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贤能之人要厚待而养之

【原典】

爱人深者求贤急,乐得贤者养人厚。

【张氏注曰】

人不能自爱,待贤而爱之;人不能自养,待贤而养之。

【王氏点评】

若要治国安民,必得贤臣良相。如周公摄正辅佐成王,或梳头、吃饭其间,闻有宾至,三遍握发,三番吐哺,以待迎之。欲要成就国家大事,如周公忧国、爱贤,好名至今传说。聚人必须恩义,养贤必以重禄;恩义聚人,遇危难舍命相报。重禄养贤,辄国事必行中正。如孟尝君养三千客,内有鸡鸣狗盗者,皆恭养、敬重。于他后遇患难,狗盗秦国孤裘,鸡鸣函谷关下,身得免难,还于本国。孟尝君能养贤,至今传说。

【译释】

爱惜人才的领导者都是求贤若渴,得到贤能之人后他们都会厚待之。

古人将贤才称为“国之大宝”。真正有志于天下,心诚爱才的当权者,不但求贤若渴,而且一旦得到治世之才,就不惜钱财,给予丰厚的待遇。因为凡是明主,都知道人才是事业的第一要务。


解读

真正的人才一定要厚待之

前面已经讲过,战国时齐国的孟尝君对所养宾客士人不分贵贱,皆加以厚待。这一节具体要说的是那个叫冯谖的人。

齐国人士冯谖因为贫穷得无以自存,便去投靠孟尝君,当孟尝君问他有何爱好和才能时,他竟坦然地答道:“客无好也”,“客无能也”。尽管如此,孟尝君仍然是“笑而受之”。在这种情况下,冯谖本应安于现状,为能做孟尝君的门客而心满意足。然而,冯谖却似乎没有注意到自己仰人鼻息的处境,反倒对自己所受的待遇一再公开表示不满,而且要求越来越高。有一天,他靠着柱子弹着他的剑,高声唱道:“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孟尝君左右办事的人把这件事告诉了孟尝君,孟尝君答应了他的要求。不久,冯谖又弹剑唱道:“长铗归来乎!出无车。”孟尝君的门客们都讥笑他,但孟尝君还是满足了他的要求。谁料不几天,冯谖又弹剑唱起他新的要求来:“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左右的门客们对他一再无理的要求都开始厌恶起来,责怪他太贪得无厌。可孟尝君却关心地询问冯谖:“冯公有亲乎?”对曰:“有老母。”孟尝君得知后立刻派人供给他老母衣食所用,不使之缺乏。从此,冯谖不再弹剑作歌了,并且竭力为自己的主子出谋划策,奔走效劳。

一次,冯谖到孟尝君的封地薛(今山东滕州)去收债,冯谖假借孟尝君的名义,把收债债券全部当众烧毁,以笼络人心。回去告诉主人,说是为他烧券市义。孟尝君见他空手而回,心中不悦。后来孟尝君遭到齐王罢官,回到薛地,老百姓感恩戴德,扶老携幼,远道前来迎接他,这时孟尝君才真正意识到冯谖为自己市义的重要意义,了解到冯谖是个有政治远见、才能卓越的人,以后便愈加对他尊重和信任。冯谖告诉孟尝君:“狡兔三窟,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请为君复凿二窟。”于是冯谖又为其出使魏国,请魏王以厚金高位礼请孟尝君。齐王惧孟尝君为邻国所用,便收回成命,恢复了孟尝君的相位,并由此大大抬高了他的身价,使齐王有所顾忌而不敢对孟尝君轻举妄动。这是冯谖为孟尝君凿的第二窟。接着他又向孟尝君献计:“请先王之祭器,立宗庙于薛。”以使孟尝君的封地不受侵犯。宗庙建成后,冯谖说:“三窟已就,君姑高枕为乐矣。”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果然再没有祸患,这全靠冯谖的计谋。当然,归根结底,主要还是靠孟尝君的礼贤下士、厚待宾客的做法。

在现实当中,有些领导者的想法就很天真,他们既要黄牛能耕田,又要黄牛不吃草,这种不付出成本就想收获的想法和做法都是用人之大忌,为贤明的领导和用人者所不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