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纵自己怎么能去教导别人

【原典】

释己而教人者逆,正己而化人者顺。

【张氏注曰】

教者以言,化者以道。老子曰:“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教之逆者也。“我无为,而民自化;我无欲,而民自朴。”化之顺者也。

【王氏点评】

心量不宽,见责人之小过;身不能修,不知己之非为,自己不能修政,教人行政,人心不伏,诚心养道,正己修德。然后可以教人为善,自然理顺事明,必能成名立事。

【译释】

一面放纵自己的行为,一面假惺惺地教导别人,这是不可行的,只有先把自己的位置摆正了,才能更好地教化别人。

宋人李邦献说过:“轻财足以聚人,律己足以服人,量宽足以得人,身先足以率人。”也就是说,不看重财富,就可以团结更多的人;严格地规范自己的行为,就可以获得别人的信服;以宽阔的胸襟去接纳别人,就会得到人心;事事以身作则身先士卒,就可以率领众人去获得成功。领导只有首先搞好自身的道德修养和道德教化,才能达到“以德服人”的效果。


解读

教人者须先正己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多少仁人志士、英雄豪杰之所以为官清廉,不畏强权,尽自己的能力造福于民,从而使人生放出奇异的光彩,被万世传颂。于是,以“德”育人,与以“德”治国,有了紧密的联系。

德治也是一种“榜样的力量”。官员是民众的带头人、引路人,必须成为大众的道德榜样。当榜样就不能使道德修养、思想境界停留在与老百姓同一水平上。官有官德,民有民德,“官德”应当高于“民德”。官应该比民有更高的道德要求,只有这样,才能在德治中发挥道德示范作用。如果官员自己贪图安逸,却要民众艰苦奋斗;自己以权谋私,却要民众克己奉公,那么显然就不可能端正社会风气,从而形成良好的政治局面。

所以无论是做人还是做官,首在一个“正”字,而且要能够做到“正人先正己”。只要身居高位的人能够正己,那么他的大臣和平民百姓,就都会归于正道。

“正人”是“使人正”的意思,“正”是说遵守规范,有正气、讲正义。但是,现实生活中,偏偏有人己不“正”而却要去“正”人。

汉光帝刘秀的儿子因犯大错,被手下公正严法处死。此时,刘秀气得几乎要杀死该人,但最后却封其为“刺奸将”,让其公正严明地执法,使众人不敢逾规。自己的儿子犯了错都不饶命,何况他人乎?人人皆惧,不敢朝非分的地方想。

有些人,自己知识浅薄,还笑别人愚昧无知;自己对父母不管不问,还说别人大逆不道;自己利欲熏心,还嫌别人见利忘义;自己不注意社会公德,还怪别人没素质。捐款时,自己捐得不多,却嫌别人自私小气;劳动时,自己偷奸耍滑,还嫌别人好逸恶劳;见到不平事时,自己不挺身而出,还说别人胆小怕事。这些人,总对别人身上的毛病万般挑剔、百般指责,对自己身上的缺点却毫无知觉视而不见;对别人的不良品行大谈特谈,对自己的不良习惯却闭口免谈;对别人“高标准、严要求”,对自己却放任自流,总觉得别人身上劣迹斑斑,自己身上尽善尽美,大有一副“看见别人黑,看不到自己黑”的态势。他们身上缺少的就是“先己后人”精神,即“正人先正己”。

欲正人先正己,首先应从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做起。遇事能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自己不想承受的痛苦不要强加于人,而要以批评别人的态度批评自己,以原谅自己的态度宽待他人。

“正人先正己”,就是要求别人品德高尚,自己先要品行端正。“责人易,律己难”,这是许多人的通病,因此当对别人的不良言行深恶痛绝时,应先看一下自己是否有类似的缺点,以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一味要求别人不如先反思自己。如果人人都能先“正己”,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那和谐社会的建立也就指日可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