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治,论明王以孝道治理天下,就能使“天下和平,灾害不生,祸乱不作”。后代夸大“孝治”功能,说“天子孝,天龙负图,地龟出书,妖孽消灭,景云出游”(《太平御览》卷四一一引《孝经左契》),已是谶纬家的荒诞之言了。
子曰:“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遗小国之臣 [一] ,而况于公、侯、伯、子、男乎 [二] ?故得万国之欢心 [三] ,以事其先王 [四] 。治国者 [五] ,不敢侮于鳏寡 [六] ,而况于士民乎?故得百姓之欢心,以事其先君 [七] 。治家者 [八] ,不敢失于臣妾 [九] ,而况于妻子乎?故得人之欢心,以事其亲 [一〇] 。夫然,故生则亲安之 [一一] ,祭则鬼享之 [一二] ,是以天下和平,灾害不生,祸乱不作。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 [一三] 。《诗》云:‘有觉德行,四国顺之 [一四] 。’”
【注释】
[一] 小国之臣:指小国派来的使臣。小国之臣容易被疏忽怠慢,明王对他们都礼遇和关注,各国诸侯来朝见天子受到款待就无庸赘言了。 [二] 公、侯、伯、子、男:周朝分封诸侯的五等爵位。《礼记·王制》:“公、侯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相传周公摄政,为诸侯扩大封地,公方五百里,侯四百里,伯三百里,子二百里,男百里。除封邑有广狭之别外,诸侯的其他各种待遇,也依爵位高低有所不同。 [三] 万国:指天下所有的诸侯国。万,是极言其多,并非实数。 [四] 先王:指“明王”,已去世的父祖。这是说各国诸侯都来参加祭祀先王的典礼,贡献祭品。按照周代的宗法制度,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只有他才能主持对先王的祭祀。他的其他弟兄分别封予各等爵位,成为诸侯。参加祭祀时,他们按关系亲疏及爵位高低来“助祭”。 [五] 治国者:治理国家的君王,即诸侯。国,指诸侯的封地。 [六] 鳏(ɡuān)寡:《孟子·梁惠王下》:“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后代通常称丧妻者为鳏夫,丧夫者为寡妇。 [七] 先君:指诸侯已故的父祖。这是说百姓们都来参加对先君的祭奠典礼。 [八] 治家者:指卿、大夫。家,指卿、大夫受封的采邑。 [九] 臣妾:指家内的奴隶,男性奴隶曰臣,女性奴隶曰妾。也泛指卑贱者。 [一〇] 以事其亲:这是说卿、大夫因为能得到妻子、儿女,乃至奴仆、妾婢的欢心,所以全家上下都协助他奉养双亲。天子与诸侯之位,都是父死子袭,因此,他们只能事“先王”、“先君”;而卿、大夫的职位不必父死子袭,因此,他们得以在双亲健在时侍奉双亲。亲,父母双亲。 [一一] 生则亲安之:生,活着的时候。安,安乐,安宁,安心。之,指双亲。《大戴礼记·曾子大孝》:“养可能也,敬为难;敬可能也,安为难;安可能也,久为难;久可能也,卒为难。”可见曾子认为,实行孝道其中以使父母长久地安乐及有一个完满的终结为最困难。 [一二] 鬼:指去世的父母的灵魂。《论衡·讥日》:“鬼者死人之精也。”《礼记·礼运》郑玄注:“鬼者精魂所归。”古人认为,人死后灵魂脱离躯体而存在,成为“鬼”。享:祭祀时要给死者供献酒食,让亡灵享用。 [一三] 如此:指“天下和平”等福应。孔传:“行善则休征(吉祥的征兆)报之,行恶则咎征随之,皆行之致也。”这是说由于明王用孝道治理天下,有美德善行,因此才有这种种福应。 [一四] “有觉”二句:语出《诗经·大雅·抑》。意思是,天子有伟大的德行,四方各国都顺从他的教化,服从他的统治。觉,大。四国,四方之国。
【译文】
孔子说:“从前,圣明的帝王以孝道治理天下,就连小国的使臣都待之以礼,不敢遗忘与疏忽,何况对公、侯、伯、子、男这样一些诸侯呢!所以,就得到了各国诸侯的爱戴和拥护,他们都帮助天子筹备祭典,参加祭祀先王的典礼。治理封国的诸侯,就连鳏夫和寡妇都待之以礼,不敢轻慢和欺侮,何况对士人和平民呢!所以,就得到了百姓们的爱戴和拥护,他们都帮助诸侯筹备祭典,参加祭祀先君的典礼。治理采邑的卿、大夫,就连奴婢僮仆都待之以礼,不敢使他们失望,何况对妻子、儿女呢!所以,就得到大家的爱戴和拥护,大家都齐心协力地帮助主人,奉养他们的双亲。正因为这样,所以父母在世的时候,能够过着安乐宁静的生活;父母去世以后,灵魂能够安享祭奠。正因为如此,所以天下和和平平,没有风雨、水旱之类的天灾,也没有反叛、暴乱之类的人祸。圣明的帝王以孝道治理天下,就会出现这样的太平盛世。《诗经》里说:‘天子有伟大的道德和品行,四方之国无不仰慕归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