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之出》记述了中唐时期的茶叶地理。
陆羽基本按照两个原则进行记述,一是行政区划,一是茶叶品质。总共记录唐代八道四十三州郡产茶,除了当时不在唐朝界内的南诏国(今云南)外,基本与现今中国的产茶地区相一致。(有论者以为陆羽未将云南列入本章的茶产区是种不完整,还是未免太苛责古人了。)对于不同产区的茶叶品质,陆羽都分别给以“上,次,下,又下”四个等级的评价,并且将不同地区的茶叶品质进行比较。
从陆羽所论列的产茶州县情况的详略,可以大致判断陆羽在哪些地区进行过较为详细的考察。一般而言,在县以下列有更小地名及所产茶的,应该就是陆羽到过并进行过详细考察的地区。
从茶产区小注文中可以看到,陆羽对于湖州的描述最详细,所记小地名也最多,从此可知陆羽对这一地区的考察最为细致,这也是促使他最终在这一地区写作《茶经》的原因之一。也与《南部新书》记录陆羽曾于大历五年(770)致信国子祭酒杨绾,并寄湖州顾渚紫笋茶推荐此茶的事情相印证。
陆羽是在实地考察以及亲身体验的基础上写作本章内容的。同时,熟悉者详细记之,不熟者则客观诚实地言以“未详”,再次体现了陆羽客观诚实的科学态度。
山南 [419] ,以峡州上 [420] ,峡州生远安、宜都、夷陵三县山谷 [421] 。 襄州、荆州次 [422] ,襄州生南漳县山谷 [423] ,荆州生江陵县山谷 [424] 。 衡州下 [425] ,生衡山、茶陵二县山谷 [426] 。 金州、梁州又下 [427] 。金州生西城、安康二县山谷 [428] ,梁州生褒城、金牛二县山谷 [429] 。
【注释】
[419] 山南:唐贞观十道之一,因在终南、太华二山之南,故名。其辖境大概在今四川嘉陵江流域以东,陕西秦岭、甘肃嶓冢山以南,河南伏牛山西南,湖北涢水以西,自重庆至湖南岳阳之间的长江以北地区。开元间分为东、西两道。
[420] 峡州:原名硖州,北周改拓州置,唐宋延续,北宋元丰年间改硖为峡,而后称峡州。峡州之地在长江三陕之口,治夷陵(在今湖北宜昌)。唐杜佑《通典》载:“土贡茶芽二百五十斤。”出产的名茶有碧涧、明月、芳蕊、茱萸簝、小江园茶。上:与下文的“次”、“下”、“又下”,是陆羽所评各州茶叶质量的四个等级,唐裴汶《茶述》把碧涧茶列为全国第二类贡品。
[421] 远安:县名。在今湖北远安。宜都:县名。在今湖北宜都。
[422] 襄州:隋为襄阳郡,唐武德四年(621)改为襄州,治襄阳县襄阳城。天宝初改为襄阳郡,十四年(755)置防御使。乾元初复为襄州。唐肃宗上元二年(761)置襄州节度使。
[423] 南漳:在今湖北南漳。
[424] 江陵:在今湖北江陵。
[425] 衡州:隋衡山郡,武德四年置衡州,治衡阳县(武德四年至开元二十年名为临蒸县,在今湖南衡阳)。天宝初改为衡阳郡,乾元初复为衡州。按:衡州在唐代前期由江陵都督府统管,江陵属山南道,故陆羽把衡州列为此道。至德以后,改属江南西道。
[426] 衡山:县名。约在今湖南衡山。原属潭州,后划入衡州。唐李肇《唐国史补》载名茶“有湖南之衡山”,唐杨晔《膳夫经手录》载衡山茶运销两广及越南,唐裴汶《茶述》把衡山茶列为全国第二类贡品。
[427] 金州:唐武德年间改西城郡为金州,治西城县(在今陕西安康)。天宝初改为安康郡,至德二年(757)改为汉南郡,乾元元年(758)复为金州。《新唐书·地理志》载金州土贡茶芽。唐杜佑《通典》载金州土贡“茶芽一斤”。梁州:唐属山南道,治南郑县(在今陕西汉中东)。辖境大概在今陕西汉中的南郑、城固、勉县及宁强北部地区。开元十三年(725)改梁州为褒州,天宝初改为汉中郡,乾元初复为梁州,兴元元年(784)改为兴元府。《新唐书·地理志》载土贡茶。
[428] 西城:汉置县,到唐代地名未变,唐代金州治所,在今陕西安康。安康:唐代金州属县,在今陕西汉阴。
[429] 褒城:县名。在今陕西汉中西北。底本作“襄城”,隶河南道许州,在今河南襄城,不属山南道梁州,而且不产茶。显系“褒”、“襄”形近之误。金牛:唐武德三年(620)以县置褒州,析利州之绵谷置金牛县,八年州废,改隶梁州。宝历元年(825),并入西县(今勉县)为镇。
【译文】
山南,以峡州所产的茶为最好,峡州茶出产于远安、宜都、夷陵三县的山谷。 襄州、荆州所产茶为次好,襄州茶产于南漳县山谷,荆州产于江陵县山谷。 衡州所产茶差些,产于衡山、茶陵二县山谷 。金州、梁州茶又差一些。金州茶产于西城、安康二县山谷,梁州茶产于褒城、金牛二县山谷。
淮南,以光州上 [430] ,生光山县黄头港者,与峡州同。 义阳郡、舒州次 [431] ,生义阳县钟山者与襄州同 [432] ,舒州生太湖县潜山者与荆州同 [433] 。 寿州下,盛唐县生霍山者与衡山同也 [434] 。 蕲州、黄州又下 [435] 。蕲州生黄梅县山谷 [436] ,黄州生麻城县山谷 [437] ,并与金州、梁州同也。
【注释】
[430] 光州:唐属淮南道,武德三年(620)改弋阳郡为光州,治光山县(在今河南光山),太极元年(712)移治定城县(在今河南潢川)。天宝初复为弋阳郡,乾元初又改光州。辖境大概在今河南潢川、光山、固始、商城、新县一带。
[431] 义阳郡:唐初改隋义阳郡为申州,大概在今河南信阳。天宝初又改称义阳郡。乾元初复称申州。《新唐书·地理志》载土贡茶。舒州:唐武德四年(621)改同安郡置,治所在怀宁县(在今安徽潜山)。天宝初复为同安郡,至德年间改为盛唐郡,乾元初复为舒州。据唐李肇《唐国史补》记载,舒州茶已于780年以前运销吐蕃。
[432] 钟山:山名。在信阳东十八里。
[433] 太湖县:唐舒州太湖县,在今安徽太湖。潜山:山名。北宋乐史《太平寰宇记》:“潜山在县西北二十里,其山有三峰,一天柱山,一潜山,一晥山。”
[434] 盛唐县:原为霍山县,唐开元二十七年(739)改名盛唐县,并移县治于驺虞城(在今六安)。天宝元年(742),又另设霍山县。霍山:山名。在霍山县西北五里,又名天柱山。霍山在唐代产茶量多而著名,称为“霍山小团”、“黄芽”。
[435] 蕲州:唐武德四年(621)改隋蕲春郡为蕲州,治蕲春(在今湖北蕲春),天宝初改为蕲春郡,乾元初复为蕲州。辖境大概在今湖北蕲春、浠水、黄梅、武穴、英山、罗田等地。《新唐书·地理志》载土贡茶。唐裴汶《茶述》把蕲阳茶列为全国第一类贡品。唐李肇《唐国史补》载名茶有“蕲门团黄”,曾运销吐蕃。黄州:唐初改隋永安郡为黄州,治黄冈县(在今湖北新洲)。天宝初改为齐安郡,乾元初复为黄州。辖境大概在今湖北黄冈的麻城和红安、武汉的黄陂和新洲、孝感的大悟等地。
[436] 黄梅县:隋开皇十八年(598)改新蔡县置,唐沿之,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称其“因县北黄梅山为名”。在今湖北黄梅。
[437] 麻城县:隋开皇十八年(598)改信安县置,唐沿之。在今湖北麻城。
【译文】
淮南,以光州所产的茶为最好,光州光山县黄头港的茶,与峡州茶品质相同。 义阳郡、舒州所产茶为次好,申州义阳县钟山所产茶与襄州茶同,舒州太湖县潜山所产茶与荆州茶同。 寿州所产茶差些,寿州盛唐县霍山茶与衡山茶同。 蕲州、黄州茶又差一些。蕲州茶出产于黄梅县山谷,黄州茶产于麻城县山谷,均与金州、梁州茶相同。
浙西 [438] ,以湖州上 [439] ,湖州,生长城县顾渚山谷 [440] ,与峡州、光州同;生山桑、儒师二坞 [441] ,白茅山、悬脚岭 [442] ,与襄州、荆州、义阳郡同;生凤亭山,伏翼阁,飞云、曲水二寺、啄木岭 [443] ,与寿州、衡州同;生安吉、武康二县山谷 [444] ,与金州、梁州同。 常州次 [445] ,常州义兴县生君山悬脚岭北峰下 [446] ,与荆州、义阳郡同;生圈岭善权寺、石亭山 [447] ,与舒州同。 宣州、杭州、睦州、歙州下 [448] ,宣州生宣城县雅山 [449] ,与蕲州同;太平县生上睦、临睦 [450] ,与黄州同;杭州,临安、於潜二县生天目山 [451] ,与舒州同;钱塘生天竺、灵隐二寺 [452] ,睦州生桐庐县山谷 [453] ,歙州生婺源山谷 [454] ,与衡州同。 润州、苏州又下 [455] 。润州江宁县生傲山 [456] ,苏州长洲县生洞庭山 [457] ,与金州、蕲州、梁州同。
【注释】
[438] 浙西:唐贞观、开元间分属江南道、江南东道。乾元元年(758),置浙江西道、浙江东道两节度使方镇,并将江南西道的宣、饶、池州划入浙西节度。浙江西道简称浙西。大致辖今安徽、江苏两省长江以南、浙江富春江以北以西、江西鄱阳湖东北角地区。节度使驻润州(在今江苏镇江)。
[439] 湖州:隋仁寿二年(602)置,大业初废。唐武德四年(621)复置,治乌程县(在今湖州)。辖境大概在今浙江湖州。天宝初改为吴兴郡,乾元初复为湖州。《新唐书·地理志》载土贡紫笋茶。唐杨晔《膳夫经手录》:“湖州紫笋茶,自蒙顶之外,无出其右者。”
[440] 长城县:隋大业末置长州,唐武德四年(621)更置绥州,又更名雉州,七年州废,以长城属湖州。五代梁改名长兴县,与今名同。顾渚山:唐代又称顾山。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载:“长城县顾山,县西北四十二里。贞元以后,每岁以进奉顾渚紫笋茶,役工三万人,累月方毕。”《新唐书·地理志》:“顾山有茶,以供贡。”唐裴汶《茶述》把它与蒙顶、蕲阳茶同列为全国上等贡品。唐李肇《唐国史补》列为全国名茶,并载其运销吐蕃。
[441] 山桑、儒师二坞:在今长兴境内。
[442] 白茅山:即白茆山,《同治湖州府志》记其在长兴县西北七十里。悬脚岭:在今浙江长兴西北。悬脚岭是长兴与宜兴分界处,境会亭即在此。
[443] 凤亭山:《明一统志》载其“在长兴县西北五十里,相传昔有凤栖于此”。伏翼阁:《明一统志》载长兴县有伏翼涧,“在长兴县西三十九里,涧中多产伏翼”。按:涧、阁字形相近,伏翼阁或为伏翼涧之误。飞云:寺名。在长兴飞云山,南朝宋元徽五年(477)置。曲水:寺名。具体不详。唐人刘商有《曲水寺枳实》诗。啄木岭:《吴兴掌故集》言其在长兴“县西北六十里,山多啄木鸟”。
[444] 安吉:唐初属桃州,旋废。麟德元年(664)再置,属湖州。在今浙江安吉。武康:三国吴分乌程、余杭二县立永安县。晋改为永康,又改为武康。武德四年(621)置武州,七年州废,县属湖州。
[445] 常州:唐武德三年(620)改毗陵郡为常州,治晋陵县(在今江苏常州)。垂拱二年(686)又分晋陵县西界置武进县,同为州治。天宝初改为晋陵郡,乾元初复为常州。辖境大概在今江苏常州、无锡等地。《新唐书·地理志》载土贡紫笋茶。
[446] 义兴县:汉阳羡县,唐属常州,在今江苏宜兴。常州所贡茶即宜兴紫笋茶,又称阳羡紫笋茶。《唐义兴县重修茶舍记》载,御史大夫李栖筠为常州刺史时,“山僧有献佳茗者,会客尝之,野人陆羽以为芬香甘辣,冠于他境,可荐于上。栖筠从之,始进万两,此其滥觞也”。大历间,遂置茶舍于罨画溪。唐裴汶《茶述》把义兴茶列为全国第二类贡品。君山:在宜兴南二十里,旧名荆南山,在荆溪之南。
[447] 善权寺:唐羊士谔有《息舟荆溪入阳羡南山游善权寺呈李功曹巨》诗:“结缆兰香渚,挈侣上连冈。”宜兴丁蜀镇有兰渚,位于县东南。善权,相传是尧舜时的隐士。石亭山:宜兴城南一小山,明王世贞《石亭山居记》记其在“城南之五里……其高与延袤皆不能里计”。
[448] 宣州:唐武德三年(620)改宣城郡为宣州,治宣城县(在今安徽宣州),辖境大概在今安徽长江以南,郎溪、广德以西,旌德以北,东至以东地。杭州:隋开皇九年(589)置,唐因之,治钱塘(在今浙江杭州)。隋大业及唐天宝、至德间尝改余杭郡。辖境大概在今浙江杭州、嘉兴、海宁等地。睦州:唐武德四年(621)改隋遂安郡为睦州,万岁通天二年(697)移治建德县(在今浙江建德),辖境大概在今浙江淳安、建德、桐庐等地。天宝元年(742)改称新定郡。乾元元年(758)复为睦州。《新唐书·地理志》载土贡细茶。唐李肇《唐国史补》载名茶“睦州有鸠坑”。鸠坑在淳安西新安江畔。歙州:唐武德四年(621)改隋新安郡为歙州,治歙县(在今安徽歙县)。天宝初改称新安郡。乾元初复为歙州。辖境大概在今安徽新安江流域、祁门和江西婺源等地。唐杨晔《膳夫经手录》载有“新安含膏”、“先春含膏”,并说:“歙州、祁门、婺源方茶,制置精好,不杂木叶,自梁、宋、幽、并间,人皆尚之。赋税所入,商贾所赍,数千里不绝于道路。”
[449] 雅山:又写作“鸦山”、“鸭山”、“丫山”,唐杨晔《膳夫经手录》:“宣州鸭山茶,亦天柱之亚也。”五代毛文锡《茶谱》:“宣城有丫山小方饼。”北宋乐史《太平寰宇记》记宁国县“鸦山出茶尤为时贡,《茶经》云味与蕲州同”。
[450] 太平县:唐天宝十一年(752)分泾县西南十四乡置,属宣城郡。乾元初属宣州,大历中废,永泰中复置。在今安徽黄山。上睦、临睦:太平县二地名。舒溪(青弋江上游)的东源出自黄山主峰南麓,绕至东面北流,入太平县境,称为睦溪。上睦在黄山北麓,临睦在其北。
[451] 临安:西晋始置,隋省,唐垂拱四年(688)复置,属杭州,在今浙江临安。於潜:汉始置,唐属杭州,清末尚有此县,现已并入临安。天目山:因山有两峰,峰顶各一池,左右相对,名曰天目。天目山脉横亘于浙西北、皖东南边境。有两高峰,即东天目山和西天目山,海拔都在一千五百米左右,东天目山在临安西北五十余里,西天目山在旧於潜北四十余里。
[452] 钱塘:南朝时改钱唐县置,隋开皇十年(590)为杭州治,大业初为余杭郡治,唐初复为杭州治,在今浙江杭州。灵隐:寺名。在杭州西十五里灵隐山下(西湖西)。南面有天竺山,其北麓有天竺寺,后世分建上、中、下三寺,下天竺寺在灵隐飞来峰。陆羽曾到过杭州,撰写有《天竺、灵隐二寺记》。
[453] 桐庐县:三国吴始置为富春县,唐武德四年(621)为严州治,七年州废,仍属睦州,在今浙江桐庐。
[454] 婺(wù)源:唐开元二十八年(740)置,属歙州,治所在今江西婺源西北。
[455] 润州:隋开皇十五年(595)置,大业三年(607)废。唐武德三年(620)复置,治丹徒县(在今江苏镇江)。天宝元年(742)改为丹阳郡。乾元元年(758)复为润州。建中三年(782)置镇海军。辖境大概在今江苏南京、镇江、常州、金坛等地。苏州:隋开皇九年(589)改吴州置,治吴县(在今江苏苏州)。以姑苏山得名。大业初复为吴州,寻又改为吴郡。唐武德四年(621)复为苏州,七年徙治今苏州。开元二十一年(733)后,为江南东道治所。天宝元年(742)复为吴郡。乾元后仍为苏州。辖境大概在今江苏苏州、浙江嘉兴,及上海部分地区。
[456] 江宁县:西晋太康二年(281)改临江县置,唐武德三年(620)改名归化县,贞观九年(635)复改白下县为江宁县,属润州。至德二年(757)为江宁郡治,乾元元年(758)为升州治,唐肃宗上元二年(761)改为上元县。在今江苏南京。傲山:不详。
[457] 长洲县:唐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分吴县置,与吴县并为苏州治。1912年并入吴县。在今苏州吴中。洞庭山:又称包山,系太湖中的小岛。
【译文】
浙西,以湖州所产的茶为最好,湖州出产于长城县顾渚山谷的茶,与峡州、光州茶同;产于山桑、儒师二坞,白茅山、悬脚岭的茶,与襄州、荆州、义阳郡茶同;产于凤亭山、伏翼阁,飞云、曲水二寺,啄木岭的茶,与寿州、衡州茶同;产于安吉、武康二县山谷的茶,与金州、梁州茶同。 常州所产茶为次好,常州出产于义兴县君山悬脚岭北峰下的茶,与荆州、义阳郡茶同;产于圈岭善权寺、石亭山的茶,与舒州茶同。 宣州、杭州、睦州、歙州所产茶差些,宣州宣城县雅山茶,与蕲州茶同;太平县上睦、临睦出产的茶,与黄州茶同;杭州临安、於潜二县天目山所产茶,与舒州茶同;钱塘县天竺、灵隐二寺的茶,睦州桐庐县山谷所产茶,歙州婺源山谷所产茶,与衡州茶同。 润州、苏州所产茶又差一些。润州江宁县傲山所产茶,苏州长洲县洞庭山所产茶,与金州、蕲州、梁州茶同。
剑南 [458] ,以彭州上 [459] ,生九陇县马鞍山、至德寺、棚口 [460] ,与襄州同。 绵州、蜀州次 [461] ,绵州龙安县生松岭关 [462] ,与荆州同;其西昌、昌明、神泉县西山者并佳 [463] ,有过松岭者不堪采。蜀州青城县生丈人山 [464] ,与绵州同。青城县有散茶、木茶。 邛州次 [465] ,雅州、泸州下 [466] ,雅州百丈山、名山 [467] ,泸州泸川者,与金州同也。 眉州、汉州又下 [468] 。眉州丹棱县生铁山者 [469] ,汉州绵竹县生竹山者 [470] ,与润州同。
【注释】
[458] 剑南:唐贞观十道、开元十五道之一,以在剑门山以南为名。辖境包括现在四川的大部和云南、贵州、甘肃的部分地区。采访使驻益州。乾元以后,曾分为剑南西川、剑南东川两节度使方镇,但不久又合并。
[459] 彭州:唐垂拱二年(686)置,治九陇县(在今四川彭州)。天宝初改为蒙阳郡。乾元元年(758)复为彭州。辖境大概在今四川彭州、都江堰等地。
[460] 马鞍山:南宋祝穆《方舆胜览》载彭州西有九陇山,其五曰走马陇,或即《茶经》所言马鞍山。至德寺:《方舆胜览》载彭州有至德山,寺在山中。棚口:一作“堋口”,堋口茶,唐代已著名,五代毛文锡《茶谱》:“彭州有蒲村、堋口、灌口,其园名仙崖、石花等,其茶饼小而布嫩芽如六出花者尤妙。”
[461] 绵州:隋开皇五年(585)改潼州置,治巴西县(在今四川绵阳涪江东岸)。大业三年(607)改为金山郡。唐武德元年(618)改为绵州,天宝元年(742)改为巴西郡。乾元元年(758)复为绵州。辖境大概在今四川罗江上游以东、潼河以西江油、绵阳间的涪江流域。蜀州:唐垂拱二年(686)析益州置,治晋原县(在今四川崇州)。天宝初改为唐安郡。乾元初复为蜀州。辖境大概在今四川崇州、新津等地。蜀州名茶有雀舌、鸟觜、麦颗、片甲、蝉翼,都是散茶中的上品。
[462] 龙安县:唐武德三年(620)置,属绵州。在今四川安县。天宝初属巴西郡,乾元以后属绵州。以县北有龙安山为名。五代毛文锡《茶谱》:“龙安有骑火茶,最上,言不在火前、不在火后作也。清明改火。故曰骑火。”松岭关:唐杜佑《通典》记其在龙安县“西北七十里”。唐初设关,开元十八年(730)废。松岭关在绵、茂、龙三州边界,是川中入茂汶、松潘的要道。唐时有茶川水,是因产茶为名,源出松岭南,至安县与龙安水合。
[463] 西昌:唐永淳元年(682)改益昌县置,属绵州,治所在今四川安县东南。天宝初属巴西郡,乾元以后属绵州。北宋熙宁五年(1072)并入龙安县。昌明:唐先天元年(712)因避讳改昌隆县置,属绵州,治所在今四川江油。天宝初属巴西郡,乾元以后复属绵州。地产茶,唐白居易《春尽日》:“渴尝一碗绿昌明。”唐李肇《唐国史补》载名茶有“昌明兽目”,并说昌明茶已于780年以前运往吐蕃。神泉县:隋开皇六年(586)改西充国县置,以县西有泉十四穴,平地涌出,治病神效,称为神泉,并以名县。唐因之,属绵州,治所在今四川安县南。天宝初属巴西郡,乾元以后复属绵州。元代并入安州。地产茶,唐李肇《唐国史补》:“东川有神泉小团、昌明兽目。”西山:山名。在神泉境内。
[464] 青城县:唐开元十八年(730)改清城县置,属蜀州,治所在今四川都江堰东南,因境内有著名的青城山为名。丈人山:青城山有三十六峰,丈人峰是主峰。
[465] 邛州:南朝梁始置,隋废,唐武德元年(618)复置,初治依政县,显庆二年(657)移治临邛县(在今四川邛崃)。天宝初改为临邛郡,乾元初复为邛州。辖境大概在今四川邛崃、大邑、蒲江等地。地产茶,五代毛文锡《茶谱》载:“邛州之临邛、临溪、思安、火井,有早春、火前、火后、嫩绿等上、中、下茶。”
[466] 雅州:隋仁寿四年(604)始置,大业三年(607)改为临邛郡。唐武德元年(618)复改雅州,治严道县(在今四川雅安西),辖境大概在今四川雅安地区。天宝初改为卢山郡,乾元初复为雅州。开元中置都督府。地产茶,《新唐书·地理志》载土贡茶。《元和郡县志》载:“蒙山在(严道)县南十里,今每岁贡茶,为蜀之最。”所产蒙顶茶与顾渚紫笋茶是唐代最著名的茶。唐杨晔《膳夫经手录》说:“元和以前,束帛不能易一斤先春蒙顶。”唐裴汶《茶述》把蒙顶茶列为全国第一流贡茶之一。蒙山是邛崃山脉的尾脊,有五峰,在名山西。泸州:南朝梁大同中置,隋改为泸川郡。唐武德元年(618)复为泸州,治泸川县(在今四川泸州)。天宝初改泸川郡,乾元初复为泸州。辖境大概在今四川沱江下游及长宁河、永宁河、赤水河流域。
[467] 百丈山:在名山东北六十里。唐武德元年(618)置百丈镇,贞观八年(634)升为县。名山:又名蒙山、鸡栋山,《元和郡县志》载:名山在名山县西北十里,县以此名。百丈山、名山皆产茶,五代毛文锡《茶谱》言“雅州百丈、名山二者尤佳”。
[468] 眉州:西魏始置,隋废。唐武德二年(619)复置,治通义县(在今四川眉山)。天宝初改为通义郡,乾元初复为眉州。辖境大概在今四川眉山地区。地产茶,五代毛文锡《茶谱》言其饼茶如蒙顶制法,而散茶叶大而黄,味颇甘苦。汉州:唐垂拱二年(686)分益州置,治雒县(在今四川广汉)。辖境大概在今四川广汉、德阳、金堂等地区。天宝初改德阳郡,乾元初复为汉州。
[469] 丹棱县:隋开皇十三年(593)改洪雅县置,属嘉州,唐武德二年(619)属眉州,治所在今四川丹棱。铁山:即铁桶山,在丹棱东南四十里。
[470] 绵竹县:隋大业二年(606)改孝水县为绵竹县(在今四川绵竹)。唐武德三年(620)属蒙州,蒙州废,改属汉州。竹山:应为绵竹山,又名紫岩山、武都山。
【译文】
剑南,以彭州所产的茶为最好,九陇县马鞍山、至德寺、棚口所产茶,与襄州茶同。 绵州、蜀州所产茶为次好,绵州龙安县松岭关所产茶,与荆州茶同;而西昌、昌明、神泉县西山所产茶一样的好,过了松岭的茶就不值得采制了。蜀州青城县丈人山所产茶,与绵州茶同。青城县有散茶、木茶。 邛州产茶次好,雅州、泸州所产茶差些,雅州百丈山、名山所产茶,泸州泸川所产茶,与金州茶同。 眉州、汉州所产茶又差一些。眉州丹棱县铁山所产茶,汉州绵竹县竹山所产茶,与润州茶同。
浙东 [471] ,以越州上,余姚县生瀑布泉岭曰仙茗 [472] ,大者殊异,小者与襄州同。 明州、婺州次 [473] ,明州鄮县生榆䇲村,婺州东阳县东白山与荆州同 [474] 。 台州下 [475] 。台州始丰县生赤城者 [476] ,与歙州同。
【注释】
[471] 浙东:唐代浙江东道节度使方镇的简称。乾元元年(758)置,治所在越州(在今浙江绍兴),长期领有越、衢、婺、温、台、明、处七州,辖境大概在今浙江省衢江流域、浦阳江流域以东地区。
[472] 瀑布泉岭:在余姚,与《茶经·四之器》“瓢”条下台州瀑布山非一。
[473] 明州: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分越州置,治鄮县(在今浙江宁波)。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以境内四明山为名。”辖境大概在今浙江宁波地区和舟山群岛。天宝初改为余姚郡,乾元初复为明州。
[474] 东阳县:唐垂拱二年(686)析义乌县置,属婺州,治所在今浙江东阳。东白山:《明一统志》记其“在东阳县东北八十里……西有西白山对焉”。东白山产茶,唐李肇《唐国史补》载“婺州有东白”名茶。
[475] 台州:唐武德五年(622)改海州置,治临海县(在今浙江临海)。以境内天台山为名。辖境大概在今浙江台州地区。天宝初改临海郡,乾元初复为台州。
[476] 始丰县:西晋始置,隋废。唐武德四年(621)复置,八年又废。贞观八年(634)再置,属台州,治所在今浙江天台。以临始丰水为名。直至肃宗上元二年(761)始改称唐兴县。赤城:赤城山,在今浙江天台西北六里。孔灵符《会稽记》:“赤城山,土色皆赤,岩岫连沓,状似云霞。”
【译文】
浙东,以越州所产的茶为最好,余姚县瀑布泉岭茶称为仙茗,大叶茶非常特殊,小叶茶与襄州茶同。 明州、婺州所产茶为次好,明州鄮县榆䇲村所产茶,婺州东阳县东白山所产茶,与荆州茶同。台州所产茶差些。台州始丰县赤城山所产的茶,与歙州茶同。
黔中 [477] ,生思州、播州、费州、夷州 [478] 。
【注释】
[477] 黔中:唐开元间十五道之一,唐开元二十一年(733)分江南道西部置。采访使驻黔州(在今重庆彭水)。大致辖今四川大部和贵州大部。
[478] 思州:黔中道属州,唐贞观四年(630)改务州置,天宝初改宁夷郡,乾元初复为思州。治务川县(在今贵州沿河东)。辖境大概在今贵州沿河、务川、印江和重庆酉阳等地。播州:黔中道属州,唐贞观十三年(639)置,治恭水县(在今贵州遵义),以其地有播川为名。辖境大概在今贵州遵义。费州:黔中道属州,北周始置,唐贞观十一年(637)时治涪川县(在今贵州思南)。天宝初改为涪川郡,乾元初复为费州。辖境大概在今贵州德江、思南等地。夷州:黔中道属州,唐武德四年(621)置,治绥阳(在今贵州凤冈)。贞观元年(627)废,四年复置。辖境大概在今贵州凤冈、绥阳、湄潭等地。
【译文】
黔中,出产于思州、播州、费州、夷州。
江南 [479] ,生鄂州、袁州、吉州 [480] 。
【注释】
[479] 江南:最初指江南道,唐贞观十道之一,因在长江之南而名。其辖境大概在今浙江、福建、江西、湖南等省,江苏、安徽的长江以南地区,以及湖北、重庆长江以南一部分和贵州东北部地区。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分江南道为江南东道、江南西道和黔中道。肃宗乾元元年(758),析江南东道置浙江东道、浙江西道两节度使方镇,此后唐代江南一般是指改设观察使的江南西道。江南西道治洪州(在今江西南昌),辖地为今江西(婺源除外)全部,安徽宣城(绩溪除外)、芜湖、马鞍山、铜陵、池州,湖北鄂州,湖南岳阳、长沙、衡阳、永州、郴州、邵阳和广东连州。
[480] 鄂州:隋始置,后改江夏郡。唐武德四年(621)复为鄂州,治江夏县(在今湖北武汉)。天宝初改为江夏郡,乾元初复为鄂州。辖境大概在今湖北蒲圻以东,阳新以西,武汉长江以南,幕阜山以北地。地产茶,唐杨晔《膳夫经手录》说,鄂州茶与蕲州茶、至德茶产量很大,销往河南、河北、山西等地,茶税倍于浮梁。袁州:隋始置,后改宜春郡。唐武德四年(621)复改袁州,因袁山为名,治宜春(在今江西宜春)。天宝初改为宜春郡,乾元初复为袁州。辖境大概在今江西萍乡和新余以西的袁水流域。地产茶,五代毛文锡《茶谱》:“袁州之界桥(茶),其名甚著。”吉州:唐武德五年(622)改隋庐陵郡置,治庐陵(在今江西吉安)。天宝初改为庐陵郡,乾元初复为吉州。辖境大概在今江西新干、泰和间的赣江流域及安福、永新等地。
【译文】
江南,出产于鄂州、袁州、吉州。
岭南 [481] ,生福州、建州、韶州、象州 [482] 。福州生闽县方山之阴也 [483] 。
【注释】
[481] 岭南:岭南道,唐贞观十道、开元十五道之一,因在五岭之南得名,采访使驻南海郡番禺(在今广州)。辖境大概在今广东、广西、海南三省区、云南南盘江以南及越南的北部地区。
[482] 福州:唐开元十三年(725)改闽州置,因州西北福山为名,治闽县(在今福建福州)。天宝元年(742)改称长乐郡,乾元元年(758)复称福州。辖境大概在今福建尤溪北尤溪口以东的闽江流域和古田、屏南、福安、福鼎等地以东地区。《新唐书·地理志》载其土贡茶。建州:唐武德四年(621)置,治建安县(在今福建建瓯)。天宝初改建安郡。乾元初复为建州。辖境大概在今福建南平以上的闽江流域(沙溪中上游除外)。地产茶,北宋张舜民《画墁录》:“贞元中,常衮为建州刺史,始蒸焙而碾之,谓研膏茶。”延至唐末,建州北苑茶最为著名,成为五代南唐和北宋的主要贡茶。韶州:隋始置又废,唐贞观元年(627)复改东衡州,取州北韶石为名,治曲江县(在今广东韶关)。天宝初改称始兴郡。乾元初复为韶州。辖境大概在今广东曲江、翁源、乳源以北地区。象州:隋始置又废,唐武德四年(621)复置,治今广西象州。天宝初改象山郡。乾元初复为象州。辖境大概在今广西象州、武宣等地。
[483] 闽县:隋开皇十二年(592)改原丰县置,初为泉州、闽州治,开元十三年(725)改为福州治。天宝初为长乐郡治,乾元初复为福州治。方山:在福州闽县,周回一百里,山顶方平,因号方山。方山产茶,唐李肇《唐国史补》载“福州有方山之露芽”。
【译文】
岭南,出产于福州、建州、韶州、象州。福州茶出产于闽县方山的北面。
其思、播、费、夷、鄂、袁、吉、福、建、韶、象十一州未详,往往得之,其味极佳。
【译文】
对于上述思、播、费、夷、鄂、袁、吉、福、建、韶、象这十一州所产的茶,具体情况还不大清楚,常常能够得到一些,品尝一下,觉得味道非常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