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同仁为得而忧
【原典】
同志相得,同仁相忧。
【张氏注曰】
舜有八元、八凯。汤则伊尹。孔子则颜回是也。文王之闳、散,微子之父师、少师,周旦之召公,管仲之鲍叔也。
【王氏点评】
心意契合,然与共谋;志气相同,方能成名立事。如刘先主与关羽、张飞,心契相同,拒吴、敌魏,有定天下之心;汉灭三分,后为蜀川之主。君子未进贤相怀忧,谗佞当权,忠臣死谏。如卫灵公失政,其国昏乱,不纳蘧伯玉苦谏,听信弥子瑕谗言,伯玉退隐闲居。子瑕得宠于朝上大夫,史鱼见子瑕谗佞而不能退,知伯玉忠良而不能进。君不从其谏,事不行其政,气病归家,遗子有言:“吾死之后,可将尸于偏舍,灵公若至,必问其故,你可拜奏其言。”灵公果至,问何故停尸于此?其子奏曰:“先人遗言:见贤而不能进,如谗而不能退,何为人臣?生不能正其君,死不成其丧礼!”灵公闻言悔省,退子瑕,而用伯玉。此是同仁相忧,举善荐贤,匡君正国之道。
【译释】
志同而又道合的人,会互相促进并有所裨益,都有仁爱之心的人,就会为对方分忧解难。
两个人心中想着一样的东西,争执就在所难免。世上的问题多起于争。文人争名,商人争利,勇士争功,艺人争能,强者争胜。争并不是坏事,能促使人向上,促进事业的发展。但争要合乎规矩,不能采取不正当的手段,干损人利己的事。
君子之学是为了进德修业,与人无争,与世也无争。孔子以当时射箭比赛的情形,说明君子立身处世的风度。
现代社会的人们,更应该讲求“君子风度”,合乎社会准则,否则,将难免落得四面楚歌,被“请”出局。
解读
不争不抢无患无忧
很多人认为,生活就是一场争斗。实际上这种看法是片面和不足取的。真正有眼光、办大事的人,他们从不把心劲财力浪费在斤斤计较上,更不会本末倒置地去与人相争。他们的胸怀和风度,当然也能使对方折服,假如对方不是一个小人的话。
公元前283年,蔺相如完璧归赵之后,接着又在渑池会上巧妙地跟秦王争斗,维护了赵国的尊严。赵惠文王见他功劳大,就提拔他做了上卿,地位还在老将军廉颇之上。
这样一来,廉颇可恼火了,他对人说:“我在赵国做了多年的大将,为赵国立了不少的战功,而蔺相如本来是一个出身低下的人,只靠说了几句话的功劳,就把职位摆在我的上边,我实在感到没脸见人。”他扬言:“我要是遇上蔺相如,一定要羞辱他一番。”
蔺相如听到廉颇这些话后,就处处忍让,尽量不与廉颇见面。每天上早朝时,他就说有病,躺在家里不去与廉颇争位次。有一次蔺相如乘车外出,碰巧遇上廉颇,就连忙驾着车子躲开他,蔺相如身边的人,看到这种情形都很生气,说蔺相如太软弱、畏缩了,不用说是他,就是在他身边任职的人也感到羞惭,于是大家都说要离开他。
蔺相如坚决不让他们走,并向他们解释说:“你们想想看,秦王那样威严,我还敢在秦国的朝廷上当众斥责他,我蔺相如再不中用,也不会惧怕廉颇将军。我是想,强暴的秦国之所以不敢侵犯赵国,就是因为我们的文臣、武将能同心协力的缘故。我与廉颇将军好比是两只老虎,两虎相争,结果必然不能共存。我之所以采取忍让的态度,正是先考虑到国家的安危,然后才能想两个人的私怨呀!”
不久,这些话就让廉颇知道了。这位老将军对照自己的言行,感到既悔恨又惭愧,于是,为了表示认错改过的诚意,就脱掉上衣,背着荆条由宾客领着来到蔺相如家里请罪。一见蔺相如,老将军就恳切地说:“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从此,蔺相如和廉颇这一相一将,情谊更加深厚,终于结成了生死与共的朋友,通力合作,努力把国家的事情办好。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廉颇开始的“争”,是因为他对蔺相如并不了解;同时,他这种“争”也是光明正大、讲究风度的。而蔺相如则以更为博大的胸襟和高风亮节把廉颇给征服了,从而把他“争取”过来。他们这种君子之间的“争”与“和”,成为了千古流传的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