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你所敬仰之人不可怠慢
【原典】
慢其所敬者凶。
【张氏注曰】
以长幼而言,则齿也;以朝廷而言,则爵也;以贤愚而言,则德也。三者皆可敬,而外敬则齿也、爵也,内敬则德也。
【王氏点评】
心生喜庆,常行敬重之礼;意若憎嫌,必有疏慢之情。常恭敬事上,怠慢之后,必有疑怪之心。聪明之人,见怠慢模样,疑怪动静,便可回避,免遭凶险之祸。
【译释】
聪明者绝不会怠慢身边的人,特别是自己有所敬仰的人,因为他们知道,这样做于己于人都没有什么好处。
逢庙烧香,见佛磕头,这是在古代很流行的处世准则。一方面,这是出于礼数,出于自己德行的修养;另一方面,因为你不知道哪片云彩会下雨,万一冒犯了深藏不露的人,那么你就等着后悔去吧。
解读
领导者要时时给别人以“礼贤下士”的感觉
三国时代人才辈出。人们谈论三国时常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占了天时;孙权雄踞江东,占了地利;刘备既无天时也无地利,靠的是人和。”
确实如此。论个人才干,刘备并非一流人物。他的才能极其平常,但却成就了一番大事业。他靠的不是个人才干,而是得益于众多的成名人物聚集在他周围,如诸葛亮、庞统、徐庶、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等。刘备靠这些人的力量而崛起并雄霸一方,建立了蜀国,成为了千古风流人物。
“远得人心,近得民望”,是刘备成功的一个重要方面。他所表现出来的个人品德具有非凡的感召力,如果没有这种潜在的道德形象与道德感染力,刘备不可能创立蜀国。
刘备善于知人,能够礼贤下士,对人才能推心置腹,始终信任。这是他能够团结众多人才的重要保证。
刘备在遇到诸葛亮之前,一直屈身守分,以待天进。他自打参加镇压黄巾军以来,一直没有自己固定的地盘,没有多少兵力,更没有政治势力,总是辗转于他人门下,先后跟从公孙赞、陶谦、曹操、袁绍、刘表等人,四处奔波劳碌,一无所成。
刘备暂依刘表时,得遇司马徽。司马徽问刘备:“吾久闻明公大名,何故至今犹落魄不偶耶?”刘备说:“命途多蹇,所以至此。”司马徽说:“不是这样。只是因为将军左右不得其人。”随后,司马徽向刘备举荐诸葛亮。于是刘备决定亲自去请。
刘备同关羽、张飞来到隆中,直奔卧龙岗,找到几间茅房。刘备下马敲门,一位小书童出来答话。刘备说:“刘备前来拜见卧龙先生。”小书童说:“先生不在家,一早就出门了。”刘备问:“往哪儿了?”小书童说:“踪迹不定,我不知道他上哪儿。”刘备再问:“什么时候回来?”小书童不耐烦了:“我不知道。”刘备只得请小书童转告诸葛亮,率关、张离开卧龙岗。
几天后,刘备派人打听到诸葛亮已回,便决定再次拜访。这天寒风刺骨,下着大雪。张飞不耐烦了,不愿意去见诸葛亮。刘备耐心解释:“我正要让诸葛亮和天下众人知道我殷勤之心。”三人顶风冒雪,来到卧龙岗,可惜诸葛亮外出会友去了。刘备只得怏怏而返。
又过了些日子,刘备决定三访诸葛亮,关羽、张飞反对,刘备耐心解释,他们才同意一起去拜访诸葛亮。
诸葛亮被刘备的诚意所打动,迎接刘备进屋,询问刘备多次来访的意图。刘备说:“汉朝衰败,奸臣窃取政权。我不自量力,但只想为天下伸张正义,完成统一大业,恢复汉朝统治。过去我因智谋短浅,无所成就。希望你启迪我,筹划大业。”诸葛亮随即说出也具有决定历史进程的一段话。他首先分析了曹操和孙权的情况。接着,他又分析荆州刘表和益州刘璋的情况。最后,他又针对刘备说:“你是皇帝的后代,信义扬于天下,你可以借助这些优势广泛招集众多的贤人名士,要思贤如渴,如果你能占据荆州、益州,在要地设防、西和诸戎、南抚彝、越,外结孙权、内修政治,一旦局势变化,你可命令一位上将率领荆州的部队向宛城进军,你亲自率大军出秦川,到那时,百姓谁不携食捧酒迎接你呢?如果真能这样,统一全国的大业就能成功。衰败的汉朝就可以复兴了。这就是我为你谋划的计策,望你采纳。”一席话说得刘备茅塞顿开。诸葛亮这一番话确立了三分天下的定势,确立了刘备的政治前景与纲领。
刘备得诸葛亮就似鱼儿得水。从此,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博望烧屯、火烧新野、屡败曹操、舌战群儒、联孙抗曹、取得赤壁大捷、奠定三国鼎立局势……为蜀国立下汗马功劳。刘备也从此始终敬爱信任诸葛亮,临死前,把太子刘禅托付给诸葛亮。
可以说,在极大程度上,刘备礼贤下士的做法,无形之中起到了一种“形象”的作用。如果刘备不礼贤下士,不三顾茅庐,不请出诸葛亮,不但四处奔劳、一无所成,空余惆怅悲叹,而且后来也不会有那么多人才投到他的门下。
管人的最终目的是要把事情做好,为此,应该把各有所长的贤能人士请到自己的身边,给各种各样的贤才能人以必要的尊重,要能放下自己的架子,以谦卑的姿态为这些人“服务”。一旦你礼贤下士的高大形象树立起来,你所感召的不仅是这一个对象,还有得知此事的其他贤才。这样,把事业做大做强也就有了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