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过不记善就是暴君

【原典】

闻善忽略,记过不忘者暴。所任不可信,所信不可任者浊。

【张氏注曰】

暴则生怨。浊,溷也。

【王氏点评】

闻有贤善好人,略时间欢喜;若见忠正才能,暂时敬爱;其有受贤之虚名,而无用人之诚实。施谋善策,不肯依随;忠直良言,不肯听从。然有才能,如无一般;不用善人,必不能为善。齐之以德,广施恩惠;能安其人,行之以政。心量宽大,必容于众;少有过失,常记于心;逞一时之怒性,重责于人,必生怨恨之心。疑而见用怀其惧,而失其善;用而不信竭其力,而尽其诚。既疑休用,既用休疑;疑而重用,必怀忧惧,事不能行。用而不疑,秉公从政,立事成功。

【译释】

在用人管人的时候,对下属好的一面视而不见,对他们的不足和过失却斤斤计较,这样的领导很容易成为暴君。对任用的人没有基本的信任,对信任的人却又不加以利用,这样的领导很容易成为昏君。

管人用人是一门需要宽容和信任的大学问。德才兼备的能人毕竟是少数,领导者不能只关注他们的缺点,如果这样,世界上就真的没有可用之人了。既然相信一个人的能力,就要义无反顾地任用,就要给他们足够的宽容和信任,这才是管理的真谛。


解读

管理不能没有宽容之心

管理者的宽容品质能给予下属良好的心理影响,使下属感到亲切、温暖和友好,获得心理上的安全感。同时也因为管理者的宽容,下属因为感动而增强了责任感。此时,宽容会化作一种力量,激励人自省、自律、自强。因此,管理者适当的宽容可有效地激励下属。

有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老,一天,他在寺院的高墙边发现一把椅子,他知道这是有贪玩的小和尚借此越墙到寺外去玩。于是长老搬走了椅子,站在这儿等候。午夜,外出的小和尚回来了,他爬上墙,再跳到“椅子”上,他觉得“椅子”踩上去的感觉有点怪,不似先前那么硬,软软的甚至有点弹性。落地后小和尚定睛一看,才知道椅子已经被挪走了,原来是长老用背脊来承接他的。小和尚仓皇不已,以后的一段日子他都诚惶诚恐等候着长老的发落。但长老并没有这样做,甚至压根儿没提及这“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事。小和尚从长老的沉默和宽容中获得启示,他收住了心再没有去翻墙,通过刻苦的修炼,成了寺院里的佼佼者,若干年后,成为这儿的住持。

无独有偶,有位老师发现一名学生上课时常低着头画些什么。有一天,他走过去拿起学生的画,发现画中的人物正是龇牙咧嘴的自己。老师没有发火,只是憨憨地笑了一笑,要学生课后再加工,画得更神似一些。而从此那名学生上课时再没有画画,各门课都学得不错,后来他成为颇有造诣的漫画家。

通过上面的例子,我们设想一下,除去其他因素,归集到一点:主人公后来有所作为,与当初长老、老师的宽容不无关系,可以说是宽容唤起的潜意识,改变了他们的人生之舵。

宽容不仅是一种“海量”,更是一种修养促成的智慧,事实上只有那些胸襟开阔的人才会自然而然地运用宽容。反之,假如长老搬去椅子对小和尚进行惩罚,也没什么说不过去的,小和尚可能从此收敛,但未必会真正反省,取得以后的成就。同样,老师对学生的恶作剧通常是大发雷霆,继而是狠狠批评,但往往因为方式太“通常”了,就很难取得“不通常”的效果。

其实这都涉及一个问题,即管理。所谓管理,说到底就是理顺人与人的对应关系,使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达到和谐的统一。真正上档次的管理是一门艺术和智慧。你可以把对方“管”得规规矩矩、“理”得顺溜听话,但你如果不会运用宽容,就可能把人的可塑性和创造力抹杀,又有什么艺术和智慧可言?

缺乏宽容的管理者,不仅容不了别人的错误,也容不得别人的不同意见。他们搞“一言堂”,反对下属积极参与管理,结果只会使下属丧失了责任感和积极的心态。因为有意见者往往是积极的思考者。管理者如果有了宽容精神,必将使下属获得发挥才能的最佳心理状态。

宽容不仅是容忍他人的缺点那么简单,也包括宽容失败。失败常常来源于创新的路途。创新是组织获得向上动能的源泉。如果一个组织不能容忍因为创新引起的失败,就是在提倡一种保守、墨守成规和静止的管理和经营思维。倘若我们的管理者能对失误者说一声“接着再试,相信自己”,宽容下属的失败,这将减轻下属的心理负担,使他们启动智慧,反而能够创造奇迹。

无论从哪方面来说,宽容对于管理,对于激励,都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作为一个管理者,我们必须学会宽容,这样,才能团结众人的力量,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的效能,让自己的团队发展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