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要道,推广、阐发“要道”二字的义理,即进一步讲述为什么说“孝道”是至为重要的道德。这是儒家强调礼乐与孝道的教化作用的一贯思想。《孔传》说:“孝行著而爱人之心存焉,故欲民之相亲爱,则无善于先教之以孝也。”
子曰:“教民亲爱,莫善于孝 [一] 。教民礼顺,莫善于悌 [二] 。移风易俗 [三] ,莫善于乐 [四] 。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五] 。礼者,敬而已矣。故敬其父,则子悦;敬其兄,则弟悦;敬其君,则臣悦;敬一人 [六] ,而千万人悦 [七] 。所敬者寡,而悦者众。此之谓要道矣。”
【注释】
[一] “教民亲爱”二句:孔子认为,孝道就是热爱自己双亲,由此进而推及热爱别人的双亲,人民之间就能亲爱和睦。 [二] “教民礼顺”二句:悌,就是敬重并服从自己的兄长,由此进而推及敬重并服从所有的长上,人民之间就能有礼、讲理。 [三] 移风易俗:改变旧的、不良的风俗习惯,树立新的、合乎礼教的风俗习惯。 [四] 莫善于乐:儒家学者认为,音乐生于人情人性,通于伦理道德,因此,君王可以利用音乐,转移风气,引导人民接受新的风俗习惯。《乐记·乐施章》:“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风移俗易,故先王著其教焉。”(《史记·乐书》)《白虎通·礼乐》:“王者所以盛礼乐何?节文之喜怒,乐以象天,礼以法地,人无不含天地之气,有五常之性者,故乐所以荡涤,反其邪恶也;礼所以防淫佚,节其侈靡也。故《孝经》曰: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五] 莫善于礼:儒家学者认为,礼的作用是“正君臣父子之别,明男女长幼之序”,即维护社会固有的秩序和等级制度。《礼记·曲礼上》:“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礼运》说:“是故礼者,君之大柄也……所以治政安君也。” [六] 一人:指父、兄、君,即受敬之人。 [七] 千万人:指子、弟、臣。千万,只是举其大数而已。
【译文】
孔子说:“教育人民相亲相爱,再没有比孝道更好的了;教育人民讲礼貌,知顺从,再没有比悌道更好的了;要改变旧习俗,树立新风尚,再没有比音乐更好的了;使国家安定,人民驯服,再没有比礼教更好的了。所谓礼教,归根结底就是一个‘敬’字而已。因此,尊敬他的父亲,儿子就会高兴;尊敬他的哥哥,弟弟就会高兴;尊敬他的君王,臣子就会高兴。尊敬一个人,而千千万万的人感到高兴。所尊敬的虽然只是少数人,而感到高兴的却是许许多多的人。这就是把推行孝道称为‘要道’的理由啊!”本章推广、阐发“至德”二字的义理,即进一步讲述为什么说“孝道”是至为高尚的道德的理由,讲君王能够以身作则行孝道,为天下做表率,从而使天下为人子、人臣者知道孝悌父兄、尊敬君王。
子曰:“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见之也 [一] 。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 [二] 。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君者也 [三] 。《诗》云:‘恺悌君子,民之父母 [四] 。’非至德,其孰能顺民 [五] ,如此其大者乎 [六] !”
【注释】
[一] 家至:到家,即挨家挨户地走到。日见之:天天见面,指当面教人行孝。郑注:“非门到户至而见之。” [二] “教以孝”二句:君子以身作则行孝悌之道,为天下做人子的做了表率,使他们都知道敬重父兄。孔传:“古之帝王,父事三老,兄事五更,君事皇尸,所以示子、弟、臣人之道也。”“三老”、“五更”,是由德高望重的老人所担任的顾问职务,天子要以敬父之礼敬“三老”,以事兄之礼事“五更”,为天下做出孝悌的典范。 [三] “教以臣”二句:孔传说是天子在祭祀时,对“皇尸”行臣子之礼。皇,即先王。尸,是祭祀时由活人扮饰的受祭的对象。天子通过祭祀行礼,做出尊敬君长、当好人臣的榜样。 [四] “恺悌”二句:语出《诗经·大雅·泂酌》。据说原诗是西周召康公为劝勉成王而作。恺悌,和乐安详,平易近人。 [五] 孰:谁。 [六] 如此其大者乎:本章在引《诗》句后,又有一句概括性的结语,刘炫《孝经述议》说:“余章引《诗》,《诗》居章末,此于《诗》下复有此经者,《诗》美民之父母,以证君之能教耳,不得证至德之大。故进《诗》于上,别起叹辞,所以异于余章也。”(见《复原》)
【译文】
孔子说:“君子以孝道教化人民,并不是要挨家挨户都走到,天天当面去教人行孝。以孝道教育人民,使得天下做父亲的都能受到尊敬;以悌道教育人民,使得天下做兄长的都能受到尊敬;以臣道教育人民,使得天下做君王的都能受到尊敬。《诗经》里说:‘和乐平易的君子,是人民的父母。’如果没有至高无上的道德,有谁能够教化人民,使得人民顺从归化,创造这样伟大的事业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