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 子畏于匡1。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2。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译文】

孔子被拘禁于匡地。他说:“文王死了以后,传下来的文化不在我这里吗?天若要使这些文化丧失不传,我也不会掌握这些文化。天若不想让这些文化丧失,那匡人又能把我怎么样呢?”

【YZG解释】

孔子被拘禁于匡地。他说:“周文王往生以后,周代的文明礼乐传承的道机难道不在我这里吗?上天若要使文明的火种丧失人间,我就不可能习得往圣文明之绝学。上天若无意断绝文明传承的道机,那匡人又能把我怎么样呢?”

【YZG讲故事】

《孔子遇险匡城:文明薪火相传的使命与智慧》

引言

人生在世难免遇到逆境,即使圣人也难逃一劫。凡夫面对困难惶恐不安,怨天尤人。圣人在困难面前却能从容面对,深知“雷霆雨露,俱是天恩”,不忘使命,笃信上天恩泽。你我或许难成圣人,但圣人笃定、乐观、冷静的生命状态,我们无不向往。通过孔子在匡城遇险的故事,体会圣人如何磨砺出临危不惧的品质,以及对文明传承的使命感。

孔子周游列国遇险

公元前496年,孔子在周游列国的过程中,带着弟子从卫国铩(shā)羽而归,决定离开卫国再到陈国碰碰运气。有一次他途经卫国的匡邑(今河南省长垣县西南)。当时,孔子的弟子颜高驾车,指着匡城对孔子说道:“当年阳虎就是从这个缺口进城烧杀掠夺的。”

阳虎曾是鲁国季氏的家臣,后来背叛鲁国四处逃亡。他曾经从匡城的一个缺口进入城中肆意杀人放火,劫掠财物,因此匡城的人对他恨之入骨。

不巧的是,孔子长相酷似阳虎。当时有位匡城居民看到孔子的车队经过,将孔子错认成阳虎。(还有一个细节,孔子的学生颜高,在当初阳虎掠夺匡城时,为阳虎驾车。而这次,他又给孔子驾车。因此匡人更加认定孔子就是阳虎。)这位匡人立即向邑宰简子报告,担心阳虎又来为祸。简子得知消息后立即召集兵马,将孔子的车队团团围住,随时准备进攻报复。

孔子为何能临危不惧?

面对被拘禁的危机,孔子的弟子们都感到十分紧张。其中,以勇武著称的子路准备采取行动解救老师。然而,孔子在这生死未卜之际,却异常平静。

子路不解地问道:“夫子为何在这生死攸关之际还如此从容?”

孔子回答道:“文王往生以后,五百年来,礼崩乐坏,人类文明衰落至此,难道上天真的要让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断绝吗?如果真是这样,那我一辈子都不会接触到人类文明,更不会担负起人类文明传承的责任。上天若无意断绝人类文明之根本,而我又坚定不移地秉天命,承担起人类文明续存的命脉,那匡人又能把我怎么样呢?我们要做的只是继续坚守人类文明传承的使命就好了。”

孔夫子此言一出,给弟子们带来了莫大的信心。

何以化险为夷?

随后,孔子开始与弟子们讨论诗书礼乐。他们照常起居学习、弹琴唱歌,高声吟诵经典,深入探讨文明的精髓,这种举动引起了匡人的注意。

原来,阳虎是个粗鄙之人,不通诗书礼乐。匡人听到孔子师徒对经典的精辟见解,意识到这绝非阳虎所能为。他们这才明白是误会一场,此人虽貌似阳虎,却是一位彬彬有礼的君子、圣人,感到惭愧和感动。于是解甲而归,不仅释放了孔子和弟子一行人,还对他们诗书礼乐的学问表示敬佩。

这就是孔子以德化人,五日扭转危局,使文明的火种得以继续传承的故事。

结语

这个故事展现了孔子面对危机时的从容与智慧。当孔子面对困境,首先想到了自己的天命,在事态超出掌控时,全然相信上天的铺排,素其位、守其位,做好自己当下应做之事。那什么是天命?哪些是我们可以与时俱进、努力为之?答案尽在孔夫子的《论语》里。


【English Translation】

Confucius was detained in Kuang. He said: “After Duke Wen of Zhou passed away, isn’t the Way of inheriting civilization and Rites of Zhou Dynasty here with me? If Heaven wants to discontinue the inheritance of civilization on earth, it is impossible for me to learn the essence of the civilization from the sages. If Heaven has no intention of cutting off the Way of inheriting civilization, then what can the people of Kuang do to me?”

注释

  1. 子畏于匡:孔子离开卫国前往陈国时,途经匡。匡人曾受到鲁人阳虎的掠杀,孔子容貌与阳虎相像,匡人误把孔子认作阳虎,因此囚禁了他。畏,拘囚。匡,地名。

  2. 后死者:孔子自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