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为恶事自然无过

【原典】

抑非损恶,所以禳过。

【张氏注曰】

禳,犹祈禳而去之也。非至于无,抑恶至于无,损过可以无禳尔。

【王氏点评】

心欲安静,当可戒其非为;身若无过,必以断除其恶。非理不行,非善不为;不行非理,不为恶事,自然无过。

【译释】

面对诱惑时,抑制自己贪婪的念头,自然可以避免过失和灾祸。

富贵,功名,利禄,各种各样令人眼花缭乱的诱惑无处不在。

人都喜欢富贵而厌恶贫贱。然而富贵的求取、贫贱的摆脱,都应该经由正道。君子所应走的正道是什么呢?是“仁”。这种说法可能会让一些人失笑,他们认为这是与现实相脱节的。

富与贵的诱惑,摆脱贫贱的要求,其力量实在太大了,是许多人想用毕生的努力达到的。许多人就是因为抵挡不住“诱惑”和“要求”而不择手段,走上犯罪的道路。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从一定意义上讲,孔子在这里讲的不仅是一个金钱观、人生观问题,更蕴含了当人面对眼前的诱惑时,该怎样进行选择这一现实命题。诱惑往往造成短视,因此,许多时候,我们不应该认为吃亏就是傻;也不应该认为一时得了好处是走了大运,行得通,其实很可能因此而失去了得到更大好处的机会,甚至,你吃下的甜饽饽正是一个无法挣脱的圈套。


解读

不赚黑心钱不做一锤子买卖

每一个人都关心自己的利益,上了当不可能无所觉察,受了损失不可能无动于衷。正如美国著名总统罗斯福所说:“你能在某个时候欺骗某些人,但你不可能在所有时候欺骗所有人。”所以,损人利己的险恶之徒,迟早会自受其损,尤其是对于经商的人来说。

作为一个精明的人,被人称为“比猴子还要精”,你从不干“使自己吃亏的事情”,你总能把其他人“傻帽儿”般地骗得一愣一愣而不察觉。从小你就被认为是经商的料,“无商不奸,无奸不商”,经商似乎是你天才的职业,于是,长大后,你当了商人,准备大干一番事业,利用你精明的大脑,去大展你的宏图。但是,你失败了,你在商场上一再受挫。这是为什么?

其实原因很简单,只是因为你太过精明了,从而失去了别人对你的信任。你要记住诚实是成功的先决条件,因为别人并没有你想象得那么傻。现代社会,你一旦失去了信誉,那么你也就失去了一切成功的机会。

归根到底,这还是一个“德”的问题,一个成功的商人,必须具有良好的商业道德,必须以客户以消费者的利益为重。但还有一种“一锤子”买卖的做法,是想一脚上岸、一步到位,这个“商态”同样是不可取的。《庄子·列御寇》中有一个“纬萧得珠”的故事,说的正是“一锤子”买卖的危害性。

古时候,在某地一条大河边,住着一户以经营草织品为生的商贩,他们每天把岸边人家用蒿草织成的草箱收购运到城里去卖,以此赚钱养家糊口,尽管生意做得不大,但也能勉强维持一家老小的生计。有一天,商贩的儿子纬萧在河里游泳,偶然从河底捞得一颗价值千金的龙珠。一家人十分高兴,纬萧对父亲说:“你成年累月卖蒿箱,纵然累断筋骨也只能吃糠咽菜,还不如到大河深处去捞龙珠,拿到市场去卖,必定发财!”但商贩不同意儿子的意见,并对儿子讲了一通道理。做生意如同做其他事一样,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看到暂时的利益而忽略潜在的危险。一分生意三分险,对每一种生意,我们既要考虑到赚钱的结果,也要考虑到赔钱的下场,即使在眼前效果十分诱人的情况下,也必须从坏处打算,掂量一下该不该冒这个风险。倘若觉得某一笔生意赚钱的可能性很大,而且一旦赔了,损失最多只占资金的一部分,那么,这样的风险可以一冒;反之,一旦失败则全盘皆输的风险,则绝对不可冒,况且你所得到的那颗龙珠,长在大河深渊黑龙的嘴里,你之所以能够得到它,是黑龙在沉睡的时候,不小心从嘴里吐出来的。一旦再下河去捞珠,遇见黑龙正愁不见偷珠的对象时,必然把你连骨头带肉吞到肚子里去,到那时不仅捞不到珍珠,还会把性命赔进去。

当然,这仅是一则寓言。在商战中,从来就没有“搏到尽头”的可能,聪明的人总会客观分析事物,既能看到有利的一面,也会估计到不利的一面。商品社会市场经济永远充满变数,今天赚钱的东西,说不定明天就赔,今天热销的产品,说不定明天就会变成“死货”。因此,赚就赚清清白白干干净净的钱,要走正道,要放眼长远,绝不损人利己,做那些愚蠢的“一锤子”买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