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孔子诞辰2575年,好友陈培分享了我一篇好文,文中的内容,解答了我多年的一个疑惑。

文章内容比较长,分享之前我先说下我的疑惑,相信大家也有类似感受: 我们身边总有各种各样的繁文缛节,逢年过节,一大家子聚在一起,所谓“过节”,其实就是吃吃喝喝,还要挨个敬酒,喝的昏天暗地,关键时间还很长,每次在这种场合,对我都是煎熬。更别说很多地方结婚的陋习,估计新郎新娘也是苦不堪言。可关键中国是礼仪之邦,几千年传下来的礼仪,不该如此啊,礼仪是为了传承,如果都是这样苦不堪言的感觉,如何让下一代继续传承呢?

孔子说过:不学礼无以立!那各种繁文缛节的礼,又当如何?

文中举了两个例子,一场与死亡有关,一场与诞生有关。 朋友妻子的姥姥度过了一百春秋,在去年九月中旬入土为安。老人家经历了历史的动荡,见证了朝代的更迭。养育了两女三儿,带大了十多位儿孙。晚年之时,生活安康,衣食丰足;临行之时,儿孙在前,没有灾病,只是耳聋眼花行动不便。老人在家中昏睡离开,并未拖累他人。因为疫情原因,没有宴席,没有热闹,只有家人间的互相分享。老人一生逆来顺受,心态开朗,用自己的坚韧和温和照顾了一家人。 送走老人之后,朋友家人并未过分哀戚,有的,只是感恩和怀念。

就在送走老人的同一周,朋友参加了一位胎里素宝宝的百日宴。孩子的父母都是纯净素食者。同样没有宴席,没有热闹,大家围坐一圈,听夫妇二人分享从怀孕到生育的过程,分享母亲生产的艰辛和迎接新生命的喜悦,分享男子从丈夫到父亲转变的欣喜和担忧。现场有简单的点心和瓶装的水,整个聚会没有浪费,所有物品都可以回收。在场的所有参与者都若有所思。 朋友在其中深刻感受到了一种发自内心的感动。参与者们也纷纷表示自己被“滋养到”。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文中提到,礼是用来追寻内心本源的,而不是反过来让人的内心更加迷惘。 这句话一句道破我内心多年来对于繁缛礼节的困惑。

《论语》中有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生活中“无礼”和“乱礼”都是不对的。 礼不是形式,不是照着流程走完就行,大家在这么多繁文缛节中,没有感受到内心的感动,只有厌烦。厌烦这种繁文缛节,所以现代社会很多人走向另一个极端,干脆不办了,省钱、省事、省心。 这也是不对的,就像人生走过一段路,但却没有在路上做任何标记,走着走着就迷惘了。

真正好的礼仪是一件养心的事情,而不是相反。

我们生命过程中一定都在某一时刻,被一瞬间感动,婚礼时刻承诺的那一刻,相信观看的亲朋好友,也都是被感动和滋养的。 人心正是被这样的一段段感动滋养起来的,当有一天我们要做出人生关键选择时,这些感动,就会发挥作用,帮助我们回到正途。

《礼记.曲礼》修身践言,谓之善行。行修言道,礼之质也。

其实日常生活中也都存在各种大大小小的礼节,只是可能我们有些忽略了,比如和亲朋好友打招呼,我在和朋友亲人说谢谢的时候,他们反而对我说“怎么和我客气起来了?和我还用说谢谢?”他们感觉怪怪的,我也感觉怪怪的,他们奇怪的是关系这么好我为什么说谢谢。我奇怪的是他们为什么觉得我说谢谢是奇怪的事呢。可见,其实很多很小的礼都被慢慢忽略了,所以需要有人,一点点的,践行出来。

从最小的礼开始,从你的食物(素食),从你的言行,从你的内心发心。这些很小,看似简单却又很难的地方,慢慢做起。

2024年9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