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俭谦约才能守住幸福
【原典】
恭俭谦约,所以自守;深计远虑,所以不穷。
【张氏注曰】
管仲之计,可谓能九合诸侯矣,而穷于王道;商鞅之计,可谓能强国矣,而穷于仁义;弘羊之计,可谓能聚财矣,而穷于养民;凡有穷者,俱非计也。
【王氏点评】
恭敬先行礼义,俭用自然常足;谨身不遭祸患,必无虚谬。恭、俭、谨、约四件若能谨守、依行,可以保守终身无患。所以,智谋深广,立事成功;德高远虑,必无祸患。人若深谋远虑,所以事理皆合于道;随机应变,无有穷尽。
【译释】
恭谨自持,勤俭节约,所以才能守身不辱;想得长远一点,深谋远虑,这样可以不至于困危。
宋儒汪信民曾说:“得常咬菜根,即做百事成。”节制而俭朴的生活能磨炼意志,锻炼吃苦耐劳、坚韧顽强的精神,使人们在通往理想的道路上,披荆斩棘,奋勇直前。如果在个人生活上,迷恋于吃喝玩乐,既消磨人的意志,又会分散工作精力,这样的人终将难成大器,甚至会在生活中迷失方向。清朝的吴敬梓,虽终生未有功名,但其穷而不堕志,乐观陶然地在别人的“怜悯”眼光中做自己喜欢的一切。应该说,他们的精神有某种相通之处。
解读
俭朴是一种高尚的品质
春秋时期鲁国大夫御孙说:“俭,德之共也。”俭朴的生活,可以使人精神愉快,可以培养人的高尚品质。生活俭朴的人具有顽强的意志,能经受得住艰苦的磨炼,胸怀开阔。无心于考虑物质生活,更不会受钱财的诱惑。物质生活条件的好坏,对他们来说,没有丝毫的影响。因此,这种人住在简陋的茅屋中,也有清新的生活情趣。
司马光是北宋的宰相,历史学家,名重一时,可是,他却从来不摆阔。他给儿子司马康的信中说:“许多人都以奢侈浪费为荣,我却认为节俭朴素才算美。尽管别人笑我顽固,我却不认为这是我的缺点。孔子说:‘奢侈豪华容易骄傲,节俭朴素容易固陋。与其骄傲,宁可固陋。’他又说:‘一个人因为俭约犯过失的事是很少见的。读书人有志于追求真理,却又以吃粗粮穿破衣为耻辱,这种人是不值得和他讲学问的。’可见,古人是以俭约为美德的。现在的人却讥笑、指责朴素节约的人,这真是奇怪的事!”
司马光在信中批评了当时奢侈淫靡之风,并引述了几位以俭朴著称的人的故事。
宋仁宗时,张知白当了宰相之后,其生活水平仍然像布衣时一样。有人说他:“你收入不少,生活却这样俭朴,外面人说你是‘公孙布被’呢!”公孙指汉武帝的宰相公孙弘,当时汲黯批评他:“位在三公,俸禄甚多,然为布被,此诈也。”张知白听了这位好心人的话后说:“以我的收入,全家锦衣玉食都可以做到。但是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像我今天这样的收入,不可能永远维持。一旦收入不如今天了,家人又过惯了奢侈生活,那怎么得了呢?无论我在不在职,生前死后,我们都保持这个标准,不受影响,不是很好吗?”
张知白确实是深谋远虑的,他看到了别人平时想不到、看不到的地方。
鲁国的大夫季孙行父,曾经在鲁宣公、鲁成公、鲁襄公在位时连续执政。然而,他的妻妾没有穿过绸衣服,他家里的马没有用粮食喂过。别人知道后,都说他是忠于公室的。
晋武帝时的太尉何曾,生活十分奢侈豪华,每天光吃饭就要用一万钱,还说没有下筷子的地方。他的子孙也极其奢侈,结果一个个都破了家。到了晋怀帝的时候,“何氏灭亡无遗焉。”
司马光说,这样的事例是举不胜举的。他希望司马康不但自己记住这些事例和道理,身体力行,而且还要向子孙后代进行这样的教育。
是俭是奢,这不仅是一个人的自我修养或品德问题,更是一种对生活的态度问题,真正的智者总能宁俭不奢,不仅一生平安快乐,也能留下令人景仰的美名。纵观古今,那种追求奢华、生活糜烂的人,到头来总落得身败名裂,走向肉体和灵魂的双重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