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宗明义,即阐述本书宗旨,说明孝道的义理。

《孝经》本无章名,邢昺《正义》云,梁代皇侃给天子至庶人等五章“标其目而冠于章首”;后来唐玄宗为《孝经》作注时,才由儒官集议“题其章名”。《隋书·经籍志》说,《古文孝经》长孙氏“而有《闺门》一章”。按,这是用章首二字称呼该章,乃古书篇章命名惯例,不应与现有的章名混为一谈。


仲尼居 [一] ,曾子侍 [二] 。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 [三] ,以顺天下 [四] ,民用和睦 [五] ,上下无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 [六] :“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七] 。复坐,吾语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 [八] ,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 [九] ,中于事君 [一〇] ,终于立身 [一一] 。《大雅》云 [一二] :‘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一三] 。’”

【注释】

[一] 仲尼:孔子的字。我国传统以“伯、仲、叔、季”表示排行,“仲”是老二。尼,指尼丘山。孔子得名于故里的尼丘山,名丘,字尼。孔子,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前551),卒于鲁哀公十六年(前479),是儒家学派的鼻祖,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居:闲待在家里。 [二] 曾子:曾参,字子舆,鲁国南武城(今山东费县西南)人,孔子的学生。据说曾子能孝顺父母,孔子认为他可通孝道,因此向他传授关于孝的道理。侍:陪坐。 [三] 先王:先代的圣贤帝王,旧注指尧、舜、禹、文王、武王等。至德:至善至美的品行和道德。要道:至关重要的道理。要,又有简要、要约的意思。邢疏引殷仲文曰:“以一管众为要。” [四] 以顺天下:使天下人心顺从。顺,顺从。 [五] 用:因而。 [六] 避席:古代的一种礼节。席,铺在地上的草席,这里指自己的座位。古人席地而坐,在对方(一般是师长或尊者)提问、施礼、祝酒等场合,要回答、回礼、准备饮酒时,坐在席上的人要起身离开自己的席位,表示对对方的礼貌和尊敬。 [七] 教之所由生也:古有“五教”之说,即:教父以义,教母以慈,教兄以友,教弟以恭,教子以孝。儒家学者认为,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本,一切教育的出发点。 [八] 不敢毁伤:毁伤,毁坏,残伤。《礼记·祭义》乐正子春云:“吾闻诸曾子,曾子闻诸夫子曰:天之所生,地之所养,无人为大。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归之,可谓孝矣。不亏其体,不辱其身,可谓全矣。”孔传:“能身保全而无刑伤,则其所以为孝之始者也。”以为“毁伤”特指“刑伤”。日本太宰纯说:“盖三代之刑,有劓(音yì,割鼻)、刵(音èr,割耳)及宫(割除或破坏生殖器官),非伤身乎;剕(音fèi,断足),非伤体乎;髡(音kūn,剃发),非伤发乎;墨(额上刺字,染以黑色),非伤肤乎。以此观之,孔传尤有所当也。” [九] 始于事亲:以侍奉双亲为孝行之始。一说指幼年时期以侍奉双亲为孝。郑注云:“父母生之,是事亲为始。”孔传:“自生至于三十,则以事父母,接兄弟,和亲戚,睦宗族,敬长老,信朋友为始也。” [一〇] 中于事君:以为君王效忠、服务为孝行的中级阶段。一说指中年时期以效忠君王为孝。郑注云:“四十强而仕,是事君为中。”孔传:“四十以往,所谓中也,仕服官政,行其典谊,奉法无贰,事君之道也。” [一一] 终于立身:以建功扬名,光宗耀祖为孝行之终。一说指老年时期以扬名后世为孝。郑注云:“七十致仕(离职退休),是立身为终也。”孔传:“七十老致仕,悬其所仕之车,置诸庙,永使子孙鉴而则焉,立身之终。” [一二] 《大雅》:《诗经》的一个组成部分,主要是西周官方的音乐诗歌作品。 [一三] “无念”二句:语出《诗经·大雅·文王》。尔,你,你的。祖,祖先,诗中指文王。聿(yù),句首语气词。修厥德,指继承、发扬光大文王的美德。厥,其。

【译文】

孔子在家中闲坐,曾参在一旁陪坐。孔子说:“先代的圣帝贤王,有一种至为高尚的品行,至为重要的道德,用它可以使得天下人心归顺,百姓和睦融洽,上上下下没有怨恨和不满。你知道这是什么吗?”曾子连忙起身离开席位回答说:“我生性愚钝,哪里能知道那究竟是什么呢?”孔子说:“那就是孝!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本,所有的品行的教化都是由孝行派生出来的。你还是回到原位去,我讲给你听。一个人的身体、四肢、毛发、皮肤,都是从父母那里得来的,所以要特别地加以爱护,不敢损坏伤残,这是孝的开始,是基本的孝行。一个人要建功立业,遵循天道,扬名于后世,使父母荣耀显赫,这是孝的终了,是完满的、理想的孝行。孝,开始时从侍奉父母做起,中间的阶段是效忠君王,最终则要建树功绩,成名立业,这才是孝的圆满的结果。《大雅》里说:‘怎么能不想念你的先祖呢?要努力去发扬光大你的先祖的美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