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错就改迷途知返

【原典】

有过不知者蔽,迷而不返者惑。

【张氏注曰】

圣人无过可知;贤人之过,造形而悟;有过不知,其愚蔽甚矣!迷于酒者,不知其伐吾性也。迷于色者,不知其伐吾命也。迷于利者,不知其伐吾志也。人本无迷,惑者自迷之矣!

【王氏点评】

不行仁义,及为邪恶之非;身有大过,不能自知而不改。如隋炀帝不仁无道,杀坏忠良,苦害万民为是,执迷心意不省,天下荒乱,身丧国亡之患。日月虽明,云雾遮而不见;君子虽贤,物欲迷而所暗。君子之道,知而必改;小人之非,迷无所知。若不点检自己所行之善恶,鉴察平日所行之是非,必然昏乱、迷惑。

【译释】

有过错而不能自知的人,一定会受到蒙蔽,走入迷途而不知返回正道的人,一定是神志惑乱。

孔子在处理过失和改过的关系方面,强调改过,他把道德修养过程也看作是改过迁善的过程。孔子说:“丘有幸,苟有过,人必知之。”他承认自己犯有过错,并认为过错被别人所了解,是自己的有幸。他反对有人对过错采取不承认的态度,“小人之过也必文”,文过饰非,把过错掩盖起来,这是不对的。他还说,“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他认为君子的过错,好比日蚀和月蚀;他有过错,人人都看得见,他改正了,人人都仰望他尊敬他。孔子提出“过则勿惮改”的要求,还说:“过而不改,是谓过矣,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要正确对待自己的过错,也要正确对待别人的过错,要容许别人犯错误,对别人过去的错误采取谅解的态度。孔子提出的“既往不咎”,就是对已经过去的事不要责备了,着重看现在的表现。

黄石公要人知过、改过的思想,涉及人犯错误的必然性以及人如何对待自己的错误和改正错误的问题,还涉及如何对待别人的批评和如何对待别人的错误的问题,这些思想与经验,对我们今天仍有启发意义。


解读

犯错不要紧只要能改过

我们经常会犯一些低级错误,我们也常常因此失去很多宝贵的东西。但我们可以抽出时间总结过去,只是不要再追悔过去,因为眼前的路还是要走的。

陶渊明说:“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我们今天觉得昨天犯了错误,说明在错误的道路上走得还不算远,一切都还来得及。如果到快要进棺材时才发现自己错了,只能用自己的经历去警示后人了。如果有错而不去改正,就如孔子所说:“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每个人都会犯错误,人就是在犯错误和不断改正错误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对错误的理解和认识不同,对待错误的态度也会不同,当然结果也会大相径庭。普通人会犯错误,受人尊敬的君子也会犯错误,但千万不要用新的错误去掩盖旧的错误。

伴随人生的很多事情要有序地、平行运行,如学习、工作、恋爱、结婚、养育子女、赡养老人、结交朋友、帮助亲友,还有为社会尽应尽的义务等。每一项事情在人生中都有一个合理的时间和空间,人有时候犯错误就是将这些问题弄错了顺序、用错了时间和空间。一般意义上的错误就是越位和错位,更大意义上的错误就是把事情的比例搞错了。有些重要的事情既不能错位也不能越位,如果你在应当学习的时间谈恋爱,你是越位;如果你在结婚以后再去谈情说爱你一定是错位。例如,在该学习的时候去谈恋爱本是一般性的错误,如果你用90%的精力去学习,用10%去谈情说爱,还不至于妨碍你今后的发展,反过来,用90%的精力去谈情说爱,用10%去学习,你肯定就犯了大错误。

世上没有不犯错误的人,工作中也会出现这样的缺点或那样的问题,这是在所难免的,毕竟“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更何况即便是圣人也会有犯错误的时候。因此一个人有这样的不足或那样的错误,是正常的,这些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没有意识到,又没有人及时指出,犯错还不知道;可怕的是讳疾忌医,不认真解决问题,而是遮掩问题。事实上,人们往往最疏于防范的是“小恶”,一些错误言行在微小、萌芽状态时不易被人重视,结果从量变到质变,“问题不大”的错误使人越滑越远,“小洞不补,大洞吃苦”,致使积重难返,深陷泥潭而不能自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