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是我闻

又作“我闻如是”、“闻如是”等。为经典之开头语,是佛经五种证信之一。释尊在《涅槃经》中曾对“多闻第一”的阿难尊者说,其一生所说之经藏,须于卷首加上“如是我闻”一语,以表示此下所诵的内容乃直接从佛陀处所亲闻。“如是”指经中所述之内容,即经中所说之佛语;“我闻”指经藏编集者阿难自言听闻于释尊之言行。又“如是”意为信顺自己所闻之法;“我闻”则为坚持其信之人。佛教以“信”为第一,信佛法则能入佛教,理解佛法,得受佛法之功德利益;以信则言如是,不信则言不如是,所以先使众生信受经言,因而于经首置如是语。《大智度论》卷二认为佛教徒应依止经典中的法,法并非仅指佛所说者,除佛陀所说者外,也有由佛弟子、仙人、诸天及化人等所说的法。为令信顺此等为正法,并使佛灭度后,法永远不失,永远正确地传于后世,故释尊对阿难言,须于经典卷首加上“如是我闻”一语。

梵语Buddha之音译,“佛陀”之略,又作“佛驮”、“休屠”、“浮陀”、“浮屠”、“浮图”、“浮头”、“没驮”、“勃陀”、“馞陀”、“步他”等。意译“觉者”、“知者”、“觉”,即觉悟真理者之意。亦即具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如实对于宇宙事理无所不知觉,成就无上正等正觉之大圣者,乃佛教修行之最高果位。“佛”一般用作对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尊称(释迦牟尼佛有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大夫、天人师、佛世尊十大名号)。大乘佛教兴起后,“佛”还泛指一切觉行圆满者和一切佛法真谛的化身,宣称过去世有七佛、然灯佛等,未来将出现弥勒佛。从佛身说,有报身佛、法身佛、应身佛。此处所指的佛是释迦牟尼佛。

舍卫国

译为“闻者”、“闻物”、“丰德”、“好道”、“无物不有”、“多有”等。为中印度古王国名,其国本名为“萨罗国”,为别于南方之萨罗国,故以城名为国号。因此城多出名人,多产胜物,故称“闻物国”。又有别名叫“舍婆提城”、“尸罗跋提”、“舍罗婆悉帝夜城”等。据英国考古学家康林罕(A.Cunningham)推定,此国即今天拉布提河(Rapti)左岸之沙赫玛赫(Sahet Mahet),接近于尼泊尔之奥都(Oudh)北方约九十余公里处。近年在该处发掘铭刻有“舍卫”字样之巨大佛像、《大唐西域记》卷六所说周长约五公里之城壁,及记述布施祇园精舍田地之铜板等,都一一地证明了此处即舍卫国故址。释迦牟尼成佛后,居留此处说法二十五年,较住于其他诸国长久。

祇(qí)树给孤独园

又称“祇园精舍”或“给孤独园”,为佛陀说法遗迹中最著名者。据说舍卫城须多达长者,好行布施,人誉为“给孤独长者”。皈依佛陀后,希望佛来舍卫城度其国人,因而欲觅一地作为释迦牟尼在舍卫国说法、驻留的场所。传说祇陀太子之花园颇为合适作为精舍,乃欲购之,然为太子所拒。祇陀太子为令长者却步,遂以黄金铺满花园为出售之条件,给孤独长者即以黄金铺地买下园林。太子感动于其诚心,遂将园中所有林木也捐献给佛陀。因二人共同成就此一功德,故称“祇树给孤独园”。

比丘

又名“苾刍”、“备刍”、“比呼”等。指男子出家进入佛教教团,满二十岁以上且受具足戒的修行僧,女子出家受具足戒者称为“比丘尼”。乃“五众”之一,“七众”之一。比丘原语是从“求乞”一词而来,也可以解释为破烦恼者之意。《大智度论》卷三列比丘语义为乞士、破烦恼、出家人、净持戒及怖魔等五义。其中,破恶(破烦恼)、怖魔、乞士,称为“比丘三义”,与“阿罗汉”一词语义中之杀贼、应供、无生等三义,合称为“因果六义”(比丘为因,阿罗汉为果)。在印度,比丘或沙门的生活形态必须遵守一定的戒律,护持“三衣一钵”,乞食自活,住于阿兰若处,少欲知足,离诸世俗烦恼,精进修道,以期证得涅槃。

千二百五十人

指一千二百五十位先事外道,后承佛之化导,而证得圣果者。因感恩于佛陀的度化,遂发愿每次法会都常随不离,协助佛陀弘法利生,成为佛陀的“常随众”。根据《过去现在因果经》,这千二百五十人指耶舍长者子师徒五十人、优楼频螺迦叶师徒五百人、那提迦叶师徒二百五十人、伽耶迦叶师徒二百五十人、舍利弗师徒一百人、目犍连师徒一百人,共一千二百五十人。

世尊

因佛是世人所共尊的人,因此称佛为“世尊”,音译为“薄伽梵”或“婆伽梵”。意译作“世尊”之外,亦直译作“有德”、“有名声”等。即富有众德、众佑、威德、名声、尊贵者之意,亦指世界中之最尊者。在古印度,一般用为对尊贵者之敬称,并不限用于佛教;若于佛教,则特为释迦牟尼佛之尊称,属于佛的十大尊号之一。

梵语“钵多罗”的简称,为“比丘六物”之一。钵是比丘的盛饭器,以泥或铁制成,圆形、稍扁、底平、口略小。译作“应器”,或“应量器”。“应”有三应,一色相应,钵要灰黑色,令不起爱染心;二体相应,钵体粗质,使人不起贪意;三大小相应,不过量也,乞食不过七家,令人不恣口腹。

乞食

“十二头陀行”之一。乃印度僧人为资养色身而乞食于人的一种行仪,是一种清净的正命。又作“团堕”(即取置食物于钵中之义)、“分卫”、“托钵”、“行乞”等。其原始意义有二,即《大乘义章十五》所云 “专行乞食。所为有二 一者为自,省事修道。二者为他,福利世人。”自利是为杜绝俗事,方便修道;利他则为福利世人,予众生种福机会。

次第乞

也是“十二头陀行”之一。即指佛心平等,不择贫富,不拣净秽,不受别请,挨户依序托钵而乞食。修行者借助这样的行为,可培养平等心,以消除烦恼。

敷座

铺座跏趺而坐,安住于正念中。所谓坐如钟、行如风、卧如弓、立如松,是佛教行、住、坐、卧“四威仪”之一。修行者平常生活中身体端直是很重要的,因为正确的坐姿不至于使人容易散乱、疲劳和昏沉。佛教对坐的方式、作用有详细的规定,“结跏趺坐”即是其中一例。

长老

又称“上座”、“上首”、“首座”、“耆年”、“耆宿”、“耆旧”、“老宿”、“长宿”、“住位”等。是对年齿长、法腊高,且有智能威德的大比丘之尊称。 《长阿含·众集经》列举三种长老: 一是年耆长老,指入佛道经年之僧; 二是法长老,指精通教法之高僧; 三是作长老,为世俗假名之长老。 禅家称住持之僧为“长老”。

须菩提

又称“苏补底”、“须扶提”、“须浮帝”、“薮浮帝修”、“浮帝”、“须枫”等。意译为“善业”、“善吉”、“善现”、“善实”、“善见”、“空生”等。原来是古印度舍卫国鸠罗长者之子,为佛十大弟子中之最善解空理者,所以有“解空第一”的称号。也是大乘诸部般若经(如此经)中,佛陀在解说空义时的当机者。

偏袒右肩

又作“偏露右肩”、“偏袒一肩”、“偏露一膊”等,略称“偏袒”。为“通肩”一词之相对语。即披着袈裟时袒露右肩,覆盖左肩。在古印度,请法时“偏袒右肩”是最尊重的礼节,佛教沿用之,即于比丘拜见佛陀或问讯师僧时及从事拂床、洒扫等工作,须偏袒右肩,所以偏袒右肩即意谓便于服劳、听令使役,也是表示比丘恭敬尊者的相貌。

右膝着地

是印度的俗礼。右是正道,左为邪道,袒右跪右,以表示顺于正道,也显示劝请正法,去邪从实,应依谦卑之礼。另一方面,膝也象征般若智,地则象征实相;右膝着地,正表示般若与实相互相应合。

合掌

又名“合十”。乃印度自古所行之礼法,佛教沿用之。印度人认为右手为神圣之手,左手为不净之手,故有分别使用两手之习惯;然若两手合而为一,则为人类神圣面与不净面之合一,故借合掌来表现人类最真实之面目。合掌即合并两掌置于胸前,集中心思,因而也表示吾心专一之敬礼法及皈向中道。双掌合一,也可解释为表示方便权巧与实相究竟是一而不二,大小乘皆可融通。又十指表十法界;合十,表示结合十法界存于一心之中,也即是表示事理一如,权实圆融。

希有

谓事之甚少者、无相类者。尤指如来之示现及其一代教法,故有“希有大法王”、“希法”之称。若能了知诸佛妙法,生尊重不思议心者,亦称为“希有人”。佛陀有四种“希有”,即 一、时希有,表示佛陀之出世,非旷世所常有; 二、处希有,佛陀不出现于三千世界中的他处,唯降生于迦毗罗卫城; 三、德希有,佛陀具有无量的福德智慧,所以是最尊贵的,无人能比; 四、事希有,佛陀一生都以佛法普利众生,为希有殊胜之事。

如来

佛十种尊号之一。音译作“多陀阿伽陀”、“多他阿伽度”、“多陀阿伽度”、“怛萨阿竭”、“怛他哦多”、“多阿竭”等。即是真如,乘真如之道而成正觉之故,所以名为“如来”。又,乘真如之道来三界垂化之故,谓之“如来”。又,如诸佛而来,故名“如来”。又,“如来”之称呼,亦为诸佛之通号。

护念

谓诸佛、菩萨、诸天善神等对于修善众生或佛弟子加以护持摄受,使之不致遭受障碍。又佛菩萨经常如影随形地护念行者,使恶魔等无法障害,故称“影护护念”。又为众生证明教法之确实,使其生信而脱离苦患,受无穷利益,此称“证诚护念”。在此,可以把护念解释为摄受,对于久学的菩萨,佛能善巧的摄受他,使他契入甚深的佛道,得如来护念的究竟利益。

菩萨

音译“菩提萨埵”,又作“菩提索多”、“冒地萨怛缚”、“扶萨”等。旧译为“大道心众生”、“道众生”等,新译为“大觉有情”、“觉有情”等。指唯有大觉悟的众生能发无量大愿,上求无上菩提,下而利益众生;修诸波罗密行,将来要入佛果位。与声闻、缘觉并称为“三乘”。

善男子、善女人

指良家之男子、女子。经典中对在家的信男、信女,每用善男子、善女人的称呼。善者,是对信佛、闻法、行善业者之美称。窥基《阿弥陀经通赞》认为善男子、善女人是梵语优婆塞、优婆夷之译,指持五戒之男子、女人。此外,大乘经典中,呼菩萨时,多称“善男子”,呼比丘时,多呼其名。然有时亦以“善男子”称呼比丘。

发阿耨(nòu)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梵语之音译,意指完成之人,故一般译为“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等觉”、“无上正遍知”等。“阿耨多罗”意译为“无上”,表示佛陀所证悟的道是圆满无上的;“三藐三菩提”意译为“正遍知”,表明周遍证知最究竟之真理,而且平等开示一切众生,令其达到涅槃。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即发起宏大深远的誓愿,以崇高、伟大、无上、究竟的佛果为目标。

云何应住

当住于何处或应当怎样安住。住,即不违法性的住于正。凡发大菩提心者,在动静、语默、来去、出入、待人接物一切中,如何能使菩提心不生变悔,不堕于凡外,常安住于菩提心而不动?所以问“云何应住”。

云何降伏其心

降伏离于邪,也就是以威力降伏妄心,云何降伏其心,即怎样止灭妄心、杂念。众生心中,有种种的颠倒戏论,有各式各样的妄想杂念,这不但障碍修行,也是菩提心不易安住的大病。要把颠倒戏论一一消除,所以问“云何降伏其心”。

摩诃萨

即“摩诃萨埵”之略,乃“菩萨”或“大士”之通称。摩诃,意译作“大”;萨埵,乃有情、众生之义。摩诃萨埵即为“大心”,或大有情、大众生,指发大心愿成就佛果的众生,亦即大菩萨。“大”有三种 愿大、行大、度众生大,即谓此大众生于世间诸众生中为最上,不退其大心,故称“摩诃萨埵”。摩诃萨埵具备了七个条件 一、具大根,二、有大智,三、信大法,四、解大理,五、修大行,六、经大时,七、证大果。

卵生、胎生、湿生、化生

即四生,指产生三界六道有情的四种类别。

卵生

是离开母体时,还不是完成的身形,仅是一个卵。须经一番保护孵化,才能脱卵壳而出,如鸟类。

胎生

又作腹生。其最初的自体,必须保存在母胎中,等到身形完成,才能离母体而出生,如人类。

湿生

又作“因缘生”、“寒热合生”。即由粪聚、注道、腐肉、丛草等润湿地之湿气所产生者,如蚊及水中极细虫等。

化生

是说这类有情,不须要父母外缘,凭自己的生存意欲与业力,就会忽然产生出来,如诸天和地狱的众生。

有色、无色

从众生自体的物质说,有两类,即有色的,如欲界与色界的众生,是有物质形体的众生,包括欲界六道众生及色界四禅天。无色的,是无色界众生。是没有男女之欲与物质形体,但仍存有识心,如无色界的四空天。

有想

从众生的有没有情识说,有“有想”、“无想”与“非有想非无想”三种众生。有想,指具有感觉、认识、意志、思考等意识作用;或指具有此等作用之有情众生。有想,又指有想天,是有想众生居住的地方。在一切的天中,除了色界无想天与无色界非想非非想天之外,其他都是有想天。

无想

指全无想念之状态。或指入灭尽定,证得无想果者。或为“无想天”之略称。无想天在色界,生此天者,念想灭尽,仅存色身及不相应行蕴,故称“无想天”。

非有想非无想

指住在无色界非想非非想处的众生。即没有下界众生粗想的烦恼,所以是非有想或非想,但还有细想的烦恼,故又名“非无想”或“非非想”。

无余涅槃

涅槃,又译作“泥日”、“泥洹”、“涅槃那”等,意译为“灭”、“灭度”、“寂灭”、“安乐”、“无为”、“不生”、“解脱”、“圆寂”。涅槃的字义,有消散的意思,即苦痛的消除而得自在。也就是灭生死之因果,渡生死之瀑流,达到智悟的菩提境界。“无余涅槃”为“有余涅槃”之对称,一个修行者证得阿罗汉果,这时业报之因已尽不受后有,但还有业报身心的存在,故称“有余涅槃”;及至连酬报过去世业因的身心皆已灰灭,而完全无所依处,便达至“无余涅槃”。

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相”即形相或状态之意,指诸法的形像状态,表现在外而想象于心的形相。在佛典中,曾以“相”来描述诸法的各类相状、发展过程,乃至于真如的功德等等。

我相

意指我的相状,凡夫误认为外在的我为实相而执著之。

人相

谓众生妄计在六道轮回的自体为真实存在的外在相状。

众生相

谓众生把依五蕴和合而生的自体当成真实存在的外在相状。

寿者相

谓执著众生的从生到死,有一期的生命相续,可以传之长久。这四相实际上都是由一个“我相”所开展出来,所以,佛教特别注重破除“我执”。

于法

音译为“达磨”、“达摩”、“驮摩”、“昙摩”、“昙无”、“昙”等。一切的事物,不论大的小的,有形的或是无形的,都叫做“法”,不过有形的叫做“色法”,无形的叫做“心法”。

应无所住

意即不论处于何境,此心皆能无所执著,而自然生起。心若有所执著,犹如生根不动,则无法有效掌握一切。

布施

音译为“檀那”、“柁那”、“檀”等,又称“施”。即以慈悲心而施福利予人之义,使他离苦得乐。“布施”有三种,一是财施,即以财物去救济疾病贫苦的人;二是法施,即以正法去劝人修善断恶;三是无畏施,即不顾虑自己的安危去令众生离诸怖畏。其中又以“法布施”为最,所以云 “诸供养中,法布施最。”

色、声、香、味、触、法

即“六尘”,指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又名“六处”、“六境”、“六贼”。

指物质现象,为眼根所对、眼识所缘的境;

一切声、音、乐,为耳根的认识对象;

一切物品乃至男女身体所有之气息,为鼻根所感觉的对象;

饮食馔肴美味和辛辣等味,为舌根所感觉的对象;

冷暖寒热及硬软细滑等感觉,为身根的认识对象;

即是识心所想及的心法,为意根所能意识的对象。

福德

指过去世及现在世所行的一切善行,及由于一切善行所得之福报。

虚空

虚无形质,空无障碍,故名。指一切诸法存在之场所、空间。有周遍、不动、无尽、永恒等四义。

四维

即“四隅”,指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四个方向。一般是以四维加四方,称为“八方”;若再加上、下二方,则合称为“十方”。

身相

身之相貌,此指佛的特殊妙好之相。

实信

是与智慧相应的证信,非泛泛的信仰。信必须具备信实、信德、信能三条件。

后五百岁

《大集经》说有五个五百岁,此“后五百岁”,即指第五个五百年。第一与第二个五百年合起来是一千年的“正法时期”;第三与第四个五百年合起来是一千年的“像法时期”;第五个五百年又叫“末法初期”,末法将历时一万年。

善根

即善之根本,又称“善本”、“德本”。指能生出善法的根本。无贪、无嗔、无痴三者为善根之体,合称为“三善根”。贪、嗔、痴三者则为三不善根,或称“三毒”。又善法为得善果之根本,所以称为“善根”。

净信

清净之信心。

法相

指诸法所具本质之相状(体相),或指其意义内容(义相);非法相,即一切存在现象绝对断灭的相状。法相通常指执“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诸法为实有,是一种“有病”,无法相,即离诸法的自性执而得法空。

非法相

指执著诸法皆空,是一种“空病”,无非法相,即离我法二空的空相执而得空。此处之“法相”则有所专指,是指执著般若波罗密法为实有不变的有为法,也是属于一种“有病”;“非法相”则专指外道执著诸法皆无、涅槃亦无的“断灭空见”。

筏喻

出自于《中阿含·大品阿梨咤经》,经中佛为阿梨咤比丘说筏喻。筏是竹筏,交通不便或水浅的地方,竹筏可用作交通工具。利用竹筏,即能由此岸到彼岸。到了彼岸,竹筏当然舍去了,谁还把他带着走!以此比喻佛之教法如筏,既至涅槃彼岸,正法亦当舍弃。所以经中云 “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有执取、执持二义,亦与“执著”同义,即对所喜欢的境界执取追求。取也是烦恼的异名。

圣贤

“圣人”与“贤人”之并称。圣,即具有正理的意思,指证见谛理,舍去凡夫之性,发无漏智而证理断惑,属见道的人。贤,即善和之意,指见道以前,调伏自己的心而远离恶的行为的人;谓凡夫离恶而未发无漏智,不证理亦未断惑,是见道以前的修行人。无为法 又称“无为”,与“有为法”对称。指非由因缘所造作,离生灭变化而绝对常住之法。

三千大千世界

古代印度人的宇宙观。“世”指时间,“界”指空间。又作“一大三千大千世界”、“一大三千世界”、“三千世界”等。指由小、中、大等三种“千世界”所成的世界。古代以须弥山为中心,周围环绕四大洲及八山八海,称为“一小世界”。合一千个小世界为“小千世界”,合一千个小千世界为“中千世界”,合一千个中千世界为“大千世界”。因为这中间有三个千的倍数,所以大千世界,又名为“三千大千世界”。然据正确推定,所谓三千世界实则为十亿个小世界,而三千大千世界实为千百亿个小世界,与一般泛称无限世界、宇宙全体之模糊概念实有差距。佛典的宇宙观认为,三千世界是一个佛所教化的领域,所以也称为“一佛国”。

七宝

即七种珍宝,又称“七珍”,指世间七种珍贵之宝玉。诸经说法不一,《般若经》所说的“七宝”是金、银、琉璃、珊瑚、琥珀、砗磲、玛瑙。《法华经》所说的“七宝”是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真珠、玫瑰。《阿弥陀经》所说的“七宝”是金、银、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玛瑙。《大智度论》所说的“七宝”是金、银、琉璃、颇梨(水晶)、砗磲、赤珠、玛瑙。

福德性

即真正、超越、无相的福德,亦即自性中的智慧福德。

偈(jì)

又名为“首卢迦”,是印度人对于经典文字的计算法。音译“伽陀”、“伽他”、“偈陀”、“偈他”等。意译“讽诵”、“偈颂”、“造颂”、“孤起颂”、“不重颂偈”、“颂”、“歌谣”等。汉译经典中,多处提及偈颂,但各经却没有一致的说法。《百论疏》卷上指出偈有两种,一种称“通偈”,即首卢迦,为梵文三十二音节构成;一种称“别偈”,由四言、五言、六言、七言,皆以四句而成。在禅宗,禅僧开悟时,也常有人将其悟境以偈颂的形式表现出来。

须陀洹(huán)

旧译为“入流”、“至流”、“逆流”、“沟港”等,新译为“预流”,是声闻四果中之初果,已断除三界一切见惑,初得法眼者。全称“须陀般那”,又称“须多阿半那”、“窣路陀阿钵囊”、“窣路多阿半那”等。有三种意义 一、入流,是初入圣人之流的意思;二、逆流,是断三界之见惑,逆生死之流的意思;三、预流,是初证圣果,预入圣者之流的意思。得此果位者,再经七番生死,必入涅槃。

斯陀含

又译为“一来果”,也作“沙羯利陀伽弥”。意译为“一来”、“一往来”,是声闻四果中之二果。又分为“斯陀含向”与“斯陀含果”,“斯陀含向”或称“一来果向”,即初果之圣者进而更断除欲界修所断惑中前五品;若更断除欲界第六品之修惑,还须一往天上、一来人间受生,方得究竟,至此以后,不再受生,称为“斯陀含果”,或“一来果”,“一来”就是“一度往来”之义。

阿那含

旧译“不来”、“阿那伽弥”、“阿那伽迷”等,意译“不还”、“无还”、“无来”、“不来”、“不来相”。从名相上看,无来果可以有无来的概念,是声闻四果中之三果。又可分为“阿那含向”和“阿那含果”,若断尽欲界九品之惑,则称“阿那含果”;若断除七品或八品,则称“阿那含向”。修到此果位者,未来当生于色界无色界,不再来欲界受生死,所以叫做“不还”。

阿罗汉

又作“阿卢汉”、“阿罗诃”、“阿啰呵”、“阿黎呵”、“遏啰曷帝”等,略称“罗汉”、“啰呵”。意译为“应供”、“应真”、“杀贼”、“不生”、“无生”、“无学”、“真人”等。是声闻四果中之四果,属声闻乘中的最高果位。又可分为“阿罗汉向”和“阿罗汉果”,尚在修行阶段,而趋向于阿罗汉果者称“阿罗汉向”;阿罗汉果则指断尽一切烦恼,解脱生死,不受后有,而应受世间大供养之圣者。约阿罗汉的恩德说,阿罗汉应受天上人间的供养,为世间作大福田,名为“应供”;约他的断德说,阿罗汉杀尽一切烦恼之贼,故曰“杀贼”;约其智德说,阿罗汉彻证无生寂灭性,解脱生死不受后有,故谓之“无生”。广义而言,也泛指大、小乘佛教中之最高果位,也为如来的十种称号之一。

无诤三昧

谓住于空理而与他无诤之三昧。诤,即诤论,为“烦恼”之异名。在佛弟子中,“解空第一”的须菩提最通解空理,故于众弟子中所得之无诤三昧,最为第一。无诤三昧,从外在表现来说,即不与他诤执,处处随顺众生。觉得人世间已够苦了,我怎么再与他诤论,加深他的苦迫呢?如从“无诤三昧”的证境来说,由于通达法无自性,一切只是相依相缘的假名,所以自不烦恼、无欲无念、不起争辩、争胜之心的一种精神状态。无诤,就是能令诸有情不生贪嗔痴等烦恼之智慧,而且有止息他人烦恼之力,也指离烦恼之法。三昧,又名“三摩提”,或“三摩地”,意译为“正定”,即将心定于一处(或一境)的一种安定状态。

阿兰那

原意为“树林”,意译为“寂静处”、“空闲处”、“无诤处”、“远离处”等,指适合修行与居住的场所。“乐阿兰那行”者,即是乐于在山林中寂居静修的人;喜欢在清净的山林修清净行、无诤行的修行人。“阿兰那”也意为寂静,即身体寂静,烦恼调伏。玄奘译《金刚经》时,将此处译为“无诤住”。

然灯佛

音译“提和竭罗”、“提洹竭”等,又作“燃灯佛”、“普光佛”、“锭光佛”。为于过去世为释迦菩萨授记成佛的本师。锭光本为提和卫国圣王的太子,国王临终前将国家付托给太子。但太子知世间之无常,复将国家授于其弟,自己却出家为沙门,后终成佛果,也就是然灯佛。据说释迦在过去修菩萨行时,有一天,见城中市容整饬,街道洁净,问起路人,才知是预备欢迎然灯佛的。于是买得金色莲花,至诚而欢喜的去供养然灯佛。见到佛及弟子的威仪,从心灵深处生起虔诚的敬信。进城的必经道上,有一滩的水,他就伏在地上,散开自己的头,掩盖污泥,让佛踏过。佛知他信证法性,得无生忍,所以就替他授记曰 “过后九十一劫,等你修满三阿僧祇时,你应当作佛,号释迦牟尼。”

庄严佛土

庄严,有庄盛严饬之意,即布列种种宝物、鲜花、宝盖、幢、幡、璎珞等,以装饰严净道场或国土等。将浊恶世界净化,即庄严佛土,这是以愿力为本的。菩萨立大愿,集合同行同愿的道伴,实践“六度”万行功德、“四摄”的善行,并以之回向,庄严成时之依报国土,谓之“庄严佛土”。

清净心

指无疑净信之心、远离烦恼之无垢心、自性清净之心。《胜鬘宝窟》曰 “清净心,净者信也。起净信之心,又不杂烦恼心,名为净心。”这里指“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即指应该无执于任何所缘的境界、超越能所对待、有无分别,而生起离一切边执的清净心。

须弥山王

即是须弥山,音译为“苏迷卢山”、“须弥卢山”、“须弥留山”、“修迷楼山”等,意译作“妙高山”、“好光山”、“好高山”、“善高山”、“善积山”、“妙光山”、“安明由山”等。原为印度神话中之山名,佛教之宇宙观沿用之,谓其为耸立于一小世界中央之高山。以此山为中心,外围有八大山、八大海顺次环绕,而形成一世界(须弥世界)。须弥山高出水面八万四千由旬,水面之下亦深达八万四千由旬。须弥山顶有三十三天宫,为帝释天所居住之处,四王天则居于山腰四面。此山是由金、银、琉璃、水晶四宝所成,花果繁盛,香风四起,无数之奇鸟,相和而鸣,诸鬼神住于其中。因此山高出众山之上,故称“山王”。

恒河

为印度五大河之一,又作“恒迦河”、“恒伽河”、“殑伽河”等(殑音敬,jìng),意为“由天堂而来”。在地理上,它是亚洲的大河流之一,上游在喜马拉雅山南坡,中途汇集百川,经过印度、孟加拉而进入印度洋。其两岸人口稠密,经济繁荣,交通发达,物产丰富,故印度人民对恒河有着深厚的感情,将两岸约1500公里之地视为神圣的朝拜地区,于河岸两旁建筑无数寺庙,各教教徒常至此巡礼。至释迦佛陀应世,恒河两岸更是佛陀及弟子教化活动之重要区域。恒河沙粒至细,其量无法计算,诸经中凡形容无法计算之数,多以“恒河沙”一词为喻。

世间

音译作“路迦”。指被烦恼缠缚的三界及有为、有漏诸法之一切现象。又因“世”有迁流之义、破坏之义、覆真之义,“间”为间隔之义,所以与“世界”一语同义,包含“有情世间”与“器世间”两种。有情世间,又作“众生世间”、“有情界”。器世间,又作“物器世间”、“器世界”、“器界”、“器”,指一切有情众生居住的山河大地、国土等。相对于含有世俗意味之“世间”而言,超越世间者,则称“出世间”(出世)。

天、人、阿修罗

合称为“三善道”。天,音译作“提婆”,又名“素罗”,有光明、自然、清净、自在、最胜等义。与天上、天有、天趣、天道、天界、天上界等同义。指在迷界之“六趣”中,最高最胜之有情,或指这些天人所居住的处所。天界可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六天,皆有饮食男女之欲;色界十八天,多习禅定,无男女之欲,但还有色身;无色界四天,禅功更深,色身已无。人,世间的生存者,欲界所属之有情,思虑最多者,过去曾修中品善之因,故今世召感人道之果。阿修罗,又作“阿须罗”、“阿须伦”、“阿苏罗”、“阿素罗”等。为“六道”之一,也是“天龙八部”及“十界”之一。义为“不端正”,言其男性容貌丑陋,但女性相貌却端正。又译为“非天”,说明其果报胜似天而无天之德。阿修罗原为古印度神祇之一,属于战斗一类之鬼神,经常被视为恶神,而与帝释天争斗不休,因此后世亦称战场为“修罗场”或“修罗战”。佛教沿用其传说,并说其皈依佛法。

供养

供给资养之义,又作“供”、“供施”、“供给”、“打供”等。即以饮食、衣服等物供给佛法僧“三宝”、父母、师长、亡者等。总括供养物之种类、供养方法与供养对象等,有各种不同之分类。初期教团所受之供养以衣服、饮食、卧具、汤药等为主,称为“四事供养”。“五种供养”有涂香(持戒)、花鬘(布施)、焚香(精进)、饮食(禅定)、燃灯(智慧),另加阏伽(净水[忍辱]),即为“六种供养”。花、香、璎珞、末香、涂香、烧香、缯盖、幢幡、衣服、伎乐则合称“十种供养”。

又作“塔婆”、“兜婆”、“偷婆”、“浮图”等。原指为安置佛陀舍利等物,而以木、砖等构造成的覆钵型建筑物,但后世却与“支提”混同,而泛指于佛陀降世、成道、转法轮、般涅槃等处,以堆土、石、砖、木等筑成,作为供养礼拜之建筑物。其实两者是有差别的,凡有佛陀舍利者,称为“塔”;无佛陀舍利者,称为“支提”。

佛典中的庙,与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庙不同,而相当于梵语之“窣堵波”,即塔。

弟子

意译“所教”,即就师而受教者。佛陀在世时之声闻等,乃至佛陀入灭后之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等,皆称为佛弟子。就佛而言,声闻、菩萨虽皆为弟子,但因声闻道时人之形仪最亲顺于佛,故特称为“弟子”。此处指受天、人、阿修罗等尊重的佛的大弟子,如舍利弗、目犍连、阿难等。

微尘

即眼识所能看到的最微细者。在佛教而言,极微是指物质存在之最小单位。以一极微为中心,合七极微为一微尘,合七微尘为一金尘,合七金尘为一水尘。又,微尘之量虽小,然其数甚多,故经典中经常以“微尘”比喻量极小,以“微尘数”比喻数极多。

三十二相

是转轮圣王及佛之应化身所具足之三十二种殊胜容貌与微妙形相。又作“三十二大人相”、“三十二大丈夫相”、“三十二大士相”、“大人三十二相”等。略称为“大人相”、“四八相”、“大士相”、“大丈夫相”等。此“三十二相”,不限于佛。具有此相者,在家必为转轮圣王,出家则必定会证得无上菩提。此处指如来具有三十二种显著特征、殊胜的容貌。 依《大智度论》卷四所载,“三十二相”即 (一)足下安平立相、(二)足下二轮相、(三)长指相、(四)足跟广平相、(五)手足指缦网相、(六)手足柔软相、(七)足趺高满相、(八)腨(shuàn)如鹿王相(腨音涮,小腿肚)、(九)垂手过膝相、(十)阴藏相、(十一)身广长等相、(十二)毛上向相、(十三)一孔一毛生相、(十四)金色相、(十五)大光相、(十六)细薄皮相、(十七)七处隆满相、(十八)两腋下隆满相、(十九)上身如狮子相、(廿)大直身相、(廿一)肩圆好相、(廿二)四十齿相、(廿三)齿齐相、(廿四)牙白相、(廿五)狮子颊相、(廿六)味中得上味相、(廿七)广长舌相、(廿八)梵声相、(廿九)真青眼相、(卅)牛眼睫相、(卅一)顶髻相、(卅二)眉间毫相。以上三十二相,行百善乃得一妙相,故称为“百福庄严”。

慧眼

指智慧之眼。为声闻、缘觉二乘人所证得的眼。为“三眼”之一、“五眼”之一。慧能起观照,所以名为眼。了知诸法平等、性空之智慧,故称“慧眼”。因慧眼能照见诸法真相,所以能度众生至彼岸。

信心

信受所闻所解之法而无疑心,亦即远离怀疑之清净心。是离戏论而显的清净心,是如实相而知的证信,即清净增上意乐或不坏信。信心乃为入道之初步,故置于“信、进、念、定、慧”等五根之首,主旨概为信仰“佛、法、僧”三宝及因果之理。

实相

原义为本体、实体、真相、本性等,指一切万法真实不虚之体相,或真实之理法、不变之理、真如、法性等。实,就是真实不虚;相,谓事物的本性或相状。宇宙间一切事物都是因缘(条件)组成、变化无常的,都没有永恒的、固定不变的自体,以世俗观念认识的一切现象均为假相,这就包含“空”之意义。这种空就是宇宙万有的“真性”,亦即诸法实相。诸法实相为万有的本性,所以又叫“法性”,此法性真实常住不变,所以又名“真如”。此外还有“真谛”、“中道”、“涅槃”、“实际”、“实性”、“法身”、“法界”、“佛性”、“如来藏”、“般若”等种种异名。此实相之相状,一般认为不得以言语或心推测之。

信解

闻佛之说法初信之,后解之,谓之信解。亦指修行之阶位,为“七圣”之一。钝根者见此经能信之,利根者读此经能解之,合谓之“信解”。又信者能破邪见,解者能破无明。

第一波罗密

即自生死迷界之此岸而至涅槃解脱之彼岸。“波罗密”又作“波罗密多”、“波啰弭”多。意译为“到彼岸”、“度无极”、“度”、“事究竟”。到彼岸的方法,总括而言,有“六波罗密”、“十波罗密”、“四波罗密”等分别。其中以“六波罗密”,为诸部般若经之说。“六波罗密”中最殊胜的就是“般若波罗密”,故称“第一波罗密”。“般若波罗密”意译为“慧到彼岸”、“智度”、“明度”、“普智度无极”。即以智慧照见世间的实相,为度生死此岸而至涅槃彼岸之船筏,故谓之“波罗密”。“般若波罗密”为“六波罗密”之根本,一切善法之渊源,故又称“诸佛之母”。其他“五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都要以般若为前导,不然即如盲行。

忍辱波罗密

梵语为“羼提”,意译为“安忍”、“忍”等。忍,是能忍之心;辱,是所忍的境。忍不但忍辱,还忍苦耐劳,即认透确定事理。忍有三种,对于人事方面的毁誉,皆能安然顺受,不生嗔恚之心,叫“生忍”;忍受身心的劳苦病苦,以及风雨寒热等苦,能处之泰然,叫“法忍”;菩萨修行“六度”时,了知一切诸法无我、本然不生的空理,将真智安住于理而不动,叫“无生忍”,无生忍即般若慧。菩萨修此忍力,即能不为一切外来或内在的恶环境、恶势力所屈伏。所以,忍是内刚而外柔,能无限的忍耐,而内心能不变初衷,最终达成理想的目标。佛法劝人忍辱,是劝人学菩萨,是无我大悲的实践,非奴隶式的忍辱。

歌利王

又作“哥利王”、“羯利王”、“迦梨王”、“迦陵伽王”、“羯陵伽王”、“迦蓝浮王”等。意译作“斗诤王”、“恶生王”、“恶世王”、“恶世无道王”等。佛陀于过去世修行时,歌利王为乌苌国的国王。他的行为非常凶暴恶劣,臣民们都很害怕他,唯恐避之不及。一次,国王带了宫女们,入山去打猎。宫女们趁国王休息时,就自由游玩。在深林中,当她们见到一位仙人在坐禅时,对他生起很大信心,仙人也就为他们说法。国王一觉醒来,不见一人,到各处去寻找,见他们围着仙人在谈话,心中生起嗔恨心并责问仙人,且不分青红皂白地用刀砍下仙人的手脚,看他是否能忍。当时,仙人毫无怨恨,神色不变,不但不嗔恨,反而对国王生起大悲心。这仙人,即释迦牟尼佛的前生。

嗔恨

又作“嗔恚”、“嗔怒”、“恚”、“怒”。“三毒”之一,也是六根本烦恼之一。对于苦与产生苦的事物,厌恶憎恚,谓之“嗔”。嗔恨能使身心热恼,起诸恶业。

无所住心

即其心无住。无住,即无著、不执著。无所住是不滞住善恶、是非、空有、断常、迷悟等等对待的两边,连中道亦不住。

初日分、中日分、后日分

犹言一天中的上午、中午、晚上三个时段。约十点钟以前为初日分,十点到下午二点为中日分,二点钟以后是后日分。

古代印度的时间单位,佛教沿用之。泛指极长的时间。音译为“劫波”、“劫跛”、“劫簸”、“羯腊波”等。意译为“分别时分”、“分别时节”、“长时”、“大时”、“时”等。在印度,通常以一劫为梵天的一日,即人间的四亿三千二百万年。佛教则视之为不可计算的极长时间,故经论中多以譬喻故事喻显之。佛教对于“时间”的观念,以劫为基础,来说明世界生成与毁灭的过程。

功德

音译作“惧曩”、“麌曩”(麌音雨,yǔ)、“求那”等。功,是指福利之功能,德,则指此功能为善行之德。德者得也,修功有所得,故曰“功德”。即意指功能福德,亦谓行善所获之果报。又世人拜佛诵经布施供养等,都叫“功德”。

大乘

音译为“摩诃衍那”、“摩诃衍”等。又作“上衍”、“上乘”、“胜乘”、“第一乘”等。乘即交通工具之意,指能将众生从烦恼之此岸载至觉悟之彼岸之教法而言。不以个人之觉悟为满足,而以救度众生为目的,一如巨大之交通工具可载乘众人,故称为“大乘”。以此为宗旨之佛教,即是大乘佛教。

小法

即指小乘法。佛之说法,实际并无二致,只因弟子发心不同,致使浅者见浅,深者为深,而有大小乘之别。

作礼围绕

佛在世时,弟子来见佛,大都绕佛一匝或三匝,然后至诚顶礼。在古印度,环绕佛塔右行三匝或更多匝,是一种表示虔诚恭敬的礼仪。此作礼围绕的习俗亦随佛教的传播,而在世界各地沿用至今。

音译为“羯磨”。最早见于印度的古奥义书,是婆罗门教、耆那教等都袭用的术语。佛教中一般解释为”造作“。意谓行为、所作、行动、作用、意志等身心活动,或单由意志所引生之身心生活。若与因果关系结合,则指由过去行为延续下来所形成的力量。此外,“业”亦含有行为上善恶苦乐等因果报应思想,及前世、今世、来世等轮回思想。一般而言,业分身、语、意等三业,以身体之行动与言语表现其意志者,即是身业、语业;内心欲行某事之意志称为“意业”。业生灭相续,必感苦乐等果,果是业果,结果的因即是业因。业虽由人的身口意所造,但受烦恼的支配。若造善恶之业,其后必招感相应之苦乐果报。以有业因,故招感业果;非善非恶之无记业则无招果之力。佛教所说的恶业(罪业)有不同的说法,其中有“五恶业”和“十恶业”。“五恶业”即杀生、偷盗、邪淫、妄语和饮酒,反之,则称“五善”。“十恶业”则包含杀生、偷盗、邪淫、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欲、嗔恚和邪见。离以上十恶,则为“十善”。

恶道

为“善道”之对称,与“恶趣”同义,即顺着恶行而趋向的道途。即指生前造作恶业,而于死后往生的苦恶处所。在“六道”之中,一般把阿修罗、人间、天上称为“三善道”,地狱、饿鬼、畜生则称为“三恶道”。

阿僧祇

印度数目之一,又作“阿僧伽”、“阿僧企耶”、“阿僧”、“僧祇”等,意谓无量数或无穷极之数。此词多用于计量劫数,而计量劫数时,有“小阿僧祇劫”与“大阿僧祇劫”两种。

那由他

数目名。又作“那庾多”、“那由多”、“那术”、“那述”等。指极大之数,有说是相等于今天的百亿,也有说是千亿,或更大之数。

果报

由过去业因所招感的结果。又作“异熟”、“果熟”、“报果”、“应报”、“异熟果”等。由于过去的业因造成现在的结果,所以叫做“果”,又因为这果是过去的业因所招感的酬报,所以又叫做“报”。譬如米麦的种子是因,农夫之力或雨露之润等是缘。当来年米麦成熟时,对于之前的米麦种子而言,则是果,对于过去农夫之力、雨露等而言,则为报。

授记

又作“授决”、“受决”、“受记”、“受别”、“记别”、“记说”、“记”等。本指分析教说,或以问答方式解说教理;后来转指弟子所证或死后之生处;再后来却专指诸佛对发大心的众生预先记名,某世证果,及其国土、名号,而予以记别。最著名的例子有释尊于过去世得然灯佛之授记;法藏比丘得世自在王佛授记,而成阿弥陀佛;及弥勒曾经受释尊之授记。

释迦牟尼

又作“释迦文尼”、“奢迦夜牟尼”、“释迦牟曩”、“释迦文”等。略称“释迦”、“牟尼”、“文尼”等。牟尼,意译为“能仁”、“能忍”、“能寂”、“寂默”、“能满”、“度沃焦”。乃佛教创始人。本名悉达多,姓乔答摩(瞿昙),诞生于迦毗罗卫国城东的蓝毗尼园。因其为释迦族,成道后被尊称为“释迦牟尼”,意为“释迦族出身之圣人”。其他称号有“佛陀”(觉者)、“世尊”、“释尊”等。

佛土

又作“佛国”、“佛国土”、“佛界”、“佛刹”。指佛所住之国土,或佛教化之国土。不仅指净土,亦有可能是秽土、报土、法性土等。庄严佛土,就是化秽土而成净土。

肉眼

乃“五眼”之一。指人之肉眼。凡夫以此肉眼可分明照见色境,但肉眼受种种障碍而不通达,据《大智度论》卷三十三载,肉眼能清晰照见近处之景物,至于远处的东西则无法看见;照见眼前之景物时,但无法同时照见背后的东西;能照见外在者,却无法照见内在的东西;白昼时能照见诸物,黑夜中则没办法看见。

天眼

“五眼”之一。为天趣之眼,故名。一般人修行禅定也可得到天眼。天眼能洞见内外、粗细、前后、远近、明暗、上下,但仍有理障。天眼有两种,一种是从福报得来,谓为生得或报得之天眼,如天人;一种则是从修行得来,谓为修得之天眼。

慧眼

为“五眼”之一。指智慧之眼,二乘圣贤照见诸法平等、性空之智慧,故称“慧眼”,因其照见诸法真相,故能度众生至彼岸。但慧眼因所知障故,有智无悲,虽胜天眼,犹不及法眼能悲智并用。

法眼

为“五眼”之一。指彻见一切法之实相,了知俗谛万有之智慧眼。是菩萨为适应机缘,度化众生,故以清净法眼遍观诸法,知一切众生之方便门,故能令众生修行证道。

佛眼

为“五眼”之一。指诸佛照破诸法实相,而慈心观众生之眼。佛名“觉者”,觉者之眼就叫做佛眼,即能照见诸法实相之眼。诸佛也同时具有肉、天、慧、法四眼的作用,所以无所不见、无事不知不闻,一切皆见。

若干种心

即指依各种情形对“心”的分类,如真心、妄心、贪心、痴心、嗔心等。心,又作“心法”、“心事”。泛指所有的精神现象,即通常所说的心、意、识。佛教对于心与物之存在,乃主张心与物为相辅相成之关系,不论任何一方皆不能单独存在,所以说色心不二。

因缘

“因”与“缘”的并称。“因”是产生结果的直接内在原因;“缘”是相资助的外在间接条件。一切万有皆由因缘之聚散而生灭。因此,由因缘生灭的一切法,称为“因缘生灭法”;而由因与缘和合所产生之结果,称为“因缘和合”。一切存在的现象和物质都是由因缘和合而成的假有,所以并没有自性,这便是“因缘即空”之理。

具足色身

指有形质之身,即肉身。反之,无形者称为法身,或智身。此词虽被广泛用来指肉身而言,但佛典中亦多用以指佛、菩萨的相好身。也就是指具足圆满报身佛的总相,即佛、菩萨的三十二相。

具足诸相

指圆满报身佛的别相。“诸相”指如来的各种相貌特征,即三十二相、八十种细微殊好特征结合起来的殊胜容貌形相。因此,具足诸相即指报身佛的身体相貌各部分完美齐备,而且每一相中也有无量相好具足。

慧命

指法身以智慧为生命。如色身必赖饮食来延续生命,而法身必赖智慧以长养。智慧之命夭伤,则法身之体亡失。慧命又意谓具寿命,乃佛教尊称有德之长老、比丘,表示道德智能圆满,所以言“慧命须菩提”。

善法

与“恶法”对称。指合乎于“善”的一切道理,即合理益世之法。一般以五戒、十善为世间之善法,三学、六度为出世间之善法,二者虽有深浅之差异,但皆为顺理益世之法,故称“为善法”。

通常佛教中所说的“我”,大抵可分为“实我”、“假我”、“真我”三类。“有常”、“一”、“主”、“宰”等义之实在我体,称为“实我”,乃凡夫所迷妄执情的我。假我为“真我”之对称。以佛教的立场而言,所谓“我”者,实际上并无“我”之存在,仅由五蕴和合所成之身,假名为我而已,故称“假我”。真我意指真实之我,就是诸法平等的真性,不但诸佛已依此得到了归趣,即一切众生也是依此为最后的归趣,所谓“真我与佛无差别,一切有情所归趣”。

凡夫

指未见“四圣谛”之理而凡庸浅识之人,也就是指迷惑事理和尚流转于生死大海的平常人。

转轮圣王

又作“转轮王”、“飞行转轮帝”、“转轮圣帝”、“轮王”或“飞行皇帝”等,是佛教政治理想中的统治者。依佛典所载,与佛一样具有三十二相,为世间第一有福之人,具足“四德”(大富、端正姝好、无疾病、长寿),成就“七宝”(轮、象、马、珠、女、居士、主兵臣)。常乘轮宝巡视所统一的须弥四洲,以“十善法”治世的大帝王,故称“转轮圣王”。转轮王出现时,天下太平,人民安乐,没有天灾人祸。转轮圣王出现之说盛行于释尊时代,《大智度论》卷二十五即以转轮圣王之“七宝”及其治化,与佛之“七觉支”等并举。又将佛陀说法称作“转法轮”,比拟转轮圣王之转轮宝。

断灭

又作“断见”。主张众生在死后,生命即完全断灭、空无的看法。有七种断灭,所以又称作“七种断灭论”、“七断灭论”。这种看法,与“常见”相对,持常见者主张世界为常住不变,人类的自我不灭,人类死后自我亦不消灭,且能再生而再以现状相续,即说我为常住。佛教既不偏于常见,亦不偏于断见,而主张远离有、无两边,而取中道。“断、常”二见,俱非中道。

贪著

即贪爱执著。属于“六烦恼”(根本烦恼)之一,“三毒”、“五盖”、“十恶”之一。欲求五欲、名声、财物等而无厌足之精神作用,即染著五欲之境而不离。凡夫对于自己所好之物,生起染污之爱著心,逐而引生种种的苦恼。

一合相

指一个由众多极微分子合成的有形物质。以佛教之观点言之,世间的一切法,皆为一合相。世界也是由无数的微尘集合而成的,故也称世界为一合相;人体是由四大五蕴合成,因此人身也是一合相。

如如

又作“真如”、“如实”,是“五法”之一。指正智所契合的真理,即不变不异一切存在的本体。诸法虽各有差别,然此真如法性,乃是平等不二的,故称之为“如”。此“真如”乃是万有诸法之真实本体,万法不离真如,因此,万法彼此也是平等一如的,所以又叫作“如如”。

比丘、比丘尼

为出家受具足戒者之通称。男曰比丘,女曰比丘尼。比丘又作“苾刍”、“备刍”、“比呼”等。据《大智度论》卷三记载,比丘有五种语义,即乞士(行乞食以清净自活者)、破烦恼、出家人、净持戒和怖魔。乃“五众”之一,“七众”之一。指出家得度,受具足戒之男子。至于比丘尼又作“苾刍尼”、“备刍尼”、“比呼尼”等。意为乞士女、除女、熏女等。指出家得度受具足戒之女子。比丘原语是从“求乞”一词而来,也可以被解释为破烦恼者。

优婆塞、优婆夷

此二词原为印度各宗教所通用的名称,原义为侍奉者、服事者,指侍奉或服事出家修行者。佛教取之以作为男性及女性在家佛教徒之专用语。优婆塞意译为“近事”、“近事男”、“近善男”、“信士”、“信男”、“清信士”等。即在家皈依佛法僧“三宝”、受持“五戒”、施行善法之男居士。优婆夷意译为“清信女”、“近善女”、“近事女”、“近宿女”、“信女”等。即亲近“三宝”、受持“五戒”、施行善法之女众。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合称佛的四众弟子。若再加上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则为佛之七众弟子。

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为佛经结束语中的习惯用语。表示大家听了本经,感到佛法的稀有,都能法喜充满,信受如来所说的法,并切实奉行如来所说的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