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崩塌是基石出了问题

【原典】

山将崩者,下先隳;国将衰者,民先弊。根枯枝朽,民困国残。

【张氏注曰】

自古及今,生齿富庶,人民康乐;而国衰者,未之有也。长城之役兴,而秦国残矣!汴渠之役兴,而隋国残矣!

【王氏点评】

山将崩倒,根不坚固;国将衰败,民必先弊,国随以亡。树荣枝茂,其根必深。民安家业,其国必正。土浅根烂,枝叶必枯。民役频繁,百姓生怨。种养失时,经营失利,不问收与不收,威势相逼征;要似如此行,必损百姓,定有雕残之患。

【译释】

高山将要崩塌的时候,下面的基石首先会毁掉;一个国家走向衰败的时候,最基层的人民首先会陷入水深火热之中。树根枯死了,树枝自然也就会很快腐朽,人民陷入困境,国家也难以保全。

民为国之本,人民安居乐业就是国家存在的基石。可惜很多人看不到这个层面,他们往往尊贵其头面,轻慢其手足,正如那些昏君尊贵其权势,轻慢其臣民一样。鉴于此,才有“得人心者得天下”的古训。

用山陵崩塌是因根基毁坏进一步来晓谕国家衰亡是因民生凋敝的道理,直观、明了。也如同根枯树死一样,广大民众如若困苦不堪,朝不保夕,国家这棵大树也必将枝枯叶残。秦、隋王朝之所以被推翻,只因筑长城、开运河榨尽了全国的民力、财力。鉴古知今,人民生活富裕,康乐安居,国家自然繁荣富强。


解读

鱼肉百姓者必亡

君主巡游可以体察民情,有时还带有特定的政治意图,原本无可非议。但杨广则把巡游当成纯粹的娱乐,讲排场、纵奢侈、好虚荣、爱炫耀,而且出动频繁,致使举国上下都围绕着圣驾供奉这一中心工作,破坏了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供献一盘珍,百姓半年粮,沉重的负担,更把百姓逼到了不堪其扰的绝境,动摇了隋王朝的统治基础。

当年,杨广为了夺得皇位曾经装出一副仁孝恭俭的假象,一朝天下在握,便原形毕露。猎奇斗艳的苑囿,富丽华贵的宫室,羽仪千里的巡游,轻歌曼舞的女乐,穷奢极欲的酒宴,陪伴着他醉生梦死。

杨广生性好动,享乐游玩的兴趣要经常变换。在他登基的第一年,也就是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八月,就坐船去游江都,第二年四月才回到洛阳。大业三年又北巡榆林,至突厥启民可汗帐。大业四年,又到五原,出长城巡行到塞外。大业五年,西行到张掖,接见许多西域的使者。大业六年,再游江都。

大业十一年,又北巡长城,被突厥始毕可汗围困于雁门。解围回来的第二年,又三游江都。直至隋朝灭亡,几乎是马不停蹄地到处巡游,在京城的时间,总计还不足一年。

杨广出巡如此频繁,而每次出巡的气派又大得惊人。第一次游江都,造大小船只几千艘。皇帝坐的叫龙舟,高45尺,宽50尺,长200尺。船有四层,上层有正殿和东西朝堂。中间两层有120间房,都是以金玉为饰,雕刻奇丽,最下层为内侍宦官所居。皇后乘的叫翔螭舟,比龙舟稍小而装饰是一样的。嫔妃乘的是浮景舟,共有9艘,上下三层。贵人、美人和十六院夫人所乘的是漾彩舟,共有36艘。还有随行船只数千艘。一路上舢舻相接200余里,骑兵沿运河两岸而行,说不尽的气派和豪华。

庞大的游玩队伍,一路上还得要吃要喝,为了满足他们的口福,两岸的百姓就遭了殃。杨广下令,沿途500里以内的百姓,都得为他献上珍贵的食品。那些州县的官员,就逼着百姓办好酒席送去。有些地方的官员,向杨广献上了精美的食品,而有的地方献不上好吃好喝的,杨广“赏罚”分明,就给献食精美的官员升了职,把那些献食不合他意的官员降职处分,并调到粮食精美的官员身边,要他们向他学习。这样一来,郡县的官吏就争着向他供奉食品,又多又精,却把沿途的百姓们弄惨了。一次献食,就会夺去很多百姓维持一年生计的口粮。有的州县,一送就是数百桌,不要说杨广吃不了,就连他的宫妃、太监、王公大臣们一起吃,也吃不完。吃不完的,他可不兜走,而是挖个坑一埋了之。百姓们为了献食,很多人弄得倾家荡产,却被他这么糟蹋了。

杨广在游玩北境时,又征发百姓100多万人修建长城,加上连年规模巨大的到处巡游,给百姓带来了沉重的劳役和难以承受的赋税。

正因为上述种种暴行,才引发了后来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运动。杨广的不可一世的隋王朝仅仅是昙花一现,顷刻间就灰飞烟灭了。

对于后来的当权者或者管理者们都应该记住这个教训:民以食为天,国以民为本。越是底层的人就越应该对他们关心和爱护,你对他们好,他们才会敬重你。否则,就是自取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