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3 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1?”

【译文】

孔子说:“天让我生有这样的品德,桓魋又能把我怎么样?”

【YZG解释】

孔子说:“上天赋予我这样的德性,桓魋又能把我怎么样?”

【YZG讲故事】

《桓魋之难的故事》

桓魋,他是宋国司马,掌宋国兵权,是宋景公的宠臣,在宋国权势很大。桓魋的弟弟司马牛,是孔子的弟子。孔子离开卫国后,周游各国,寻找机会。因为司马牛的关系,前往宋国。

到了宋国,孔子在芒砀山脚下的采石场,看到桓魋使用大量人力、财力为自己用石头制作椁(古代棺材有两层,内层为棺,外层为椁。),三年未成,工匠皆病。孔子就评论说这样劳民伤财,不合于礼。桓魋听说孔子评议他的不是,担心孔子威胁到自己的权位,暗生杀机。

孔子和弟子们在一棵大树下讲课习礼时,桓魋派人去杀他,没找到孔子,于是将那棵树伐了,也许以此为警告,让他们离开宋国。弟子们非常担心害怕,孔子却安慰他们说,人的死生祸福皆系于天,若天无意于自己,必不会赋予自己如此之德。既生自己德性,便是天命,桓魋能奈何!

尽管如此,孔子还是选择明哲保身,和弟子们乔装打扮,连夜离开了宋国。

故事启示

此处与过匡之难时孔子说的“匡人其如予何?”有异曲同工之处。都蕴含了孔子对使命的坚定和对上天的笃信。相同之处不再赘述。

张居正讲解说,天命不可以不安,人事也不可以不尽。知祸而避,是明哲保身。以义安命,是乐天之仁。这就是尽人事,听天命。

此故事中孔子选择离开,“过匡之难”选择安住当下,该干嘛干嘛。陈蔡绝粮时孔子与弟子探讨如何面对困境,同时也派子贡前去楚国请求支援。此处表现了孔子在三种不同因缘下的不同应对,彰显了儒学实际上并非呆板教条,而是饱含智慧的学说。

所谓“尽人事,听天命”,不是躺平后坐以待毙,而是运用德行和智慧做尽努力后,再听从上天安排。《论语》通篇都在探讨如何运用德行和智慧 “尽人事”,值得用心品味。


【English Translation】

Confucius said: “Heaven has endowed me with such virtue, and what can Huan Tui1 do to me?”

【Note】

注释

  1. 桓魋(tuí):宋国司马向魋,因是宋桓公的后代,所以称“桓魋”。据《史记·孔子世家》,孔子经过宋国,与弟子在大树下习礼,桓魋欲杀孔子,弟子催孔子快离去,孔子说了此话。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