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才,天、地、人,合称“三才”。《易·说卦》:“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又,《易·系辞》:“《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材(才)而两之。”本章说孝道是“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圣王能遵天地之道,顺人性人情,因此篇题拟为《三才章》。


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子曰:“夫孝,天之经也 [一] ,地之义也 [二] ,民之行也 [三] 。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 [四] 。则天之明 [五] ,因地之利 [六] ,以顺天下 [七] 。是以其教不肃而成 [八] ,其政不严而治。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 [九] ,是故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陈之以德义,而民兴行。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 [一〇] ;导之以礼乐 [一一] ,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恶 [一二] ,而民知禁。《诗》云:‘赫赫师尹,民具尔瞻 [一三] 。’”

【注释】

[一] 天之经:是说孝道是天之道。天空中日月、星辰,永远有规律地照临人世。孝道也是如此,乃是永恒的道理,不可变易的规律。经,常,指永恒不变的道理和规律。 [二] 地之义:是说孝道又如地之道。大地化育万物,生生繁衍,山川原隰为人类提供丰饶的物产,皆有合乎道理的法则。孝道也是如此,乃是必须严格遵从的义务,是有利、有益的准则。义,利物为义。古文本“义”作“谊”。孔传:“谊,宜也。”指应当遵循的道理和原则。董仲舒《春秋繁露·五行对》:河间献王问温城董君曰:“《孝经》曰:‘夫孝,天之经,地之义’,何谓也?”对曰:“天有五行,木火土金水是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为冬,金为秋,土为季夏,火为夏,木为春。春主生,夏主养,秋主收,冬主藏。藏,冬之所成也。是故父之所长,其子养之;父之所养,其子成之。诸父所为,其子皆奉承而绪行之,不敢不致,如父之意,尽为人之道也。故五行者,五行也。由此观之,父授之,子受之,乃天之道也。故曰:‘夫孝者,天之经也’,此之谓也。”王曰:“善哉!天经既得闻之矣,愿闻地之义。”对曰:“地出云为雨,起气为风。风雨者,地之所为,地不敢有其功名,必上之于天,命若从天气者。故曰‘天风天雨’也,莫曰‘地风地雨’也。勤劳在地,名一归于天,非至有义,其孰能行此?故下事上,如地事天也。可谓大忠矣。……此谓孝者‘地之义’也。”这是董仲舒对“天之经,地之义”的理解。 [三] 民之行:是说孝道是人之百行中最根本、最重要的品行。董鼎《孝经大义》云:“人生天地之间,禀天地之性,如子之肖像父母也,得天之性而为慈爱,得地之性而为恭顺,慈爱恭顺,即所以为孝。”行,品行,行为。 [四] 则:效法,作为准则。 [五] 天之明:指天空中的日月、星辰。日月、星辰的运行更迭是有规律的,永恒的,这可以成为人民效法的典范。 [六] 地之利:指大地孳生万物,供给丰饶的物产。 [七] 以顺天下:这里是说圣王把天道、地道、人道“三才”融会贯通,用以治理天下,天下自然人心顺从。顺,理顺,治理好。 [八] 肃:指严厉的统治手段。 [九] 教:这里指合乎天地之道,合乎人性人情的教育。化民:指用教育的办法感化人民,使人民服从领导。 [一〇] 不争:指不为获得利益、好处而争斗、争抢。孔传:“上为敬则下不慢,上好让则下不争,上之化下,犹风之靡草,故每辄以己率先之也。” [一一] 礼:礼仪,指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及对社会行为的各种规范。乐:音乐。儒家认为,“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史记·乐书》)也就是说,“乐”使天地之间万物和协,“礼”使天地之间万物尊卑高下皆有秩序;和协使万物融洽共处,有秩序使万物各得其所,有所区别。儒家学者把“礼乐”作为治理天下,教化人民的重要工具。 [一二] 好(hǎo):善。恶(è):不良行为,罪恶。邢昺疏云:“故示有好必赏之令,以引喻之,使其慕而归善也;示有恶必罚之禁,以惩止之,使其惧而不为也。”好恶,或读为hào wù,亦可通。 [一三] “赫赫”二句:语出《诗经·小雅·节南山》。赫赫,声威显扬、气派宏大的样子。师,指太师。太师、太傅、太保为周的三公,是周王朝的最高行政长官。尹,尹氏。尹,本是官职名,古人常常以官职名作为氏名,故称“尹氏”。尔,你。瞻,仰望。此处引用诗句,着重是用“民具尔瞻”的意思,古人引书经常有断章取义的情形。

【译文】

曾子说:“多么博大精深啊,孝道太伟大了!”孔子说:“孝道,犹如天有它的规律一样,日月星辰的更迭运行有着永恒不变的法则;犹如地有它的规律一样,山川湖泽提供物产之利有着合乎道理的法则;孝道是人的一切品行中最根本的品行,是人民必须遵循的道德,人间永恒不变的法则。天地严格地按照它的规律运动,人民以它们为典范实行孝道。效法天上的日月星辰,遵循那不可变易的规律;凭藉地上的山川湖泽,获取赖以生存的便利,因势利导地治理天下。因此,对人民的教化,不需要采用严肃的手段就能获得成功;对人民的管理,不需要采用严厉的办法就能治理得好。先代的圣王看到通过教育可以感化人民,所以亲自带头,实行博爱,于是,就没有人会遗弃自己的双亲;向人民讲述德义,于是,人民觉悟了,就会主动地起来实行德义。先代的圣王亲自带头,尊敬别人,谦恭让人,于是,人民就不会互相争斗抢夺;制定了礼仪和音乐,引导和教育人民,于是,人民就能和睦相处;向人民宣传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人民能够辨别好坏,就不会违犯禁令。《诗经》里说:‘威严显赫的太师尹氏啊,人民都在仰望着你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