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

本条论为学先明理,明理以知物,这里的“理”是心学之内具之“理”。“先立其大”是心学的一贯原则,也是区别于朱子学在事事物物中求理的功夫原则。此处区分了天理与事物之条理的关系。

“圣人无所不知,只是知个天理;无所不能,只是能个天理。圣人本体明白,故事事知个天理所在,便去尽个天理。不是本体明后,却于天下事物都便知得,便做得来也。天下事物,如名物度数、草木鸟兽之类,不胜其烦。圣人须是本体明了,亦何缘能尽知得?但不必知的,圣人自不消求知;其所当知的,圣人自能问人。如‘子入太庙,每事问’之类1,先儒谓‘虽知亦问,敬谨之至’2,此说不可通。圣人于礼乐名物不必尽知,然他知得一个天理,便自有许多节文度数出来。不知能问,亦即是天理节文所在。”

【注释】

【译文】

“圣人无所不知,只是知道天理;无所不能,只是能为天理。圣人的本体明白,因此事事都知道天理的所在,就去穷尽天理。不是本体明白之后,反过来对天下的事物都能知道,就能做好了。天下事物,像是名物度数、草木鸟兽之类,烦琐得使人受不了。圣人一定明白本体,也怎能什么都知道呢?只要是不必知道的,圣人自然不必要去求知;应当知道的,圣人自然能向他人询问。像‘孔子进太庙,事事请教’之类,朱子引用尹和靖的话说‘虽然知道也要问,是恭敬谨慎的极致’,这种说法不通。圣人对于礼乐名物,不必全都知道,然而他知道一个天理,也就自然有很多规矩法则引申出来。不知道的能够去问,这也是天理规则所在之处。”

Footnotes

  1. 子入太庙,每事问:语自《论语·八佾》:“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2. 虽知亦问,敬谨之至:语自朱熹《论语章句集注·八佾》引尹和靖之语:“礼者,敬而已矣。虽知亦问,谨之至也。其为敬,莫大于此。”