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扬名,推广、阐发首章“立身行道,扬名后世”所说的“扬名”的义理,即进一步讲述行孝和扬名的关系,强调“移孝作忠”的理论。孔传曾说:“能孝于亲,则必能忠于君矣。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也。”儒家认为,“扬名后世”是“孝”的更高级的标准,它只能与忠君紧密联系才可能实现。
子曰:“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 [一] ;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 [二] ;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 [三] 。是以行成于内 [四] ,而名立于后世矣 [五] 。”
【注释】
[一] “君子”二句:这是儒家学者“移孝作忠”的理论。孔传:“能孝于亲,则必能忠于君矣。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也。”黄道周《孝经集传》说:“所谓治国在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 [二] “事兄”二句:孔传:“善事其兄,则必能顺于长也。忠出于孝,顺出于弟。” [三] “居家”二句:指家务、家政管理得好,就能把管理家政的经验移于做官,管理好国政。孔传:“君子之于人……内察其治家,所以知其治官。” [四] 行:指孝、悌、善于理家三种优良的品行。内:家内。 [五] 名立于后世:由于在家内养成了美好的品德,在外必能成为忠臣,成为驯顺可靠的部下,成为善于治理一方的行政官员,因而,就能扬名于后世。立,树立。这里指名声长远地流传。
【译文】
孔子说:“君子奉事父母能尽孝道,因此能够将对父母的孝心,移作奉事君王的忠心;奉事兄长知道服从,因此能够将对兄长的服从,移作奉事官长的顺从;管理家政有条有理,因此能够把理家的经验移于做官,用于办理公务。所以,在家中养成了美好的品行道德,在外也必然会有美好的名声,美好的名声将流传百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