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玉还是石需要用心辨认
【原典】
弃玉取石者盲,羊质虎皮者柔。
【张氏注曰】
有目与无目同。有表无里,与无表同。
【王氏点评】
虽有重宝之心,不能分拣玉石;然有用人之志,无智别辨贤愚。商人探宝,弃美玉而取顽石,空废其力,不富于家。君王求士,远贤良而用谗佞,枉费其禄,不利于国。贤愚不辨,玉石不分;虽然有眼,则如盲暗。羊披大虫之皮,假做虎的威势,遇草却食;然似虎之形,不改羊之性。人倚官府之势,施威于民;见利却贪,虽装君子模样,不改小人非为。羊食其草,忘披虎皮之威;人贪其利,废乱官府之法,识破所行谲诈,返受其殃,必招损己、辱身之祸。
【译释】
玉石不分,丢弃了玉,把石头当作宝贝。识人不分贤愚,这样的领导者眼盲心也盲。那些庸才就像绵羊,即使披上虎皮也改变不了他的本质。
孔子说:“了解一个人,看他的所作所为,了解他的做事途径和方法,考察他的爱好。这样,这个人的品质还怎么能隐蔽得了呢?”
认清一个人,在很多时候都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尤其是当对方心怀不轨而竭力伪装时。但最根本的原因,恐怕还在于自身的“失察”。
解读
认识一个人要看透他的内在本质
九方皋相马,只看重马的内在品质,而不看重马的外表,这说明他能透过现象看本质,而不是凭第一印象来判断马的优劣。识人也应该如此。诸葛亮曾对识人有过一番精辟的论述,他说人“有温良而伪诈者,有外恭而内欺者,有外勇而内怯者,有尽力而不忠者”,这些话对于今天的管理者来说,同样具有深刻的启迪。
西汉的王莽,为历代诟骂,他篡汉自代,愚弄天下,早已是奸恶臣子的代名词了。
从改朝换代的角度来看,王莽又是一个非同寻常的人物,他完全靠一个人的力量和智慧,没有动用一兵一卒,就完成了夺取帝位、建立新朝的大业,可谓是个奇迹。
王莽的发迹,起初完全得力于他的那个当皇后的姑姑王政君。王莽出身孤寒,父亲早死,他和母亲相依为命,艰苦度日。王政君见其母子可怜,多方照顾,对王莽爱之逾子,怜爱备至。她不顾众大臣的非议和反对,极力提拔王莽,至王莽三十八岁时,已是朝廷重臣,身兼大司马之职。
王政君如此行事,有人便向她进言道:“王莽虽是皇后的至亲,加恩于他未尝不可。只是王莽外表看似敦厚,其实未必心存感激。一旦尾大不掉,皇后的苦心白费不说,大汉的江山也会岌岌可危。”
应该说王莽的伪装功夫天下一流。虽有臣子进言,王政君却怎么也看不出王莽有不臣之心。她曾私下把王莽召来,对他说:“你有今日,非是姑姑之功,乃皇恩浩荡之故。我们王家深受汉室大恩,任何时候,我们都要恪尽职守,报效天子。”
王莽装得涕泣横流,忠心不二,王政君被其愚弄,更是不遗余力地提携他。
有了王政君这个靠山,再加上皇帝年幼无知,王莽欺上瞒下,培植自己的势力,最后被封为“安汉公”,位在三公之上,一手把持了朝政。
位极人臣,王莽并没有心满意足。他要当皇帝,自然遭到身为汉家之后的王政君的反对。刘汉王朝若是不存,她也就失去立足的根基了。她把王莽召来,未待训斥,只见王莽再不像从前那样恭敬,却是傲慢无理地抢先说:“我意已决,姑姑就不要多费唇舌了。汉室气数已尽,天命在我,姑姑若是知趣,还是把御玺交给我吧。”
王政君深知王莽羽翼已丰,再也无法驾驭他了。她又悔又恨,无奈之下,便愤愤地将御玺摔在地上,以致御玺有损,缺了一角。
至此,王莽完全撕掉了伪装,他登基做了皇帝,建立了“新朝”。
王政君之所以对王莽失察,原因就在于她只看到并相信了王莽所显现的表面现象,而且这种表象还是虚假伪装的。按照孔老夫子所提出的察人标准,很显然相差太远。因此,她也只好无可奈何地承担其严重后果。
现实生活中,难免会有眼高手低之辈鱼目混珠,他们常常打着高学历、名校毕业、经验丰富的招牌,很能镇住人,但实际工作起来,却根本没有实际操作能力。如此一来,本想借人才之力来快速发展企业,就变成了培训员工;当培训起不到效果时,又要花心思请他们走人。到头来,等于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对管理者来说不是件容易的事,谁都难免有看走眼的时候,但它又需要尽量避免。这就需要管理者拥有透过表象看本质的能力。
第一印象往往具有一些欺骗性,管理者应舍得花时间测试每位应聘者,尽力找出他们擅长什么,他们是否真正适合你的工作,他们具有什么工作技能,你是否容易培养和改变他们。
在招聘时,不要完全指望通过第一次面试就能全面了解一个应聘者。多研究一下他们的应聘材料,了解一下他们有关的背景,充分地进行面试,才能更有效地避免被表面迷惑。你可以带上你所挑中的候选人员去参观一下企业,观察他们对企业的兴趣程度,询问他们一些问题,让他们讲一下自己所做的事情,并表述一下自己。这样,才有利于发现最合适的人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