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闻而不怒,虽谗焰熏天,如举火焚空,终将自息;闻谤而怒,虽巧心力辩,如春蚕作茧,自取缠绵 1。怒不惟无益,且有害也。其余种种过恶,皆当据理思之。此理既明,过将自止。

【译文】

再者来说,听到诽谤的话却不生气,就算谗言如烈焰熏天,也不过像举着大火去烧天空一样,最终不过是自己熄灭;听到诽谤就生气,就算有慧心巧舌来努力辩白,也不过像春蚕一样作茧自缚,自寻烦恼。可见生气不但没有一点好处,而且还十分有害。其他的种种过错,也都应该根据情理来思考。道理想清楚了,过错也就会自然改正了。

【点评】

假如我们听到诽谤的话,要能做到充耳不闻。任由进谗之人如何巧言令色,也不起心动念,心中不起一丝涟漪。那么飞短流长即使汹涌得如同冲天的火焰一样燃烧,也终将在空中渐渐熄灭、自我焚尽。假如我们听到诽谤的话,就立刻怒发冲冠,即使极力辩解安慰,也终究如同春蚕吐丝,作茧自缚,自寻烦恼。可见,发怒不但百无益处,而且十分有害。其他种种过失,道理也是一样,都应当根据情理平心静气地思考,道理一旦明白开悟,身上的过错自然就能随之改掉。 了凡先生以前脾气是不太好的,遇到有人憎恨、毁谤他时,无法接受,睚眦必报;而现在则是不同于往昔,逐渐能够心胸放开、宽厚容忍了。 这也体现了佛教关于处理人我是非的关系上的一个重要的规范:“忍辱”。“八风不动心,无忧无污染”,利衰、毁誉、称讥、苦乐八风,都不能改变事物本来的状况,所以,心没必要为之所动生起喜怒哀乐之情。 以上几段,就是了凡先生所论述的从情理的角度去改过。概括而言,就是不可妄动,“三思而后行”,这对我们今天的生活也有很实际的指导意义。

Footnotes

  1. 缠绵:缠绕,束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