能有所不为,才能改正错误;弥补自己不足,才能迎头赶上他人,所以说“知耻近乎勇”。一个人如此,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知道羞耻,才能够发愤图强,富民兴邦,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再次,关于预见性问题。“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 ,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这实在是太重要了。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是做任何事都必须考虑的,事后诸葛亮并不高明,有前瞻性谋划,才是智者。
哀公问政 [一] 。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 [二] 。其人存 [三] ,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 [四] 。人道敏政 [五] ,地道敏树。夫政也者,蒲卢也 [六] 。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亲亲为大 [七] 。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 [八] ,尊贤之等,礼所生也。(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 [九] 。)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
【注释】
[一] 哀公:春秋时鲁国国君。姓姬,名蒋。“哀”为谥号。 [二] 布:陈列。方:书写用的木板。策:书写用的竹简。 [三] 其人:指文王、武王。 [四] 息:灭,消失。 [五] 敏:迅速。指各种政策的快速推行。 [六] 蒲卢:即芦苇。芦苇性柔而生长迅速。 [七] 亲亲:前者为动词,作亲爱解;后者是名词,指亲人,如父母等。 [八] 杀(shài):等差。 [九] 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郑玄说:“此句在下,误重在此。”郑说是,当删。
【译文】
鲁哀公向孔子询问政治。孔子说:“周文王、周武王的政治措施,都记载在典籍上了。这样的贤人在世,这些政事就能实施;他们去世,这些政事也就废弛了。贤人治理国家,政事就能迅速推行;沃土植树,树木就能快速生长。政事就像芦苇生长一样快速容易。所以处理好政事完全取决于用什么人,要得到适用的人在于修养自身,修养自身在于遵循道德,遵循道德要以仁为本。仁,就是人自身具有爱人之心,亲爱亲人是最大的仁。义,就是事事做得适宜,尊重贤人是最大的义。亲爱亲人要分亲疏,尊重贤人要有等级,这就产生了礼。所以,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想要修身,不能不侍奉父母亲人;要侍奉父母亲人,不能不了解人;想要了解人,不能不知道天理。”
天下之达道五 [一] ,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 [二] ,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 [三] ,所以行之者一也。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注释】
[一] 达道:天下古今共同遵循的道理。 [二] 昆弟:兄和弟,也包括堂兄堂弟。 [三] 达德:天下古今共同具备的德性。
【译文】
天下共通的人伦大道有五条,用来实行这五条人伦大道的德行有三种。君臣之道、父子之道、夫妇之道、兄弟之道、朋友之道,这五项是天下共通的大道。智、仁、勇三种是天下共通的品德,用来履行这五条人道,这三种品德的实施效果都是一致的。对这些道理,有的人生来就知晓,有的人通过学习才知晓,有的人经历了困苦才知晓,但只要他们最终都知道了,也就是一样的了。对于这些道理的实行,有的人心安理得地去做,有的人因为名利去做,有的人被迫勉强去做,但只要他们最终都做成了,也就是一样的了。孔子说:“爱好学习就接近智了,努力行善就接近仁了,知道羞耻就接近勇了。知道这三点,就知道怎样修养自己;知道怎样修养自己,就知道怎样治理他人;知道怎样治理他人,就知道怎样治理天下和国家了。”
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 [一] ,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 [二] ,子庶民也 [三] ,来百工也 [四] ,柔远人也 [五] ,怀诸侯也 [六] 。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则不眩 [七] ,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 [八] ,子庶民则百姓劝 [九] ,来百工则财用足,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
【注释】
[一] 为:治理。九经:九条准则。 [二] 体:体察,体恤。 [三] 子庶民:以庶民为子,如父母爱其子。 [四] 来:招来。百工:各种工匠。 [五] 柔远人:优待边远地方来的人。 [六] 怀:安抚。 [七] 不眩:不迷惑。 [八] 报:回报。 [九] 劝:勉励。
【译文】
凡是治理天下国家有九条原则。那就是:修养自身,尊重贤人,亲爱亲人,敬重大臣,体恤群臣,爱民如子,招纳工匠,优待远客,安抚诸侯。修养自身,就能确立正道;尊重贤人,就不会思想困惑;亲爱亲族,就不会惹得叔伯兄弟怨恨;敬重大臣,就不会遇事迷惑;体恤群臣,士人们的回报就会更加厚重;爱民如子,老百姓就会努力工作;招纳工匠,财物就会充足;优待远客,四方之人就会归顺;安抚诸侯,天下的人就会敬畏了。
齐明盛服 [一] ,非礼不动,所以修身也。去谗远色 [二] ,贱货而贵德,所以劝贤也。尊其位,重其禄,同其好恶,所以劝亲亲也。官盛任使 [三] ,所以劝大臣也。忠信重禄,所以劝士也。时使薄敛 [四] ,所以劝百姓也。日省月试 [五] ,既廪称事 [六] ,所以劝百工也。送往迎来,嘉善而矜不能 [七] ,所以柔远人也。继绝世 [八] ,举废国 [九] ,治乱持危 [一〇] ,朝聘以时 [一一] ,厚往而薄来,所以怀诸侯也。
【注释】
[一] 齐明盛服:斋戒沐浴,使身心洁净,身穿盛装。齐,通“斋”。 [二] 谗:说别人的坏话。这里指说坏话的人。 [三] 官盛任使:官员众多,足够听任差遣使用。 [四] 时使:指役使百姓不误农时。薄敛:赋税轻。 [五] 省(xǐng):省察。试:考核。 [六] 既廪(xì lǐn)称事:发给的薪水粮米与工作业绩相称。既廪,即“饩廪”,指薪水粮食。称,符合。 [七] 矜:怜悯,同情。 [八] 继绝世:延续已经中断的家庭世系。 [九] 举废国:复兴已经没落的邦国。 [一〇] 持:扶持。 [一一] 朝聘:诸侯定期朝见天子。每年一见叫小聘,三年一见叫大聘,五年一见叫朝聘。
【译文】
像斋戒那样净心虔诚,穿着庄重整齐的服装,不符合礼仪的事坚决不做,这就是修养自身的原则。驱除小人,疏远女色,看轻财物而重视德行,这就是尊崇贤人的原则。提高亲族的爵位,给他们以丰厚的俸禄,与他们爱憎相一致,这就是亲爱亲族的原则。官员众多足供任使,这就是劝勉大臣的原则。真心诚意地任用他们,并给他们丰厚的俸禄,这就是奖劝士人的原则。使民服役不误农时,少收赋税,这就是勉励百姓的原则。每天省察,每月考核,付给他们的薪水粮米与他们的业绩相称,这就是奖劝工匠的原则。来时欢迎,去时欢送,嘉奖有善行的人,怜恤能力差的人,这就是优待远客的原则。延续绝嗣的家族,复兴废亡的小国,治理祸乱,扶持危弱,按时接受诸侯朝见聘问,赠送丰厚,纳贡菲薄,这就是安抚诸侯的原则。
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 [一] ,所以行之者一也。凡事豫则立 [二] ,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 [三] ,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 [四] ,道前定则不穷。
【注释】
[一] 九经:九条常规。 [二] 豫:预备,准备。 [三] 跲(jiá):绊倒。此处指说话不顺畅。 [四] 疚:惭愧。
【译文】
总而言之,治理天下和国家有九条原则,但实行这些原则的方法却只有一个。任何事情,事先有准备就会成功,没有准备就会失败。说话先有准备,就不会语言不畅;做事先有准备,就不会出现困窘;行动先有准备,就不会后悔;道路预先选定,就不会走投无路。
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顺乎亲有道:反诸身不诚,不顺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
【译文】
在下位的人,如果得不到在上位人的信任,就不可能治理好民众。得到在上位人的信任是有规则的:得不到朋友的信任,就得不到在上位人的信任。得到朋友的信任是有规则的:不能让父母顺心,就得不到朋友的信任。让父母顺心是有规则的:反省自己不真诚,就不能让父母顺心。使自己真诚是有规则的:不明白什么是善,就不能够使自己真诚。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博学之,审问之 [一] ,慎思之,明辨之 [二] ,笃行之 [三] 。有弗学 [四] ,学之弗能弗措也 [五] ;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注释】
[一] 审问:审慎地探问。 [二] 明辨:明晰地分辨。 [三] 笃行:笃实地履行。 [四] 弗:不。 [五] 弗措:不罢休,不停止。
【译文】
真诚,是上天的原则;追求真诚,是做人的原则。天生真诚的人,不用勉强就能做到,不用思考就能拥有,从从容容就能符合中庸之道,这是圣人啊。努力做到真诚的人,就是选择好善的目标执著追求的人。广泛学习,详细询问,周密思考,明确辨别,切实实行。要么不学,学了没有学会绝不罢休;要么不问,问了没有明白绝不罢休;要么不想,想了没有所得绝不罢休;要么不分辨,分辨了没有明确绝不罢休;要么不实行,实行了没有笃实绝不罢休。别人用一分的努力就能做到的,我用一百分的努力去做;别人用十分的努力做到的,我用一千分的努力去做。如果真能够做到这样,虽然愚笨也一定可以聪明起来,虽然柔弱也一定可以刚强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